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21世纪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研讨会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广东青年经济研究会和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主办的“迈向21世纪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研讨会”,于1995年4月26日—28日在东莞市召开。100多名青年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珠 江三角洲经济区迈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重点讨论了下列问题。
一、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总体战略
去年10月,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目标。与会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1.珠江三角洲在实现高增长的背后,潜伏着外延粗放增长、技术素质偏低和投资效益不理想的隐患;2.在产业结构迅速上升的同时,出现了产业结构失衡、空间布局重复、区域分工不明的倾向;3.各自为政、行政割据、导致区域协调受阻;4.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够协调。
与会代表认为,建设珠江三角洲的总体战略,既要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亦要有助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持续发展和目标的实现。会议提出有几种战略:1.“三大转变”战略。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发展,应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从经济上的“小”、“粗”、“低”、向“大”、“优”、“高”发展,从着眼于小经济区到大经济圈的转变;2.“三高一化”战略。即高外向度、高科技、高综合效益和资源环境整体优化战略;3.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逐步实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大模样、全面成长和全面现代化的战略;4.整体协调发展战略。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劣势互消、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提高的发展战略。
与会代表还进一步讨论了实施总体战略所应采取的一些措施:1.创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调度、指挥、协调系统,对该经济区进行统一规划、调度指挥和条块协调;2.对区域内公共基础设施、环境资源、城市和经济布局整体规划、合理开发;3.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和方式,培育资源整体优化的经济机制;4.突出广州的中心城市作用,发展区内的中小城市,形成区域内功能各异的城市群体;5.区内协调、区外开发,发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辐射影响作用和聚集作用;6.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合理使用资源,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步提高;等等。
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分工协作
按社会分工原则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优势互补的分工体系,是实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基本保证。怎样建立有助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提高的分工体系呢?与会者认为:1.必须重新确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成长的思路和原则,以改变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事实上大多数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水平的产业格局。在具体操作中还应遵循“分工协作、规模经济、三高两低(即高附加值、高技术、高创汇和低消耗、低运量的产品)、注重环保、循序渐进等原则;2.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形成区内分工合理又各具特色的经济布局;3.对生产工艺、 产品相同的企业可组成跨行政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形成一批力量雄厚的大型企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以形成区域合力,增强竞争力;4.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建立主导产业群,使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经济格局尽快转轨、变型和升级;5.在引进资金技术的同时,以高科技为导向,生产和开发有区内优势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促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6.建成区内和区外联系的高质高效、便利发达的交通、通讯、信息等网络系统;7.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分工合作的宏观调控体系,打破行政割据、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自我封闭发展的经济格局;8.考虑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受国内外政策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不仅要强化发展农业,而且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率、持续协调发展的农村和农业经济系统。9.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中应主要发展交通运输、内外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和旅游服务等。
三、珠江三角洲与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是伴随着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而兴起的。由于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主要是得力于外力的推动,因而,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超越了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进程,是一种超常规、高起点的发展。由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兴起到一个以广州为中心城市的巨大城镇群体的产生,前后仅用了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基于这种独特的历史背景,珠三角的城市化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有:1.城乡建设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因此无论是在城市硬环境的建设还是在城市软环境的建设中,都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现有特大城市只有广州,大城市仅有深圳,其余绝大多数是10万人左右的小城市,缺少50-100万人的中等城市。3.产业结构转换滞后于城市化水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内除广州、深圳、珠海等市以外的大部分市,第三产业比重都很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也大都有待于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4.中小城市林立,并都以大都市为发展目标,造成资源尤其是土地的严重浪费和对周围环境的破坏;5.城市群体内分工不明,各市没有鲜明的特色;6.城市群体的核心或中心的作用不突出;7.城市化区域扩张与社会发展未能同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较低,城市居民的城市意识淡薄;8.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宏观调控,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保障约束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与会者提出如下建议;1.在统一规划时,对整个城市群体的工业、交通、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大型基础设施以及各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等要有近期的和长远的不同层次安排,统筹安排全区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杜绝重复浪费现象;2.调整城市规模结构,大力发展中等城市;3.突出广州的中心城市作用,使其真正担当起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龙头”的角色;4.强化民众的城市意识,推动人的现代化;5.以广州为中心,比照长江三角洲,建成既突出岭南特色,突出各市个性又体现统一布局、风格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如花园城、海滨城、电子城、汽车城、旅游城、陶瓷城、港口城、科学城、纺织城、高新技术城等;6.采取必要的政策法规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管理的现代化。
四、珠江三角洲与外部关系
与会代表指出,位于珠江流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优势。即毗邻香港西接澳门,与相邻的东南亚各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地缘、史缘、血缘等关系。沿珠江流域而上,背靠的是自然资源丰富的湖南、广西、江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受资源条件的约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显著经济特征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因此,如何利用好区位的优势,加强外部经济合作,建设共生型的经济体系,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必须考虑的问题。
经过讨论,与会代表达成下列共识:
(一)重塑珠港澳经济新关系是当前客观环境发展的必然。主要有:1.互相依托,走国际化的道路,加快珠港澳经济一体化的步伐;2.发挥区域优势,加强要素流动,建立健全新的融合功能;3.继续加强互补,同时开拓合作新领域,逐渐从松散性的互补性合作转变为较全面的结构性合作,以推动珠港澳经济内涵型的联动发展;4.内外辐射,起经济“龙头”作用。一方面,港澳将会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经济技术及对外贸易等诸方面起更大的辐射作用,有效地带动和推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可以更好地发挥现有的人力资源、经济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条件,与港澳经济融合,促进港澳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稳定繁荣。
(二)确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亚太经济区域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世界经济由“大西洋时代”进入“太平洋时代”,位于亚太地区中心地带的大珠江三角洲(含港澳)经济区与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会日益密切,在拟议中的“亚太经济圈”中也将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因此,如何抓住并利用这一机遇,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是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对此,与会代表提出:1.争取由亚太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基地进而发展成为亚太区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及高科技产业中心;2.在产业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等方面与亚太各国(地区)协调和合作,以发展互惠的经济关系;3.侧重加强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联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东南亚各国相近,甚至已超过一些东盟国家,东盟各国目前大量需要的机械制造技术、电子通讯、发展农村工业的技术和产品等,恰恰是珠江三角洲已进入出口成长阶段的技术和产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应利用东盟的广东海外华侨渠道,通过直接投资办厂、发展其所需的适用技术产业。
一种看法认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基本框架应该是:立足于全国,以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内地为腹地,以港澳地区作为主体经济伙伴,拓展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品市场,借鉴亚洲“四小龙”及东盟各国的发展经验,加强彼此间的经济合作,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亚太经济尤其是东南亚经济发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应有的作用。
此外,与会代表还就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政府角色的定位、珠江三角洲生活方式、“珠江三角洲地区文明人”的构建、人才素质的提高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