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中国论文,意味着什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人们更加关注未来经济的走向。加快发展和消除贫困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两大跨世纪难题,而“知识经济”的兴起又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挑战。知识经济不仅是发达国家所面对的事实,也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课题。
1 知识经济的缘起
(1)知识经济的概念演变
“知识经济”概念的产生和确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G.斯蒂格勒(G.stigler)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信息经济学》论文,首次提出了“信息经济”(Information Economy)概念,引起人们的关注。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F.马克卢普(F.Machlap)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KnowledgeIndustry)这一概念,并对美国的知识产量和分布量进行了测算,计算出美国1958年信息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约有31%的劳动人口在知识产业部门工作。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Bell)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代表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认为后工业社会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力量。1977年M.波拉特(M.Porat)出版了九卷本巨著《信息经济:定义和测度》,波拉特首次提出“四次产业”分类法,将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并测算出1967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6.2%与信息部门有关。1980年A.托夫勒(Alvin.Toffler)在其名著《第三次浪潮》中认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已诞生在50年代的美国,其经济形态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后工业经济”。1982年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John.Naisbitt)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一书中仍以“信息经济”命名之。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Paul.Hawken)在他的《未来的经济》中进一步指出: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1986年英国的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中把这种新型经济称为“高技术经济”。1990年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首次提出“知识经济”的说法。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第一次给这种新型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采用了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的“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概念。由此,“知识经济”概念便确立并传播开来。
(2)知识经济的客观表征
“知识经济”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反映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强烈的客观趋势。目前,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OECD在一项研究报告中估计,在发达国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的产值现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在制造业产值中,高技术的产值已占25%,比20年前增长了1倍。美国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有33%来自信息业(电信、信息、电子及媒介等)。专家们预测,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可能由本世纪初的5%至20%提到90%。与此同时,投资也正在流向知识生产和知识服务领域,如OECD国家投入到研究与发展(R&D)的费用已占GDP的2.3%,教育经费平均占政府支出的12%,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占GDP的2.5%。国际技术收支情况显示,1985~1993年间专利和技术服务的贸易增加了20%。从就业结构看,过去10年中,技术工人就业数量增加10%,而熟练工人的就业数量则下降了70%。掌握一定高技术技能的高工资就业人数增加了20%,中等工资就业者下降了20%。中学以下文化程度人员的失业率为10.5%,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失业率仅为3.8%。
上述情势表明,一个有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已经兴起,即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
2 知识经济的内容
(1)知识经济涵义
知识经济目前尚无一严格的界定。知识经济所表述的是一种新的复杂的经济状态。按OECD的阐释,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于事物状态的知识(Know-what);二是关于自然过程的原理和运行规律的知识(Know-why),这类知识的产生和再生产是由专门机构如实验室、研究所和大学来完成的;三是指具体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Know-how),典型的Know-how是企业发展和保存于其内部的技术秘密或决窍;四是关于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情的知识(Know-who),即谁具有某种知识(Know-what、Know-why或Know-how)的知识,在信息社会中,Know-who正变得越来越重要。Know-what和Know-why类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学习而获得,其知识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而另两类知识(Know-how和Know-who)则要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技术交易等形式来获得,其知识具有非公共物品的属性或称“隐含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如何融汇到经济学中,并导致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的形成,是理解知识经济内涵的关键。科技知识及其物化的各种成果形式所固有的经济属性、商品属性和传统物质经济学物质的稀缺性,是知识经济产生的客观基础。从亚当·斯密(A·smith)的古典经济学,19世纪的新古典经济学,本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到战后的各种经济学派,可以说都是“物质经济学”,是以物质(原材料、能源等)为基础的经济学。主流经济学家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这些资源服从经济学的稀缺原理。至于知识和技术对生产和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外生的。1912年熊彼特(J.A.Schampeter)的创新理论把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的作用看作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加尔布雷斯(J.K.Galbraith)的新工业国理论认为,技术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产的决定性要素。一直到50年代中期索洛(Solow)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作为内生变量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超过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的经济,那么发端于50年代形成于70年代表征于90年代的知识经济则是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高技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新型经济。
(2)知识经济的特征和意义
①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导向的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知识经济强调智力资源的开发和无形资产的投入。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知识的载体是信息,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群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具有高素质并会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
