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的比喻教学论文_刘一博

中学语文的比喻教学论文_刘一博

——以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为例

刘一博 河南师范大学

比喻在中学语文修辞教学中所占比例最大,也是涉及最多的修辞手法。比喻从小学开始就学习,但是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很少有成系统研究。我根据语法修辞专题所学到的比喻知识,结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知识,作出本文,希望对中学语文的比喻教学有些借鉴意义。

一、比喻与中学语文教学

(一)比喻的定义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对比喻辞格的定义为: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是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陈望道】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55页也对比喻进行了基本的解说,“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比喻词“像”像……一样”“似的”等来连接,这种比喻叫明喻。以上两个定义中,陈望道先生对比喻的定义是在宏观上定义的,而教材中的定义则通俗易懂的说明了比喻的构成,但只是介绍了明喻的定义,没有介绍另外两种形式----暗喻和借喻。陈望道先生还提到,在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时,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或不同类的事物。如果是本质相同或者同类的两个事物,它们之间主要是程度的不同,这种不同只能当作比较而不同构成比喻。例如,“他长得像他爸爸一样,又高又壮”“她像妈妈一样勤劳善良”“这间屋子很像一个教室”“海上的轮船像一叶扁舟”等等,这样的句子,表面看像是比喻,实际上只是同一类事物的比较,根本不是比喻。

(二)比喻在中学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是中学一门重要课程,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就涉及的是语言知识的学习,然而修辞研究语言的表达规律、研究语言怎样运用得得体、规范、优美。这正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新课标》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说明中学修辞教学所达到的目标,如“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新课标》·阅读 第13 条);“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新课标》·写作 第 8 条);“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新课标》·教学建议·阅读教学);附录三、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这都充分说明修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学修辞的知识要点只有有限的八种辞格,而其中‘比喻’的修辞方法在课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本文也主要分析比喻修辞的语文教学。

二、如何进行比喻教学

(一)运用教材科学进行修辞教学

1、有计划、合理安排,建立全面的修辞观

中学语文中比喻的修辞方法在课文中运用很多,如果教师没有做好足够的计划,就会造成遗漏或者重复教学,不利于学生对比喻的学习。教材中比喻的材料是散见的,没有一定的体系,而是结合练习介绍的,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教材进行修辞教学时应该有一个统筹安排,使比喻教学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基本上协调起来。

在整个语文教材中,课文习题涉及到比喻的有七上(P19、P29、P55、P85、P133、P147),七下(P57、P139),八下(P67、P205),九下(P43、P71、P92、P144),涉及到的课文有《紫藤罗瀑布》、《理想》、《春》、《济南的冬天》、《列夫·托尔斯泰》、《海燕》、《谈生命》。教师充分了解教材,在这个基础上把讲解,分成若干小项,将这些小项有计划地分别纳入每册教材的各个单元或某几单元确定一个重点项,阅读中的语言分析就侧重于这个重点项。这样,有计划地将比喻知识教学和语言训练贯穿于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中学的语文学习中,受到系统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修辞入文”注重题旨情境

《新课标》对修辞教学要求的“随文而教”实际上是要求讲修辞离不开题旨情境。切合题旨情境是修辞的重要原则。任何修辞方式或表达手段,只有在特定语境中才能显示效果,发挥功用。因为修辞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得体,一句话如果说的不得体,一个比喻如果用得不得体,就是表达得再清楚,再生动,也不能算是一种成功的表达。比如一位同学写作时写到“那位农民饱经沧桑,脸皱得像卫生纸一样。”这里的比喻虽然挺形象,但是没有考虑“卫生纸”一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不得体的。

七年级下《最后一课》中,“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要理解这个比喻句的作用,首先要理解“钥匙”的比喻义,即祖国的语言,然后再联系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的社会环境(法国沦陷)和人物的心情思想,这个比喻句的作用为韩麦尔先生要同学们牢记住祖国的语言,不忘自己是法国人,这样就能激起爱思想,在沦亡之后,奋起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所以在理解和学习比喻义时要联系语境。

3、把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结合起来

从教学角度来看,对于一种辞格或句式的学习,通过单项训练来让学生掌握,是行之有效并且易操作的方法,但从修辞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只注重单项训练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不同的修辞手段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因此在修辞教学中,就需要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不同修辞手段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中对修辞的单项训练我们一般比较注重,但其实教材中也有许多综合运用修辞手段的材料。

