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网络教学模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教学模式论文,地理论文,中学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协同讨论模式
协同讨论地理网络教学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由多个学习者组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与个别化教学相比较,协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式,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所示:
适用内容:适用于典型的地理案例分析,如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及防御措施,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新兴工业区的选择,聚落的形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原因等。
主要优势:本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要求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组中学习活动的权利和义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协同讨论中需要组中成员进行讨论和交流、表述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培育了学生健康的情感,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组中成员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提出新观点、新建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会求知的能力;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典型范例:“世界的人口问题”
(1)明确主题与任务
在网络教室的局域网上,教师选用flash制作的动画展示地球“母亲”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多,而带来的一系列灾难。学生从中得出本课主题: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带来一系列人口问题。
(2)小组划分与计划
学生以竖排(或横排)为一小组,然后小组成员将探究主题:“世界的人口过快过多地增长会带来哪些问题?”分角度参加讨论,如人口过多在环境方面带来哪些问题等等,力求将问题考虑全面。从中选出两三位小组成员通过网站的各种搜索引擎和友情链接中提供的相关文章和网站,进行信息和资料的搜寻,最后由小组长组织分析汇总,将成果汇总发布到成果展示中。
(3)网上协作与交流
各小组可以针对问题,结合展示的内容,通过E-mail、BBS论坛、留言簿、聊天室等形式开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目的是对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切磋讨论、共同探讨总结。
(4)课堂评价与延伸
根据各小组讨论总结的结果,对比分析哪个小组考虑的最全面,评出优秀小组,对小组成员给予表扬。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访问与人口问题有关的网站,阅读课外文献,扩大知识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延伸:写一篇有关人口方面的倡议书,倡议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为解决世界的人口问题献计献策。
二、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实施地理网络教学最基本、范围最广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呈示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拟定一系列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利用复杂的网络资源进行探索,去研究和发现隐藏在问题中的规律,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此外,教师还应负责对学生学习过程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并不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提示,如“请到某网站去查寻某文章”“请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某关键词”“请查阅某参考书某章节”等。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所示:
其中提出问题既有教师在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整个教学大纲,新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与要求后提出的问题,也有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引导学生逐渐从教师提出问题到自己提出问题的过渡。
适用内容:适用于程序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运动及其意义、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候的形成与变化、海水运动、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工业地域的形成等。
主要优势:问题探究地理网络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从心理学上讲,通过提出问题,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而问题的解决又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可以有效的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典型范例:“中国的旅游业”
在实施地理网络教学前,教师布置好任务:要求学生调查家乡有哪些旅游资源,并能介绍其特色。
(1)创设情境
在网络教室中教师发挥网络优势,通过播放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奇松怪石美在五岳之上的黄山、色彩神奇的童话世界九寨沟、世界最大的皇宫明清故宫,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动机,掀起课堂的小高潮。
(2)明确问题
然后教师出示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发展旅游业,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好处?
②我国有哪些旅游资源?找出我国的十大旅游景点,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③你所在的省有哪些著名的旅游资源?各旅游资源的优势在哪里?
④从网上找一些你喜欢的旅游景点,并介绍给你的同学。
(3)完全自主探究
学生可在教师题目的引导下自主选择不同的景点和网站进行浏览,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不同步的,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的“摆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究成果,充分做到教学的个别化。同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信息水平,适当帮助、提示在网上应搜寻的相关网站,链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网络资料的查询和下载,及时对网络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进行个别启发、示范,帮助他们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4)课后反馈思考
教师可对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予以适时适当地评价辅导。最后,引导学生在实践创新方面的提高。如根据山东省交通和旅游资源图,设计一条“山东五日游”的路线图,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三、任务驱动模式
任务驱动地理网络教学是用问题来驱动学习,它要求围绕任务展开学习或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所示:
适用内容:适用于应用性的地理知识,如农业和工业区位的选择、交通运输路线的选择、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城市的区位因素、国际贸易和金融。
主要优势:任务驱动式地理网络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做出决策和对各种资源做出统筹安排的能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范例:“中国的交通”
(1)了解背景知识
学生在明确任务之前,必须先进入“背景知识”这一网页,让学生了解本节最基本的知识,如:知道几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如何根据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等内容,只有熟悉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对所给的任务有清晰的认识。
(2)明确、实施任务
网页展示以下任务,学生对所给任务认真分析后开始自主完成。