②知识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由形态转换而呈现出阶段性。按托夫勒的说法,分三个阶段,即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波拉特则从产业角度提出“四次产业”概念,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则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升级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因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历史上先后继起,在一个时点上又叠成社会经济的一定结构,后起的经济形态(或产业)同时给既有的经济结构带来质变。因此知识经济的兴起,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一种经济结构。经济升级的内在规律表现在产业结构的演变上则是,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知识经济的产生是必然的,也是方向性的。
③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以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为基础的经济服从收益递减规律,即回报率随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递减;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表现出新的增长规律,由于知识和信息的无限丰富和溢散效应,可以在几乎不增加额外投入的情况下重复利用,以减轻自然资源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压力。这样就存在着一种可能性,即持续增加投入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发展知识经济的思考
(1)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
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工业经济的充分完善,相应的社会知识化水平和较强的知识生产与技术创新能力。
①工业经济基础。知识经济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工业化是知识经济历史的和现实的基础。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依托是智力资源,但必须配以相应资金和自然资源,必须建立在工业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国际上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GDP看,一般要达到人均5000美元左右才有知识经济萌芽和生长的条件。美国在50年代中期人均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已达到这个水平。
②社会知识化水平。发展知识经济,要以较高的社会知识化水平为基础。西方工业化国家开始倡导发展知识经济时,社会知识化水平的最低指标是,全国成人文盲率为13.8%,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为29%。当年美国硅谷知识经济萌芽时已高于这一指标。如果把上述指标看作发展知识经济对社会知识化的最低要求,那么中国在1995年的指标是,全国成人文盲率为19%;受高等教育者占同龄人的比例不到4%。
③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具有较强的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的生产和技术创新能力可以用相关领域的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等指标来衡量和测定。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知识和技术的自主性,即必须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否则只是引进国外的高技术产业项目,技术是人家的,这种产业没有超越劳动密集型产业范畴。所以拥有知识产权,也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必备条件。
(2)知识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按我国目前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知识化水平和知识生产与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总体上是不具备的。而且,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知识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不仅意味着我们在某些领域或某些发展阶段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是一种机遇;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对发展中国家也是一种挑战,甚至存在某种威胁。首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就意味着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程度低,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还必须面对发达国家对知识的某种程度的控制,还应该准备应付同发达国家科技差距拉大、经济安全可能受到威胁的挑战。其次,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知识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增强,这将使发展中国家原有的自然资源及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逐步降低。第三,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实现国民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发展知识经济,要在消除贫困的同时发展高科技产业,这无疑于双重困难。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生产率并不意味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关键是“知识生产率”,包括生产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以及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对一个没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积压越多,亏损越严重。当我们痛感我国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只有发达国家的1/37)的时候,现在“知识生产率”又成为我们新的课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就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是走在前列的。我国“九五”计划(1993~1997)期间经济五年连续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6%,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力1995年在世界的排名是第28名,1997年已跃居第20名。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为走向知识经济作准备:
第一,以有条件的中心城市为辐射源,建立知识经济带。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是国内有条件发展知识经济的中心城市,比如北京1991年到1997年技工贸收入从40.9亿元,发展到420亿元,增长10.29倍,工业总产值从14亿元到218.9亿元,增长16倍以上,利税总额从5.5亿元增长到40亿元。这个增长速度是传统工业无法相比的。北京提出“首都经济”概念,其核心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进一步地,应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区域经济的梯度效应,选择少数地区(比如京津地区、沪杭地区和广深地区等)有所规划、有所部署,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几条中国的知识经济带。
第二,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孕育新的知识经济增长点。我国现有53个国家级和6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发展我国知识经济最重要的土壤。1996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产值为2142亿元人民币,1997年达到3200亿元,增长率为49.4%,若仍以50%的增长率计算,1998年将增长1600亿元,这一项即为我国今年国内生产总值8%的增长率提供26.7%,即1/4强的贡献。这实际上意味着高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目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低、智力资源开发不足、技术结构趋同等原因,1997年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增势有所减弱。高新区1996年总产值增长52.7%,1997年为49.4%;1996年出口增幅为41.3%,1997年仅为27.9%。必须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遏制高新区增幅锐减的趋势。为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