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晔
即墨市委党校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现代化联系起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到城市体制上,就是要实现“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伟大跨越。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城市在制定实施文化制度建设的各项决策,是提升城市文化治理能力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文化治理;城市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城市是国家的细胞,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否实现。
有学者对1992-2012年这二十年发表于主要核心期刊的有关城市治理研究的文献进行简单的量化评估,认为,以城市治理为主题的研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探讨城市社会问题的最多,占总文献数目的24%,其次是城市发展与经济研究、城市公共服务、公共预算与地方财政、城市政治等领域。[1]较少从文化制度建设角度考虑城市治理的现代化问题。
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治理现代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第一次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现代化联系起来,着眼于现代化,并以现代化为落脚点,现代化构成国家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健全的治理体系、高超的治理能力,是国家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继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堪称现代化的“第五化”。[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到城市体制上,就是要实现 “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伟大跨越。而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城市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政党治理等多个领域的制度体系。
二、文化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
习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在城市治理中的重要性,源于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的重要影响。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主体市民在长期的生活城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其本质是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主要通过城市特色、社会氛围、城市境界呈现自己的存在,好比人的“精、气、神”。他决定着城市创造力、凝聚力与竞争力的强弱,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习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文化治理对于建立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引领和认同作用。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文化治理在观念、体制方面还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文化管理滞后于文化发展实践,导致文化理念与文化实际运行之间存在脱节。在文化观念上出现把文化矮化、窄化、庸俗化的倾向;由于文化管理滞后于文化发展实践,导致文化管理体制与文化实际运行之间存在脱节。在运行中出现把文化泛化、空心化的倾向。观念、体制的束缚,导致大多数城市往往“千城一面”,缺乏文化底蕴,缺乏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建设管理机制。文化理念和制度的变革,必将深刻影响文化的发展。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城市在制定实施文化制度建设的各项决策,是提升城市文化治理能力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以文化治理促城市治理现代化
《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一致。对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上,做出了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四方面的部署。这就为城市文化治理完善了顶层设计。文化治理不同于文化管理,在价值取向上,文化治理意在通过主动寻求一种长造性文化增长的范式,实现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其重心落在发展上,[5]而文化管理重心落在规范上。
一、以正确的城市定位实施文化发展战略。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史弥新的精神财富,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一个人需要“认同”才能对“我是谁”有清楚的定位和概念;同样地,一座城市也需要“认同”才能对自身的发展路径与品牌定位有清晰的认识。[3]建筑师矶崎新曾说过,“如果我不是身处西湖湖面上,那么,今天我眼中看到的杭州,根本就没有什么特别,她只是一个哪里都有的城市,从水墨画和苏东坡诗篇里面体会到的杭州,今日已淹没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正失去自己原有的个性。”目前,杭州在打造“东方品质之城”这一品牌目标的激励之下,在“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这一价值理念的指引之下,杭州建构起了一种城市生活的新认同。
二、以健全舆论导向体制机制形成积极科学的文化氛围。文化管理处于文化生产力解放的枢纽点,文化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变革将深刻影响文化的发展。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形成具有高度共识、为大众普遍认同和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转型,经济增长和阶层结构分化引发价值观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利益诉求、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进行舆情监控,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在全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三、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国家文化的繁荣,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同样,一个城市要繁荣文化,也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城市文化不断融合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等,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中,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于文化的多样性,这是客观情形。社会发展到今天,很难固守传统文化、隔绝外来文化。“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段宋代朱熹《春日》中形容百花齐放春日盛景的诗句,也是习近平对文化多样性的理想状态的描述。
四、以吸收公众参与构建城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短缺突出,另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闲置现象严重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根本的还要通过吸收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已经成为城市治理架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公民参与城市治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上还处于较低层次,公众的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水平落后,参与制度不健全。一个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最终依赖于市民的文化认同,因此,要建立群众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程宇.回顾与反思:近二十年来城市治理研究的文献评估(1992-2012)[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
[2]许耀桐.应提“国家治理现代化”,2014年06月30日北京日报。
[3]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范玉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国家文化治理[J].湖南社会科学,2014,(2)
[5]林晓珊.迈向品质化的城市生活:“杭州经验”的消费社会学解读[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1)。
论文作者:陈晔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8
标签:文化论文; 城市论文; 国家论文; 体系论文; 能力论文; 杭州论文; 社会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1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