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理性思维:校长的“基本技能”_理性思维论文

优化理性思维:校长的“基本技能”_理性思维论文

优化理性思维:校长的一项“基本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功论文,校长论文,理性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2)05-0013-02

我们身处一个变革的、信息极大丰富与高速传递的时代。大量真伪难辨的新事物、新说法,常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蜂拥而至。不少人跟风的成分多了,信念的成分少了;价值上为己的成分多了,利人的成分少了;凭借情绪说话的成分多了,审慎思考的成分少了。在此背景下,理性思维对校长而言显得尤为必要。甚至可以说,优化理性思维已成为校长的一项“基本功”。

何谓理性?一般而言,理性指人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及自然进化原则看待、处理问题的态度与能力,或具体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运动形式。

在研究史上,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理性”进行了解释。例如:基于认识论视角,笛卡尔等人将理性视为人类在认识世界和获得知识时依赖理论推论和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理性通常被称为方法理性、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基于人的社会活动取向视角,韦伯将理性行动分为目的式理性、价值式理性、情感式理性和传统式理性四种类型。目的式理性强调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与条件、手段、周围环境及他人行动的关系;价值式理性突出行为的伦理性、审美性及行动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不特别看重行动是否成功;情感式理性指通过当下的情感和感觉状态决定自己的行动;传统式理性指通过根深蒂固的习惯决定自己的行动。基于对理性主义内涵的分析,施路赫特分别从人的认知能力、理论体系系统化及生活态度三方面,强调理性是经验知识及技能的成果、知性反思及意义探寻的成果、方法态度及权衡关系的成果;他认为理性有三种倾向,即强调技术、强调伦理、强调实际。

如上所述,理性不是一个单维度理解的范畴,它与思维、意识、能力紧密相关,它不仅指向形式、方法、技术,而且与行动者的情感态度、价值信念,甚或与其所处的时代特征、社会文化紧密相关。提升理性思维能力,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要将人置于大的环境下,将人的发展与社会、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握活动的规律。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事物的不断变化及事物间联系的不断变化尤为明显。一些无法消解的价值矛盾成为影响人们理性思维的干扰因素。因此,我们需要提高视域的广度,超越现实的特殊性,以寻求提高理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具体而言,笔者特别注意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实践中的理性思维。

★回到原点看问题,使思考更为深透

以学校建设话题为例。尽管大多数校长都曾经或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但在认识上、行动上却显现出诸多的不同:有基于学校长远发展整体构建的,也有针对现实需要逐一变革的;有从人力资源准备入手的,也有以物质资源改善为主的;有的想法源起于学校自身的发展经验,也有的灵感来自对他校甚或是他国成果的借鉴。正因为视角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方法方式不同,所以,各个学校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与路径,表现出发展速度、效果及其特点上的差别。

但是,不管是哪一类选择,如果仅仅停留在现象分析上,仅仅满足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就事论事,更多的是方法、技巧上的改变与改善,那么就很难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和行动体系。回到原点,从教育和学校教育最根本的性质、功能、关系、特征开始思考,进行逻辑推演、整体构建,我们才能形成系统的、有深远影响的认识及思想,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进行改变与提升。

★关注整个系统的动态,强化对变化成因的研究

每一种改变都是有缘由的,也都是在系统中发生的。变化了的事物内部、变化与变化、变与不变之间都有着特别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将局部的改变放在整个系统中、放在它与其他要素的有机联系中研究与思考。我们必须时时追问:为什么发生了改变?改变是怎样发生的?变化的趋势是什么?相关的变与不变有哪些?为什么会如此?继而对变化有系统的把握。

例如:2008年9月,我校小学部启动组合课时教学制改革实验。以30分钟为一个基本单元,基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习任务及学习方式的需要,进行单元组合。课时长度有30分钟、60分钟、90分钟之选。组合课时制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取向的一项改革实验,它势必对教师提出新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年龄、学科性质、学习内容、任务类型、组织方式等因素与学习时间的关系有准确的判断;这项实验也势必增加管理的难度,它与教师的课程计划分解、内容设计安排、实施方式方法等有密切关系,与学校的人事制度、管理制度、资源分配等也有密切关系。三年来,我们不断对项目动态进行分析,包括项目自身的变化及外部的相关变化。在这一调整、衡量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者不仅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实验的内部、外部条件及组织环境,处理认识与实践、实验要求与教师水平的矛盾关系,而且要分析管理体制与机制、管理模式与方式、管理效率与效能,分析管理人员素质与岗位特质的吻合程度,创建与实验、与学校发展速度和特征相适应的组织文化等。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者研究整个系统的动态,具有系统性思维。

★观照问题的复杂性,保持开放性思维

实践是一个非常丰富、复杂的系统,它的主题是具体的、特殊的、可变的。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复杂而灵活的思维,需要我们通过对实践中的种种特殊性进行反思与追问,以建立起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对一般规律的把握。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使自己的思维始终保持一种灵活的、多维的、发展的、批判的、开放的状态。

例如:课堂教学是极具复杂性与典型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怎样提高它的质量、提升它的效率,是校长和教师永恒的课题。我校基于主体性、差异性、发展性与实效性等原则,通过一课多构教学设计、典型课堂实例分析、典型学生细致解读、关键问题合作探究等策略,以真实问题与真实课堂为例,以揭示本质、探寻规律为题。在研究中,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状态、思维水平与思维类型、情感调动与情感转化、在思考过程和学习特点上的异同等,探寻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一般的、本质的身心发展特征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在研究中,我们追问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理由是什么?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标志是什么?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的差距有哪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不同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探究方法及其不同类型课程的典型特征,不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等。

★以信念为引导,追求健康的理性精神

无论是将理性视为一种实现目的的认识形式,还是视为一种方法、手段,都是对理性的片面理解。全面地、正确地把握理性的内涵,不能忽视其思想性、价值性。合理发挥理性的可预测性功能,科学对待人类认知的有限性与局限性,重视对个人行为的理智约束,强调个人对社会进步及人类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遵循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美好事物,进而为实现人的完整和谐发展服务,这应该是我们倡导的健康科学的理性精神。

例如:在我校第三届教学节上,我们谈起这样的话题:“就教育而言,教育实践、教师行为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目标的差异决定着教育实践的不同,教育观念的差异决定着教师行为的不同。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建立一种价值共识?什么是教育的目标?什么是课程的价值?”基于这些思考,我校的干部与教师正在致力于一项研究:以人生为中心构建并展开教育。

又如:我校在构建五年制小学课程时,提出“课程应注重人的内外合一性。”强调外显于形的做人、做事、生活的素养,与内隐于心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耦合关系。秉承以个体思想改造个体活动,以个体活动丰富个体思想的观念,开设自我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建立具有普适性的人生价值基点,初步树立自我信念并熟悉内省过程,优化个体的生活经验。强调课程应注重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与自然界的融合关系。课程强调时代特征与学生成长需求的结合等。我们正是借由这些,强调思考中价值与信念的分量。

标签:;  ;  

优化理性思维:校长的“基本技能”_理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