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主流高效课堂改革范式的共性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高效论文,共性论文,课堂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随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一系列课程标准的颁布,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浪潮此起彼伏,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一道壮丽景观。改革就是冲击波,深刻的改革能够波及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当前,这股改革浪潮已经走过了摸索、实验、创建的阶段,一系列较为成熟的课堂改革范式次第涌现,对各地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与辐射功能,一波全国范围内的课改高潮迅速形成。毋容置疑,当代我国出现的高效课堂改革范式林林总总、难以言尽,尤其是以山东省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等为代表性的“九大教学范式”[1]最为抢眼。高效课堂改革正处在千帆竞发、各显其能的火热态势之中,高效课堂理念正风华正茂、英姿勃发、春意盎然。改革仍在持续,改革蓝图已初见端倪,呵护这场改革的生命力,使之永葆青春,是研究者反思这场改革浪潮的价值归宿。我们不期待高效课堂改革成为解决所有中国课堂教学问题的灵丹妙药,也不期望它能够成为解决所有中国教育问题的杀手锏,但我们相信:在反思、批判、调整中推进这项改革,高效课堂改革一定能给当代中国教育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为当代教育改革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应该说,在全国高效课堂改革热潮中涌现出来的上述“主流改革范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与范例性,其最大的特点是:经历了基层学校的精心培育,并为实践证明是较为成功的教改模式。在这一意义上,每一种高效课堂改革模式都是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改革范例,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考究的生命体。尽管将这些模式破解开来并透视其所显现出来的共同元素的研究做法是值得怀疑的,但是我们相信:任何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在提取事物共性基础上来认识该事物,是助推该事物健康成长的良策。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试图在总览上述典型高效课堂改革模式的基础上来把握这场改革的共同特征及其实践影响。
一、高端理念的牵引
上述学校的高效课堂改革都是在高端教育理念牵引下展开的,这些理念的共同元素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观,西方传入的有效教学观,“自主、导学、互助、展示”等。当然,这些新理念在不同改革模式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如昌乐二中始终在坚持“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负责”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活动被最大化;杜郎口中学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作为指导性教改理念,以此彰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派尼学校将“发展人、成就人、幸福人”视为首要理念,以“快乐家园工程”为抓手,让学生在愉悦的学校环境中学会“读知识、读环境、读社会、读文化”;兖州一中将“把教学相长拓展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作为高效课堂改革理念,努力放大学生合作学习的内能;安徽铜都双语学校把“经营高效课堂”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新增长点,等等。这些理念高屋建瓴、不拘一格,指引着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个航向。对中小学而言,高理念是一种高营养品,理念的品质就是课改的生命。应该说,高效课堂是确保学校教学改革健康、深入推进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教改面临重大问题时的决策依据,是当代中小学高效课堂改革中积累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课改的系统性
在当代高效课堂改革模式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注重系统推进、开展全面改革是这些改革模式中体现出来的又一鲜明特征。高效课堂的根本特征是“兼顾性”,就是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全面兼容与系统化推进。正如李如密所言,“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将教学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是‘多、快、好、省’精神的集中体现。”[2]在改革实践中,上述学校大致是按照以下几条主线来系统推进高效课堂改革工程的:
其一是按照科学学习的进程来系统组织。如昌乐二中倡导的“八环节学习法”,它按照“计划导航——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学案导读——规范训练——满分答卷——课外阅读——学习档案”的学习流程来组织课堂教学过程;还有派尼学校,它采取了“观察——思维——表达”的课堂组织思路。
