股份制改造与搞活外经贸企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经贸论文,股份制改造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正触及许多积累已久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如何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搞活国有企业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精神,给外经贸企业的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外经贸企业改革形式很多,也有许多途径。但从10多年外经贸改革历程和积累的经验来看,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是目前外经贸企业体制创新的正确选择。
一、外经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为目前外经贸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奠定了基础
外经贸体制改革,从七十年代末就着手进行改革的探讨,寻求搞好外贸企业的途径。从我省外经贸体制改革的历程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9—1987年,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增设口岸,下放经营权:经营渠道由单一化改为多元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工贸结合试点和以企业、企业联合体为外贸经营实体的试点。这些改革,有利于破除“大锅饭”体制,全面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推行择优出口,发挥地方和企业的优势,有利于推动生产企业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商品竞争力。但是,在改革实践中,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改革要求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但由于外经贸立法尚未建立,管理措施未能及时跟上,外经贸中的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和自由化倾向有所抬头。另外,如何解决中央财政同地方财政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地方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解决责、权、利不统一等弊病,如何控制亏损,提高外经贸经济效益,仍是外经贸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第二阶段为1987—1990年,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试行部分企业自负盈亏试点;改革外汇分成办法;外贸企业与各省分公司脱钩;下放地方管理。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权衡利弊后一种较好的选择,把下放外贸经营权与出口补贴包干结合起来,初步改变了权责利分离的状况,大大调动了各方面扩大外贸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的发展。但由于没有建立全行业的自负盈亏机制,外贸企业吃“大锅饭”的状况没有完全消除。同时各地各类外贸企业不同的出口补贴和外汇留成比例等因素仍然存在,使某些出口商品抬价抢购、低价竞销等老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第三阶段为1991—1993年,在试点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取消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改变地区差别留成外汇办法,实行了以大类商品划分的全国统一的外汇留成比例。扩大了企业支配使用外汇的权力。改革了出口商品的管理办法,缩小了国家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出口商品范围。进一步减少了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品种,分几次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这些改革对于彻底打破“大锅饭”体制,促进外经贸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改革并未真正解决外经贸经营机制问题, 效率不高仍然制约着外经贸的发展。 第四阶段为1994—1996年,外贸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与外贸有直接关系的外汇体制改革,将双重汇率并轨,实行有管理的单一浮动汇率制。外贸出口一律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统一的结汇制。同时改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为赋税制,强化了外贸自负盈亏机制。规范管理配额许可证,加快授予进出口经营权,完善对进出口的宏观调控机制。加快转换外贸经营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外贸企业,对具备条件的外贸企业逐步改变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少数出口商品逐步实行配额招标。外经贸企业由垄断经营,靠国家政策照顾转向积极投身于市场,在平等竞争中求发展。这一阶段的改革有助于外经贸企业转变思想,完善管理,走向市场。但是外贸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刚刚起步,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还面临大量的工作,特别是针对省级和地县外贸企业的实际,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述四个阶段的改革,对于扩大我省的进出口规模,确保国家有充足外汇储备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国家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外经贸经营中的优惠政策比如定额补贴、出口奖励、外汇留成、定额贷款等相继取消,外经贸的商品垄断、市场垄断、行业垄断等也被打破了。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逐步把外经贸企业推向市场,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这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外经贸企业改革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我省的外经贸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包袱沉重,后劲乏力,危机加深。这些多年来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我省的对外开放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严峻的形势,对我们是新的挑战和考验。
第一,外经贸行业包袱沉重。目前山西外经贸企业资产总计57.45亿元,负债合计59.4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103.49%,累计明亏17.5 亿元,仅利息支出每年为1.75亿元,平均每天50万元以上。省外经贸厅厅属公司资产负债率为111%,总体上已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 今年上半年,全省外经贸企业亏损1.36亿元,虽然比去年有所减少,但离本世纪消化17.5亿元亏损的要求相差甚远,实际上还是增加了亏损。全省外经贸企业独立核算的280户,其中亏损企业165户,亏损面为58.9%。另外,出口商品结构以原料型的初级产品为主,加工制成品的比重在全国各省市中倒数第一,比较利益低,后劲乏力,经济效益不高。这些现实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还按照传统的办法和思路,是很难有出路的。
第二,外经贸企业危机加深。危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往我们的外经贸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殊行业。只管创汇,不问亏损,即使到现在外经贸行业还有不少计划经济的东西,日子比其它困难国有大中型企业还好过些,没有危机感。另外,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缺乏激励机制,没有紧迫感。因此,市场经济的意识不强,没有压力。一旦与国际市场接轨,就会无所适从缺乏竞争力。有人说我们是“搞外贸无客户,搞内贸无店铺,搞货源无基地,搞基地无积累,搞项目无资金”。二是外经贸企业规模偏小,没有形成集团,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弱,难以抵御国际市场上的大风浪。三是加入世贸组织为期不远,获得对外经营权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国家给外贸的优惠已基本取消,首批中外合资外贸企业的成立,特区和浦东开发区外贸经营权改为登记制,生产企业对外经营权也将改为登记制,更多的外国公司将介入外贸业务。如果没有紧迫感、危机感,不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转变机制,深化改革,我们的外经贸企业就会在无情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彻底垮掉。