任务一:将10000吨大豆从松嫩平原的商品粮基地运到济南,选择一种适合的运输方式。
任务二:根据图找出并用简图画出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的名称及其重要铁路枢纽的名称。
任务三:某旅游团从深圳出发,要去杭州、北京、上海、西安、昆明、成都等地观光,最后从南宁返回深圳,请安排一个合理的路线,并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如果乘火车请说出经过的铁路线名称。
任务四: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假如让你再设计一条铁路干线,那么这条铁路干线应布局在何处?并说明你的理由。
对所提供的任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并发布在网上展示,以便师生交流总结,做出评价。
(3)跟踪链接
通过网络的反馈功能,对学生讨论进行教师对教学进程的监控。然后学生通过“学生自测”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总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及具体答案情况,当场反馈,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四、“专题学习”模式
“专题”是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课程中涉及到的重难点为依据,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自行提炼出来的一系列有代表性的主题。根据这些主题,应用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传输,服务于学生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新型的互动学习的平台,进行一系列相应的“专题式学习”教学。教学模式流程图详见下图所示:
适用内容:适用于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区域地理、某种地理现象。
主要优势:“专题学习”地理网络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框框问题,还必须不断解释、推敲问题的成因和实质,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如在学习分区地理时,应将每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社会、人口和民族等弄清楚,且要落实到地图上,并能根据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等来分析对工业生产和布局的影响,这样既能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典型范例:“青藏地区”
(1)学生通览专题
教师利用多姿多彩的网页给出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交通、人口、经济、社会等众多地理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学习查阅,也可以通过友情链接了解有关青藏地区的其它概况。
(2)组建知识网络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探究过程,试着组建一个流程图,并分析它们中的因果并系,然后将自己的成果发布到“我的成果”栏目,也可以在网上与师生讨论交流。
(3)经验归纳总结
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如何综合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概况,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地理资料和信息,否则专题研究就没有深度。而学生在以往课堂学习过程中,纯粹依赖于教材,不仅视野狭小,而且思维惰性很强,每每遇到教师提问,教材就是救命稻苹。当把学生置身于信息海洋时,所有传统学习模式下的弊端和问题便一览无余。
五、自学辅导模式
自学辅导地理网络教学模式是创设个人学习环境,用人机交互来进行学习,学生自己严格控制学习进程的学习方式,在自学阶段中老师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而不是直接连续辅导。在自学辅导学习活动中,学生成为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决定学习方式。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个人能力要求较高,即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能力,实行自我管理、自我负责。教学模式流程图详见下图所示:
适用内容:适用于陈述性的地理知识,如有关宇宙的认识、环境保护问题、世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峡工程、旅游资源的开发、世界的居民等。
主要优势:“自学辅导”地理网络教学模式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利用个别辅导的机会进行因材施教,还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助,不论是在讨论中,还是在分组自学中,这种互动是模式正确运用所必需的。这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之间互补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更具开放性和可调性。这种模式使学生自主控制地理教学信息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有助于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
其中教师辅导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质疑引入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针对集中性的难点问题所作的简单辅导;还有一种是在自学阶段,面向个别学生进行的个别辅导,主要针对的是个别学生的不同需求。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与学习环境外的教师、学生、专家和学习资源进行交流、交互,以使学习更有效。
典型范例:“水资源”
(1)创设情境,质疑引入
教师首先设计有关《水资源》的新闻报道,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场中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搜寻网络资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来学习有关水资源的内容。
(2)明确目标,引导自学
教师可利用网页针对学生的进度适时出示目标,即教师事先将设计好的实际操作的步骤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有目的地自学思考,提高学习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起调控与个别指导的作用。
目标一: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标二: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目标三: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你认为在学习中还有哪些值得探究的内容需要补充,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3)交流检查,课堂小结。
学生对所寻找的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后,按一定的结构教师根据上述角色组织好学生的分组,根据自愿选择原则,学生分成三大组和三小组,确定好每组的组长、记录员和发言人。对三个小组的学生,让他们自由挑选评价哪一个组的角色,并布置任务:首先要自己作为该角色考虑具体的做法,然后根据大组代表的回答进行评价。教师发给每组人手一张《讨论情况记录表》(附表),学生开始讨论,教师辗转各组并积极参与他们的讨论,大约6-8分钟后结束。然形式组织,形成自己的成果,利用基本的Word和PowerPoint等工具整理后,然后发布在网上向全班同学展示。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教师对各种结果进行评价,做出总结,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即对所研究的任务做出清楚、圆满的论证。也可以利用网上问答和在线测试,进行实时评价。
(4)反馈检测,课后延伸
教师出示测试题,学生跟踪测试,检查网络学习的成果。充分利用一些网站,如中国环境在线:http://www.chinaeol.net;中国环保网:http://www.ep.net.cn等,写一篇关于本地区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事例,并撰写简要的调查报告。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建议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资料搜集、实地参观、运用图表,来设计“让家乡的天空更蓝”和“我为家乡的明天献计献策”等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社会调查,写出地理调查报告进行交流,评价可采用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法。
以上五种地理网络教学模式,其合理性、实践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和检验。实际上在实施地理网络教学中,我们并不是必须采用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多时候却是几种教学模式的相互补充和综合。例如一节课中我们既可以采用协同讨论、问题探究式,也可以对某个别问题使用任务驱动或自学辅导式,这样会使网络课堂更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