其二是围绕学习效能形成的线索来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如杜郎口中学,它是按照学生课堂效能展示与形成这一流程,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顺序来安排教学活动进程的;再如李炳婷的五步三查模式,其“三查”涉及对学生自学、课堂参与、小组群学、课堂展示等四个环节的“三看”“三评”活动,集中体现了对教学“高效”的追求。
其三是按照导学流程来设计课堂教学。如铜都双语学校,它是按照“做题——反馈——评析——拓展”这一导学流程来设计课堂结构的。
其四是按照知识系统来组织课堂教学。如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它优先考虑的是教材知识组织问题,按照“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的理念来组织教学内容,努力消除学科、学期、学年的界限,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其实,派尼学校的“专题知识工程”建设也是一种按照知识系统来组织教学内容的探索,只不过是该模式更为关注的是边缘教学知识,而非核心教学知识的组织。
其五是按照“大课堂”,即“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思路来组织课堂教学。如兖州一中的“三步六段”教学法,其中的“三步”就是指“课前、课中、课后”,而“六段”则是指“课中”的六段授课法,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作业”。
其六是按照教学管理的系统来组织课堂教学。如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其核心理念是“一、二、四”,其中“一”是指教师在整合教材后确定教学内容,“二”是指所采用的两种课型——自学课和验收课,“四”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即“目标明确、指导自学、合作探究、训练验收”,由此,该模式将知识整合、课型选择、教学环节融为一体,构架起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系统;
其七是按照课型统整的思路来组织课堂教学。如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教材学习课、校本研习课、个性展示课、行为养成课、社会实践课”,它是借助课型创建环节为高效课堂改革提供了一条系统化的改革线路。
上述系统化举措为高效课堂改革提供了深入前进的线路图与总蓝图。无疑,在这些系统化思路的支持下,当代高效课堂改革正在试图建立一种囊括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层面、教学要素、教学主体的高效教学系统,其科学性毋容置疑。教学“高效”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所有教学要素、主体、层面协调、协同、协力的结果。这一改革特征顺应了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符合在“效能”层面聚合一切教学内能、凝聚一切教学优势、聚合一切教学要素的理念,是对高效课堂改革理念的生动体现。
三、践行个性化教学
随着改革的深入,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效”是高效课堂的关键词与轴心骨,对“效”字认识上的突破是高效课堂改革的引线与前站。什么是“效”?从宏观层面看,它是指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但从微观层面来看,高效课堂的“效”字主要指教学的效果,而“效果”有“长效”与“近效”、“高效”与“低效”、“显效”与“隐效”、“全效”与“片效”之分,要让教学达到“长效”、“高效”、“全效”与“隐效”全面丰收,教师就不能完全相信教学检测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活动在学生身上的“见效”,努力创造一种对所有学生的所有方面、所有层次都“有效”的课堂。要实现这一目标,唯一的出路就是倡导个性化教学,因为只有“个性化教学”才可能创造一种有全效、有高效的课堂。然而,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是不可能的,当代高效课堂所能做到的就是借助一切科学的组织形式来尽可能地逼近个性化教学,这就构成了当代高效课堂改革的又一创新点。在改革中,不同学校的做法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例如,昌乐二中的做法是“271”策略,即“利用”、“发展”好10名优秀学生资源,借助小组讨论促进中间70%部分的学生“向上分化”,把10%的后进生向70%的群体推进;杜郎口中学、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做法是特别关注“弱势群体”,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兖州一中的做法是利用好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让学力较弱的同学担任小组“主讲人”,利用小组成员揪主讲人“尾巴”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河南郑州102中学个性化教学对策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媒介让个性化教学真正成为现实;辽宁沈阳立人学校为了实施个性化教学还引入了具有特色的独学、对学、群学形式,力求为每一个学习者创造学习的机会,等等。这些改革行动的共同特点是:试图利用各种形式来助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让各个层次的学生瞄准自己的教育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实现100%的破解。
四、激发教育的活力
