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把握社会主义本质_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从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把握社会主义本质_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从社会形态意义上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形态论文,本质论文,意义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把共产主义区分为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实践运动三种含义,使人们对共产主义概念的把握更加具体、更为科学。但对于“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似乎至今人们也没有对其不同的含义作出明确的划分。近几年来,以“什么是社会主义”、“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之类为题的文章,屡屡见之于报刊,但读后仍不知所说的社会主义究竟指什么。特别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解,至今还是说东说西,见仁见智,笔者以为,其原因首先就在于对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在理解上存在歧义。为了准确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首先,有必要弄清社会主义的几种含义。

一、“社会主义”概念有四种含义

邓小平是从多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社会主义概念的。在《邓小平文选》中,可以见到,邓小平讲“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原则”,这是从思想体系角度讲社会主义;邓小平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从社会制度角度讲社会主义。在这些情况下,人们一般不会产生歧义。问题在于,邓小平更多地是不附加其他词语成分讲“社会主义”,这究竟应如何具体理解,就必须经过一番思考。

邓小平说过“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68页,下引本书只注卷次和页码),笔者以为, 对这里的“社会主义”,最合适的理解是指思想体系。

邓小平说过“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第3卷第59页)、 “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第3卷第103页),笔者以为,对这里的“社会主义”,最合适的理解是指社会制度。

《邓小平文选》中经常见到的“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这些“社会主义”又指什么呢?笔者以为,这里的“社会主义”既不是指思想体系,也不是指社会制度,把它理解为全党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最为合适。

《邓小平文选》中还有的“社会主义”不是上面三种含义所能涵盖的。比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第3卷第64页), 这里的“社会主义”不是指思想,不是指实践,也不是讲制度。因为制度只是社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不直接涉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贫富问题。固然我国现在还相当贫穷,但无人能够否认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早在1956年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2卷第337页)。那么,“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是指什么呢?笔者觉得,这里的“社会主义”是指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更高、更加富裕的社会,是指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邓小平还说:从1957年到1966年生产力发展,“同旧中国相比,还是进步了。如果按照社会主义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很不够的”(第3卷第138页)。“社会主义的标准”一语中的“社会主义”,显然也是指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对此邓小平还有更为明确的表述,比如他说“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第3卷第63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现在把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里的“社会主义”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当是没有疑问的。邓小平最早提出的、现在为人们所常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3卷第3页)显然也是讲社会形态。

于此可见,《邓小平文选》中的“社会主义”概念至少有着四种不同的含义: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实践运动、社会形态。如果说,社会主义作为思想体系或社会制度,因所含内容比较明确、具体,比较易于界定,那么,社会主义作为实践运动或社会形态,就要复杂一些了。比如,作为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离不开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同时又包容着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内容,这就使它和作为思想体系的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不那么易于划分了。而作为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是指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统一,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它和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实践,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确定社会形态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并和其他三种含义相区别,就有了更多的困难。但是,有困难并不等于不可能区别。既然事实已经表明“社会主义”确有四种不同的含义,那么,只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注重从整体语言环境来把握,弄清“社会主义”概念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二、从社会形态的意义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既然《邓小平文选》中的“社会主义”有四种不同的含义,那么,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中的“社会主义”究竟何所指呢?

从历年来的讨论中可以看到,有的论者回避了“社会主义”的确切含义,把邓小平设定为一位纯理论家,说邓小平是“把该事物特有的存在根据作为事物的本质”;有的论者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被忽视方面的强调”;还有的论者直接断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但未加以任何的说明。笔者以为,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似乎更有说服力,更加符合邓小平的思想实际。其根据是:

一、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契机看。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见之于1980年5月的一次谈话。在此之前, 邓小平多次谈话的主题都集中在“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上。他批判了“四人帮”的“宁肯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谬论,反思了“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的教训,明确提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第2卷第312页)这表明,邓小平最初提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视角,在于强化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寻求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本质。

二、从邓小平几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时强调的重点看。《邓小平文选》中讲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地方共有四处,见第2卷第313页、第3卷第135、364、373页。虽然前两次没有明确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但后两次则显然凸现了共同富裕的内容。邓小平如此强调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既和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契机——社会主义应当富——相一致,同时又进一步展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对只有少数人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这里的着眼点绝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

总起来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几次论述,既涉及社会主义实践,又不限于社会主义实践;既涉及社会主义制度,又不限于社会主义制度。其关注的焦点始终如一,始终是社会主义的穷富问题。这个焦点表明,邓小平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而言其本质的。

三、把结构性本质和功能目的性本质统一起来

那么,如何从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呢?笔者以为,应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来考察。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和别的社会形态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本质特征),首先在于其具有特殊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正确认识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也首先应从制度层面来分析。新时期之初,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指出“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第2卷第173页)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邓小平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把公有制为主体和实行按劳分配、防止两极分化确定为改革必须遵循的两条根本原则。这些制度或原则对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是本质性的。我们绝不能离开公有制为主体等制度性根本特征来抽象地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也不能因为邓小平在论及社会主义制度时没有使用本质一词而否认这一制度的本质属性。

制度性本质和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是什么关系呢?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应当以列宁关于初级本质、二级本质的哲理为指导,把握好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层次性。如果把公有制为主体等制度性本质和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本质放在同一个层面上,二者则难以契合,其结果就会把公有制为主体等制度性特征从社会主义本质中排除出去,或者使用“题中应有之义”、“已经内含于中”之类的含糊词语,说制度性特征等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则使人难明其意。而如果把它们看作两个层次,笔者以为,这个矛盾就迎刃而解了。这两个层次是:公有制为主体等制度性本质,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结构性本质。这种结构性本质是“初级本质”;邓小平说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深层功能、目的性的本质。这种功能和目的性本质是“二级本质”。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在“共同富裕”,最终体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价值目标的手段,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功能。

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首先应确认它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区别的社会制度。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并不是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将依据这种功能和目的,对社会制度要素的量和质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因势制宜的调整,优化其结构,以保证其功能、目的的有效实现。由此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社会进行改革的内在必然性。而只有实现了这些功能、目的,才会使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可见,邓小平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本质。如果我们能从结构和功能目的这两个层次上来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那么,几年来有关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等制度性特征是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争论就可以打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标签:;  ;  ;  ;  ;  ;  

从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把握社会主义本质_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