八年级下《海燕》 中,“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风貌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二)修辞教育的全面意识:阅读之外的修辞教学

根据《新课标》中要求,修辞还体现在“写作”、“口语交际”之中。不仅课上有修辞学习,课下也不乏修辞学习。只要涉及到语言的运用就离不开修辞,所以我们要求在阅读课文学习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修辞素质培养。

1、作文教学

写作主要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追求的是语言文字能够准确生动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说在阅读教学中的修辞讲授是侧重于一种知识习得,那么作文写作则是培养学生修辞运用的好方式。《新课标》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所以写作与修辞学习联系十分紧密。

在训练学生作文写作时,首先,注意在修辞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要求,比

如:表达要简明准确,选词用句要合乎语言规范,表达意思要清楚、简洁、准确,即注重在写作时锤炼词句;表达要生动有力,在简明准确的前提下,通过比喻、夸张等积极修辞手段的运用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关照以上,这一切还要切合得体。其次与阅读教学相集合。如在《春》、《济南的冬天》等散文教学后,要求学生作文时注意形容词、动词的选用,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格的运用;最后,在在作文讲评中,对学生修辞方法运用的优劣应给予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如把学生作文中修辞方法运用得好的和运用得有毛病的句子、段落分别抄录出来,先让学生讨论、分析,然后教师予以总结,具体指出好的好在何处,坏的坏在哪里,以此启发和引导学生。这也是提高学生修辞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2、口语交际

一直以来,中学的修辞教学只注重书面语,对口语关注不多。在许多人的意识中,认为只有书面语才存在修辞,口语中不存在修辞,其实大谬。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关于修辞教学的内容”,他提出既要重视书面语的修辞,又要重视说话的修辞。修辞的例子不仅要以“读本上的文句,作文练习簿上的文句为范围”,而且要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这些话语十分有道理。我们经常说某人说话得体,有水准,其实这也正切合修辞的要求,切题切景,表达效果好。而且由于口语交际具有即时性,(即思考的时间远没有书面表达时长)那么得体、有水平的口语表达就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修辞素质。

在中学语文中,《新课标》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我们可以从这点切入,教师可以在口语交际中设好话题,让同学们自由交流,然后适当引导与评价。如内容上是否切题,有没有讲跑题了。语言上是否通畅流利,遣词用语是否得体。结构上是否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风格上是平实准确还是幽默生动、妙趣横生等等。其实一场口语交际我们不妨可以看作一场口头作文,一番话下来,也很能体现表达者的修辞水平了,所以我们也应该让同学们明白修辞无处不在的道理。

三、比喻在语文教育中的创新价值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教育,而语文创新教育则是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语言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创造能力的教育。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并非事物的事实关系,它们也不遵循一般逻辑推理,它关注的只是本体和喻体的某些方面某些特征上的相似,这种相似可以是固有的,可以是新发现的,也可以是刻意想象的。它是比喻创设者对客观现实或主观世界的一种独特感受,一种匠心独运。因此不论创设比喻还是掌握比喻都要在联想的帮助下去创造性的发现。比如“爱心”与“丝缕”不相关,“希望”与“路”不相连,也毫无任何相似性,这些词语都有其固有的词义,有其特定的语域范畴。但在“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九

年级上《雨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九年级上《故乡》) 这些诗性比喻和比喻性语句,使毫不相干的两个范畴的语词产生了联系,出现了既不属于本体也不属于喻体的全新的意义,这些意义与原来固有的意义断绝,而从比喻中获得了全新的语义。

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创造作品的创新意识。而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则表现在能想别人之未想,思维能扩散至别人不及之地,在分析思考问题时,能不受常规、经验的束缚而独辟蹊径。比喻以其并置没有任何联系的两类事物,创设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借助联想,触发本体的影像发生改变,为语文创新教育提供了创新源头。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语文作品中的诗性比喻和语句的比喻性,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增强其创新意识,从而达到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

综上,语文教育应把握比喻语言教育,在比喻语言学习中养成比喻性思维,在比喻语言相似性感悟中体会看问题的全新角度,在比喻语言解读进程中找到发现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因熟悉比喻性思维,从而能用已知推导未知,因为观察事物角度的更换,学会独辟蹊径的学习方法,能从比喻语言的全新意义中,了解作品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说比喻在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刘一博(1992——),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河南师范大学2015级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

论文作者:刘一博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的比喻教学论文_刘一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