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机械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加快机械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加快机械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械工业论文,对策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从主要依靠铺摊子、上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的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

——从主要依靠增加资金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扩张,追求产值速度,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不仅使生产力有量的增长,而且要有质的飞跃。

总之,就是要从外延粗放型转变到内涵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上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要研究制定机械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总体路数,选准突破口,在全行业推进集约经营

首先,要更新发展观念。要下决心改变发展靠增加要素投入、外延扩张的旧观念,走依靠技术进步、注重要素最佳组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内涵拓展的新路子。要提高对“转变”的认识,增强集约经营的意识,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而仍走粗放型经营的老路子。至于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经济优势等情况不同,“转变”的重点和要求可以有所区别,但各地、各企业在制定“九五”计划和日常经济工作中,都要认真、全面地体现集约为主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集约经营。其次,要充实完善发展思路。机械、汽车工业振兴的总体思路、振兴目标、重点、战略和措施已经形成,并在全行业上下初步形成了共识,这为全行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根据十四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就如何“转变”对行业的发展路数作必要的充实和完善,在全行业实施“科教兴业”。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科教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使机械工业的发展和振兴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再次,要结合启动振兴,选择“转变”的突破口。根据机械工业的实际,要瞄准行业发展中产品质量低、组织结构差和开发能力弱这三个最薄弱环节,集中一段时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争取能在这三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与此同时,要切实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顺利推进行业的振兴。

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密切相关。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方式,是既无市场竞争、又无产权约束的旧体制的必然结果;集约经营增长方式是市场竞争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如果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载体与存在的基础即计划经济体制不变,只会导致经济发展在“下马中上马、批评中前进”的博弈反应,只有金融体制和企业改革到位,才会杜绝乱铺摊子、乱上项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现象,从根本上制止把大量财富打了“水漂”的折腾。说到底,目前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主要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两方面机制性的缺欠。因此,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首先,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产权,使企业成为竞争的主体,建立起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改变目前不少企业主要以拚资源、拚消耗、高成本来换取工资、奖金、承包费等收入的短期效益行为,推进优胜劣汰,增加企业集约经营转变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其次要打破条块分割、市场封闭、资源难以按集约化经营的要求流动和集中的局面,尽快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要素市场体系,坚决制止人为地违背价值规律和供求原则,把资金和资源滞留于本地区、本部门内的本位护主义做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资金和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向效益好的领域和企业合理流动、集中,以形成集约经营的优势,创造对全社会更加有益的最大财富。再次,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并完善资金市场,使企业能公平地筹集发展所需的资金;同时,要完善和加强对股票、债券、基金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市场的引导,减少投机性投资行为,为发展集约经营和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有利的条件。最后,要加强和改善对行业的宏观调控,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在体制转换和增长方式转变时期的积极作用,有效地发挥产业政策、规划纲要等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避免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资源的浪费。总之,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起有利于企业节约、降耗、增效益的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科教兴业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平等竞争的经济运行机制,极大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要大力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制定有利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的政策

现在,一方面是技术进步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现有的适用先进技术又得不到推广应用,落后的技术又无法很快淘汰,造成落后挤先进、淘汰的技术和产品反而有市场的怪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发达的、完善的技术交易市场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机制;在税收等政策上也不尽合理,“罚老补新”的政策一直没有兑现;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享受的政策也不一致,竞争不合理,往往是采用新技术的新产品吃亏,落后企业挤先进企业。建议国家在税收政策、技术政策、资金投入、市场占有等各方面,研究制定一整套有利于吸纳、推广、采用新技术等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落后产品、淘汰技术没便宜可占、无效益可贪,有效地推进企业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技术在产品中的含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要改进考核指标,学会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经济粗放经营的一个原因是考核指标上的误导。如把政绩与速度联系起来,造成各地相互攀比,短期行为突出;在统计指标上,注重产值增长幅度,对投资效果、经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因素比重、发展教育的成就、环境保护等,并没有完全纳入考核范围之内。因此,要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设计合理的评价考核指标,正确引导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促进“转变”,研究制定“支柱产业振兴法”,规定相关行业的经济规模标准、技术工艺标准、产品质量标准、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安全可靠性标准等,对不同行业规定不同的折旧率,强制设备更新,依法进行行业管理,推进经济增长由粗放转向集约经营,提高全行业的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

要创造立足国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市场环境和相应的措施

我国是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财力有限,是一个内需型大国。因此,靠高消耗、数量型经济不行,必须转到依靠技术进步上。而依靠技术进步也要视国情而言,不能脱离现实、脱离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阶段,过高地追求高性能、高技术、高水平的装备,必须立足国内促“转变”。否则,依靠进口、靠国外,跟在别人后边走,战略上的被动局面不堪设想。首先,国家应加强对机电产品进口的宏观调控,适当抑制过度进口,有关部门要根据长远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组织使用部门和制造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重点基础产业的技术装备政策,对所需装备及早安排,由使用和制造部门共同组织引进、消化、吸收,联合开发和制造,并要尽可能地采取技贸结合的方式,以贸易带技术,防止和避免连续引进。其次,要制定鼓励用户优先采用国产设备的办法,建议国家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和买方信贷、贴息等,促进用户大胆使用国货,并创办装备国产化风险担保业务等,减少用户后顾之忧。再次,要从法律上保证国内制造业同等优先的中标权,并要按照国际惯例,规定凡进口重大技术成套设备,必须留一定比例由国内制造,并将这一规定列入法规,强制执行,以确保国家利益。总之,要创造有利于国内制造业共同提高水平的市场环境,特别是保证国内机械制造力量能有得到锻炼、提高水平的机会和时间,逐步增强国产机械设备的国际竞争力,为促进各部门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低耗、高效的设备。

国家应尽快出台有关措施,以促进符合产业政策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产业扩展和延伸

机械和汽车工业,都属规模经济优势比较明显的行业,但目前一些大企业在进一步发展壮大上遇到不少政策上的制约。比如,企业要跨地区、跨隶属关系兼并某个企业,就碰到了现行所得税的制约;兼并一个企业后,被兼并企业的富余人员分流等很难妥善解决;企业筹资、融资、投资的能力几乎没有,即使是大的企业集团也非常有限,根本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目前,12个机械、汽车国家计划单列集团中有7 家设立了财务公司,但业务范围主要在集团内进行融资、拆借等,如何发挥财务公司作为融资中心、结算中心、投资中心的作用,进而参与资金市场,实现吸收内资、引进外资,以及进行债券等证券业务以至于赋予信贷功能,允许在不扩大基建规模的前提下,向部分固定资产投资,给予国际招标权、外汇结算功能等,都应适时开放。否则,难以适应国际竞争,规模效益也难以充分发挥,经济增长的方式很难转到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轨道上来。

希望国家出台一些有利于大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政策,使现有的庞大存量尽快优化组合,发挥效益。这是一块十分巨大的潜在效益,一旦释放,对改变经济运行的质量作用十分明显,对推动整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  ;  ;  ;  ;  

加快机械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