转变师生的课堂角色,让每一个学习者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是本次高效课堂改革的明显特征之一。“学习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活动的副产品”。[3]学生是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参与课堂活动是营养学生生命、扩充生命潜能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变静态课堂为“运动”课堂,是高效课堂改革者绞尽脑汁的一个问题。在改革实践中,改革者激发教育教学活力的主要思路有四个:
其一是打破制约学生生命活力绽放的“瓶颈”。例如杜郎口中学,它将“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列入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将课时教学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与小组,这样,学生就不得不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再如兖州一中,该校积极推动师生角色的转变,促使教师从一个传统的“讲者”转变为“教者”,从一个“教者”转变为“学者”,即和学生一起学习的人,以此打破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屏障。
其二是给学生舒展生命提供充分的参与与展示平台。按照“三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和创生性来设计课堂展示[4],诱发学生的活力展露。“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5]有鉴于此,上述课改名校几乎都将课堂展示视为教学的重要一环,并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课堂展示学习结果提供支持。例如,昌乐二中规定:一节课中70%的时间应该用于自主学习,即开展自学、讨论、展示之用;杜郎口中学梳理出三大教学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展示成了课堂教学的主环节;派尼学校将“我能做,我能说”“我会做,我会说”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口头禅;还有灌南新知学校,该校大力倡导“把原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还给学生,通过‘交流’表达自我的权利”;李炳亭在全国多地推行的教学模式中还将高效展示区分为“大展示”与“小展示”[6],即班内展示与组内展示;在山东省庄二中,让学生“主持、主讲、合作、融合”成为课堂改革的关键词[7],等等。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高效课堂的首要特征——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大化与自主化,保证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其三是大幅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例如,在昌乐二中,学校将学习任务重新划分,即“271划分”,认为20%的教学内容学生自己学会的,70%的内容是讨论巩固学会的,只有10%的内容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后学会的,这样,学生就必须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再如围场天卉中学,它尤其重视学生的“自主消化”,以期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和成果,所采取的三种主导课型就是“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巩固展示课”,还有李炳亭的模式,它要求学生坚持“自学三要”原则,即“围绕导学案预习、自主解决50%问题、标注出疑难问题”,借助问题发现解决与课堂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量、学习量与活动量,增加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中的自由度与自主空间。
其四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全身心的律动——“三动”,即身动、心动与神动。[8]例如,铜都双语学校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三动”,即动脑、动手、动口;派尼学校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学习资料,完成专题知识工程;兖州一中将“学为主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列入了基本教学原则;河北沧州一中努力构建“生生互动、组生互动、组组互动、优弱互动、师生互动”[9]的高效课堂形态,等等。这些改革努力的意图只有一个,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活动、行动、互动,使之“在‘做’中主动建构,在‘做’中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10],让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与能动性充分彰显,赋予学生以主宰课堂、创建课堂、变革课堂的部分权利。
五、构建“学路”的内循环
