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工业经济研究综述_经济论文

2004年中国工业经济研究综述_经济论文

2004年中国工业经济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研究论文,年中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主要围绕工业发展战略、工业结构、产业组织和区域经济内容展开,研究者重视理论研究的规范化和理论成果在工业发展政策以及工业运行中的应用。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发展中的实现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和水资源战略问题、支柱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定位问题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一、关于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2004年,研究人员对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将其背景置于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增长动力问题、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循环经济的实现方式等方面,认为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基础之上的结构性增长,是一种可预期、低成本、低风险、稳定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这一增长方式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工业化,应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约束条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循环利用资源,鼓励民间投资向生态环境领域投入,兴办循环利用资源和资源再生产业等都是这一阶段工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内容。

1.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重新研究我国战略性产业发展问题。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战略性产业也是在变化的。从社会发展的不同目标、不同角度出发,许多产业都可以视为战略性产业,例如,农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当属于战略性产业;半导体芯片制造和软件开发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是当代的战略性产业;机床制造业、大型成套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装备的产业,也是战略性产业;航天工业、航空工业、核工业关系国家军事安全,也应当作为战略性产业,战略性产业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吕政《中国工业经济》2004.11)

2.组织创新和结构优化成为未来中国工业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改革带来的制度创新,当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后,制度效率就会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常数,因而,制度效率具有一定的时效性。90年代,中国经济转向以要素供给增长为特征的新的增长模式。以要素供给为动力的经济增长,虽然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不稳定,也不可预期。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这需要一种可预期、低成本、低风险、稳定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而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基础之上的结构性增长,正是这样一种生产方式。(陈庆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4)

2.“水到渠成”和“开渠引水”的路径对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产业的多元化、多技术、多层次性质,使得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路径,一种是“水到渠成”,另一种是“开渠引水”。前者是随着产业自身的发展轨迹,特别是西方先进技术的转移扩散,在我国企业承接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如电子、通信产业;后者是先进性所主导的、通过高投入的技术开发形成技术源泉,然后将其推广到产业领域,如航空航天产业。一般来说,“水到渠成”是产业发展引致技术进步的过程,而“开渠引水”则是原创技术的开发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这两条路径对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金碚《中国工业经济》2004.5)

3.新型工业化要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为核心。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研究中,要重视研究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工业化,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约束条件。为此,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基本特点,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任保平、洪银兴《学术月刊》2004.4)

4.新工业化过程中的水资源以高效节水为首。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淡水资源严重匮乏,二是水环境污染严重。新工业化过程中的水资源战略包括:(1)高效节水战略;(2)适度调水战略;(3)水循环利用战略;(4)海水淡化及其远程调用战略。(韩民青《山东社会科学》2004.3)

5.发展循环经济应在生态环境伦理和市场经济伦理之间建立一套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中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中国的人口规模、中国的生态环境特征等,都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运用循环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在中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首先要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具体形式表现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中国政府应该在已经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以加速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循环利用资源,鼓励民间投资向生态环境领域投入,兴办循环利用资源和资源再生产业。(2)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纳入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之中,使之与其他政策相配套。规模经济必须强化,没有规模经济不可能解决环境问题,分散工业化的模式必须结束。经济总量增长和污染总量下降是可以做到的。但需要时间和投入。需要解决就业问题。(3)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应有利于增加就业,至少不与就业发生矛盾;应该以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比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为优先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域;针对短缺资源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4)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在生态环境伦理体系和市场经济伦理之间建立一套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5)技术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各国政府关注的主要是高技术的竞争,循环经济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但它确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带有很强公益性质的技术,应该受到政府的资助和支持。(6)加强环境和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循环经济战略课题组《经济参考报》2004.12.15)

6.制造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工业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已进入重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而长期以来,重工业领域是我国国有资本最为集中、产权改革问题最为复杂、任务最重的产业,所以,推动以重工业为主的制造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工业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王鹏飞《现代企业》2004.10)

7.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互动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借助信息化的力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指通过信息化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是指通过工业化的发展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为信息化提供市场需求,拓展市场空间,使工业化成为信息化的后盾。(卢巧玲《学术交流》2004.12)

二、关于工业结构问题的研究

关于工业结构的研究,研究人员除强调强化和发展战略产业重要作用外,将研究重点放在影响结构变化的微观方面。

1.通过建立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强化工业结构的基础条件。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争取建成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量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生产经营使用的周转性石油储备。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应严格分开,以保证国家储备库的石油在量和质量上准确无误。(刘立力《石油大学学报》2004.1)

2.发展汽车工业应将市场准入管理和环境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规模,关键不在于用行政命令来限制各种资源进入汽车工业,而要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来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国家应放松汽车市场的准入限制,允许各种成分的资本进入汽车市场参与竞争。但在放松企业生产汽车的同时,要加强对汽车产品的安全、噪音和排放要求,确保进入市场的汽车没有安全隐患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李京文、姚蔚《中国软科学》2004.5)