第三,外经贸行业任务艰巨。山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全省“三步走”的赶超战略,要求外经贸按照“两个高于”的目标运行。一是外经贸发展要高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二是外经贸发展要高于全国外经贸平均增长水平。要求“九五”期末全省外经贸进出口平均每年增长31%,到2000年要达到23亿美元;利用外资平均每年增长33 %, 到2000年利用外资额要累计达到40亿美元;外经创汇平均每年增长66%,到2000年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要达到3600万美元;要在本世纪末消化完历史亏损挂帐,不把亏损带入下个世纪。这个目标很大,难度也很大,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从国内形势的变化到国际市场的要求,从山西外经贸企业的现状,到上上下下发展的趋势,总之一句话,不改革不行。再不改革,外经贸企业无法生存;再不改革,山西对外开放就会受阻;再不改革,山西的外经贸不仅不能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动力,还可能成为阻力,山西的赶超战略也难以实现。
三、股份制是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形式,也是搞活我省外经贸企业的有效途径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搞活山西外经贸企业,关键是实行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股份制改造。
首先,进行股份制改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行以股份制改造为重要形式的外经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能把企业和个人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优胜劣汰,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以股份制改造后建立的企业,不仅自我约束,而且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壮大。企业效益增长,盈利上升,就能有实力继续扩张,组成大的集团,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同时也就有了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实力。同时,外经贸企业在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经营过程中也需要大量资金。实行股份制改造能融回所需资金,使外经贸企业能真正走上资本运营的良性循环的轨道。反之,外经贸企业不进行认真的以股份制改造为重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不及早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我们的外经贸企业将处于效益继续下降或亏损的状态,国有资产也会不断流失。其结果,外经贸企业彻底垮掉。如果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按股份制的要求对外经贸企业进行改造,国有资产被保存下来,以国有股的形式继续存在并得到发展,就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其次,进行股份制改造调整外经贸结构。外经贸结构的调整,首先是行业内的结构调整,换言之,也就是目前的外经贸企业的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营机制的转换,应作为外经贸结构调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提出来,其它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否则,外经贸结构的调整将会流于形式。
具体而言,应当在外经贸企业中普遍推行股份制改造,落实国有资产责任主体;重新确立国家、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国家对国有企业承担无限责任转为对公司制企业的有限责任;进一步划分并明确社会经济管理权,出资者及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行使主体。对改制企业的资产,要按“一降、二改、三结合”的思想,进行重组。一降要降低资产负债率;二改即推进企业改革和银行改革;三结合即企业债务重组与国有资产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增量资产注入相结合,与产权重组相结合。按照独资、控股、参股等不同投资方式行使国有资产出资者的权力,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按照“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外经贸体改方向,加大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转变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以适应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要求。
我们在制定外经贸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有关政策和措施时,必须强调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相结合,通过这一形式实现贸工、贸农、贸技的进一步结合,允许经营良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兼并经营不善和濒于破产的国有外经贸企业;也允许国有外经贸企业不受行业限制地兼并其它企业,以扩大其经营规模,进而实现产权重组与资产总量的重组,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道路。进行国有外经贸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时,可以整体改造,也可以其子公司的形式进行部分改造,并进而实现整体改造。改造的方向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国有资产总量的不断增值。
第三,进行股份制改造创新外贸机制。创新机制,实行股份制改造是山西外经贸企业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职工拥有公司股份10%以上的公司,其竞争力往往大于多数的竞争对手。因此,要对全省的外经贸企业全面进行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以企业国有净资产余额作为国有产权折股、转让、出租或收回处理的依据,坚持分类指导,深化外经贸企业改革,而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股份制改造上。
对于净资产余额为正数的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以净资产余额为股本,实行国有控股、员工持股。按照股份制的方式,组建员工共同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购买原企业的设备和流动资产,承租原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及房产所有权。
对于净资产余额负数较小或基本持平的企业,由企业内部民主推荐发起人(即经营者),按照股份制的方式,组建员工共同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对于净资产余额负数较大、包袱沉重、资不抵债的企业,一种方式是实行停业整顿,采取分立分设、激活局部的办法,以职工骨干人员为主,重组成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职工集资入股,原企业有型或无型资产占股,新组建的企业按股权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一种方式是对于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外经贸企业,争取列入兼并计划,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兼并,促进企业走出困境。
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搞活外经贸企业,除股份制改造这一重要形式外,还有股份合作制、兼并、租赁、出售等其它形式,应当因地因企分别对待,适合什么形式就采取什么形式。在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还要注意对资产经营、资本运营、市场营销等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外经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