在本轮高效课堂改革中,学生成为首要教育资源,学习成为首要“效源”,导学成为教师首要任务,以学为主、以生为本的理念甚为流行,其根本意图在于构建学生学习的自循环机制,构建学生发展的可持续、自助型、自主化发展道路,积极构筑“想学——会学——学会——乐学”的“学路”增循环。有学者指出,“考察课堂是否高效要关注三个维度:一是高的目标达成度,二是优化的达成路径,三是积极的学习愿望。”[11]这正是对“立体学习”——学习动力、学习方式、学习效能全面把握基础上得出的一种卓见。学习是教学活动的前身与元神,助学、促学、扬学是课堂教学的天命。与以往课堂教学改革不同,构建学生学习的“闭合回路”,打造“学生自我发动、小组组员带动、教师点拨推动”的学习新轨道,突出“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和即时训练”[12]三环节,是本次课堂改革的重要特点。为了构建这一学生学路的“内循环”,上述学校可谓用心良苦,它们从许多角度入手探索了这一学路内循环的营建机制。在昌乐二中,学校积极构建“八环节学习法”的目的就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由不会学习变得善于学习,由不愿学习变得乐此不疲”,这正是他们意欲构筑的学习“高速公路”;在派尼学校,改革者始终将“乐学”、“乐园”作为课改的目标,把学校建成“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积极实施以创建“快乐学习”“绿色家园”“艺术家园”“多元智能俱乐部”为内容的“快乐家园工程”,藉此,学生学习的动力与热情得到了保障;在围场天卉中学,高效课堂改革的直接目标是在“减负”基础上实现课堂的“软着陆”,即让学生“快乐、高效”地去学习,正如有学生所言,他很难相信“原来学习也很有乐趣,也能找到快乐”;在兖州一中,师生创造性地实施了“两个前置”,即问题前置和学习前置,其中学习是目的,问题是手段,两个“前置”成为构筑高效学习生态的关键点,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动机由此被“点燃”;在铜都双语学校,学校高效课堂改革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三会”,即“学会、会学、会用”,完整的学习流程与三维学习目标实现了融合与统一。客观地讲,高效课堂的基础是高效学习,高效学习的两个着眼点是:其一,争取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学有所获、有所长进;其二,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如何学习,收获了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没有“想学”,学生的学习不可能发生与维继,因为“谁唤醒了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谁就在实施真正的教育”[13];没有“会学”,学生无法驾驭整个学习过程,实现学习的自主化;没有“学会”,高效教学的目的无法实现,学习的直接效果无从体现。高效课堂就是要为学生精心烹调一道学习“自助餐”。[14]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收获持续增殖、终身受益的学习效果,整个改革就必须构筑融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为一体的良性学习循环机制,让高效课堂的追求在学习的即时效果(学习成绩)、隐性效果(学会学习与继续想学)与长期效果(终身发展)上得以实现。
六、教、学时间的重新配置
高效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少教多学”、“以学为重”,如何达成这一革命性的变革呢?最直接的入手点自然是教学时间配置了。尽管教学时间配置不能完全说明高效课堂改革的实质,也不能成为高效教学的操作性指标,但教学活动必须在时间中进行,教与学孰轻孰重的直观体现就是二者之间时间的分配与比例。实际上,在本次高效课堂改革中,进行教、学时间的重新配置正是改革的直接抓手。在昌乐二中,“271模式”具有多重含义,其含义之一就是教师的导学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学效能检测之间的时间比例,即教师讲授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占一节课时间的70%(大约30分钟),一节课的10%为组织过关时间(大约5分钟);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也是一种时间概念,即在一节课中,教师讲授小于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35分钟;在兖州一中,“35+10课堂模式”也是基于课堂教学时间划分意义上的模式概念,即一节课45分钟分为两段:前段35分钟,开展基于导学案的学习,后段10分钟,发放下一课的《导学案》,协助学生开展下一课的预习活动,等等。这一时间分配方法对全国各地高效课堂改革影响深远,几乎成为绝大多数学校开展高效课堂改革的操作性套路。无疑,教授时间的压缩并不能说明高效课堂改革的实质,但它毕竟是课改初期助推教师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有力手段,是撼动教师传统教学哲学的利器。要推进高效课堂改革,教与学的时间配置结构重置无疑是启动高效课堂改革、促使教师理解高效课堂理念的有效凭借。
七、学案导学理念的贯通
在启动高效课堂改革的学校中,几乎所有学校都引入了导学案,导学案的研发、编写、配合随处可见,学案导学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本次高效课堂改革的一大特色。所谓导学案,就是教师在学习规律与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学生学情与学习进度开发出来的一种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课时学习活动安排。导学案不同于“教案”与“学案”,其根本特点有四个:助学性,即任何导学案都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以至可以发挥其学习梯度合理的优势,“须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构建知识“循坏系统”[15],促使学生实现学习活动自助化;导学性,即导学案不仅能够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它具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的功能;诱学性,即导学案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催生学习的问题,激发学习的能量,“好的学案不仅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实践”[16];辅教性,即学生完成了导学案并不能表明他完成了一切教学任务,还必须在教师的延伸、点拨下才能达成全部教学目标,达到学生自学导学案难以达到的更高学习水平。在这一意义上看,导学案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正因为导学案具有上述优势,高效课堂改革者积极推进“教案”向“导学案”的转变,借此大幅度地压缩教授的内容与时间,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化与最大化。当前,导学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绝大多数学校宠幸的对象。例如,昌乐二中把“学案导读式”模式列入高效课堂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案导读”成为“八环节学习”中的一环;围场天卉中学的“三课型”之一——“预习展示课”的主要抓手是导学案,是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工具,充当着学生学习“向导”的作用;兖州一中的课前预习也借助的是导学案,而且导学案的设计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来完成;郑州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也离不开导学案,它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必需媒介;铜都双语学校将导学稿视为高效课堂模式实施的有效载体;沈阳立人学校不仅有导学案,还有“导学图”,等等。当前,导学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依然处于上升地位,导学案的延伸就是“一案三单”,即导学案与活动单、训练单、问题单,甚至有些学校还借助导学案的编制将研课与备课、教案与学案合一,导学案的功能日渐被放大,成为贯通整个高效课堂改革实践的一根“主线”。“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是强调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让教授的内容‘简单、根本’,突破重点、难点、能力点和素质点。”[17]在这一意义上,借助“一案三单”的编制来理清单元知识教学主线无疑是必要的。
八、各具特色的教改亮点
在同一个高效课堂改革旗帜下,不同学校做出来的“课改文章”却相差迥异、各具特色、独具风格。在改革中,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改革亮点与创新园地,这些亮点将不同学校的高效课堂品牌彰显出来,使当代高效课堂改革成为一个各放异彩、争奇斗艳的课改大花苑。在此,我们可以对上述学校的课改亮点作以盘点:昌乐二中学生人手一册的课堂听课疑点“备忘录”、“错题及典型习题档案本”,可谓独具匠心,它们是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成绩的得力助手;杜郎口中学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方案,让每一位学生在瞬间多出了几十名“小老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派尼学校的“专题知识工程”,让学科边缘知识得到有效归并,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拔升;天卉中学自创的学习论坛形式,顺利打通了教材、课时、单元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真正大贯通、大迁移、大整合;兖州一中的学生纠错本被誉为学生的“知识囊包”,提出的“两个前置”极富有新意;郑州第102中学使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的“预习、展示、调节、达标”等学习活动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媒体支持;铜都双语学校的知识导图、导学图,将知识点之间的“整体性”、“连续性”、“连贯性”直观化,等等。这些课改创意、创新与创举给高效课堂改革注入一股活力与朝气,为各种高效课堂风格的涌现提供了支撑点。
高效课堂改革既是理念的创生与培育,又是实践的探索与行动,真正的改革总是发生在传统与现代、理念与行动、梦想与现实的间隙之中。回顾当代主流高效课堂改革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高端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的牵引,深切体验到了课改行动对教学实效的追求,感受到了来自一线教育实践者的创造力与变革力。无论怎么说,本轮高效课堂改革的最大特点是:源自实践接地气,俯视苍穹重理念。无疑,本次课改浪潮绝非完美无缺的改革样板,绝非教育理论的完美演绎品,而是带着种种缺陷与缺憾的复杂存在物。其实,改革的成功并非自我崇拜,给自己唱赞歌,而是发端于自我批判、自我审视的自觉与眼光。发现问题的地方就是改革的入手点,发现大问题的地方蕴藏着改革的巨大潜能与辉煌蓝图。概而言之,当代我国高效课堂改革是基层中小学精心培育出来的课改成果,是立足时代、关注质量、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产物,体现着广大中小学教师与管理者的实践智慧与改革情怀。尽管改革正经受着诸如课堂流程化、实施模式化、依赖导学案、关注课堂表层“景观”、缺乏专家引领、独立理念形态尚未成型等质疑,但我们相信:勇敢地面对质疑,自觉地开展自省,是我国高效课堂改革活力持续显现、改革图景日趋清晰、改革潜力充分释放的有力举措。高效课堂改革是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教育管理者三方协作、联手联盟的重要舞台,是新时期我国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的抓手。只要改革者积极参与、善于反省、热情实践,我国高效课堂改革的未来蓝图必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