3.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要基于维护市场公平和组织创新进行。近几年,国内钢铁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对高附加值产品投入较多,而这类产品目前竞争力又最差。根据里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可以对其进行适当保护以避免投资浪费,同时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升级赢得时间和空间;对国内普遍供大于求的产品应适当放开,以促进优胜劣汰。这种战略对于加速我国钢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刘海云等《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4)

4.发展环保产业需要有实质性内容的政策扶持。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立法和政策上扶持环保产业,原因是其生产成本高、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已办企业不愿进行投资。重点扶持要做到在生产上:(1)进行绿色产品设计和开发,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如果说产品质量是20世纪企业成功的保证,那么绿色产品设计则是21世纪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保证。(2)抛弃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产业模式,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3)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进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4)收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资源。(傅京燕《经济体制改革》2004.2)

5.借鉴国外城市水行业“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成功经验发展我国水行业。由于全球水资源的短缺、政府的财力匮乏而无力维持城市水行业政府所有和低价供应局面以及公众认为“政府失败”的危害要大于“市场失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城市水行业“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浪潮。城市水也从向“居民”低价或免费供应的“公共产品”变为向“消费者”出售的“可交易的商品”,私人部门也开始可以投资城市水行业甚至可以成为该行业的所有者。赞成私人部门投资城市水行业的主要观点包括:(1)私人部门通常比公共部门有更多的动力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他们将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和对生产流程进行再造以更快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城市水行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2)发达国家政府和发展中国家政府正面临越来越紧张的公共预算,这就限制他们维护现有城市水系统的能力,更别说大量投资新增的城市水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由私人部门进行投资。(3)私人部门投资城市水行业有助于瓦解该行业垄断供应机制并创造竞争的环境。(吕松《中国经济时报》12.20)

6.纺织服装业要做好应对取消配额后的机遇与挑战。后配额时代对于中国纺织品服装业来说,前景是乐观的,但是,必须谨慎地对待出口量激增、价格下降导致的总利润下降、更多贸易保护等问题,以获得持续健康发展。(七月《东方经济》2004.12)

7.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提升我国的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需要制造业的管理创新。近20年中,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制造能力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许多有竞争力的产品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都有外资的影子。若我国不加快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企业,极有可能在下一轮产业的梯度转移中遭“遗弃”。只有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垄断优势,才能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快产业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提升我国的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因此,推动管理创新,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就变得非常重要。(徐从才、原小能《经济学动态》2004.3)

8.电力等短缺行业自身要重视集约化发展。我国电力工业仍然处于短缺状态,刺激了各种投资主体对电力工业的投资,但必须认识,国民经济发展中强调节能,也是强调国民经济集约化发展,不仅对其他行业,而且对电力工业本身的持续发展,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同样重要。今后,电力工业发展在保持适度增长的同时,必须切实转变电力增长方式,实现从重视增加数量和规模到重视质量和效率的转变。(房林等《学术交流》2004.11)

三、关于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

在整个工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中,产业组织创新的内容日益丰富,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研究人员对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关注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包括现代中介服务的作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对实现生产组织方式优化的意义、产业集中度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间合作的新特征等等。

1.现代专业中介服务在网络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电子网络世界,需要有相应的现代专业中介服务的配套。尽管电子世界很自然让人想起“无中介”,但事实上,现代专业中介服务,在网络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信息在网络经济里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而网上检索和处理信息的成本所占比重(比如“时间”)却越来越大。当检索和处理信息的费用超过一定限度时,雇佣“专家服务”就成为合理的选择。这种专家服务就是专门从事将某类专业知识与其他类别的专业知识适当整合的工作,以应付潜在的大众需求,在最深层的知识到大众需求之间形成一个纵向整合的“知识价值链”,从而减少网络经济中的“总体占用成本”。(周振华《天津社会科学》2004.3)

2.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利于使制造业企业通过产业链重组实现生产组织方式的优化。制造业企业通过进行产业链重组,将一些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或者是不再使用由企业内部提供的资源或服务,转而使用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企业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为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产业融合发展体现的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一种更强的专业化分工,它们之间相互支撑,协调发展,这与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组织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产业融合发展为企业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一是使制造业企业能够通过产业链重组实现生产组织方式合理化,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变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使得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难度增大,因此,企业必须集中力量于自身的核心能力上,即通常所说的外包的理念“做自己做得最好的,其余的让别人去做”,这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将一些自身并不擅长的业务,如科技开发、会计服务、人员培训、IT服务等,交给专业性服务机构做成本更低;企业也借此改变了“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组织结构,使企业的组织结构更为合理,降低了管理成本;三是融合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将生产性服务业和一些制造环节外置之后,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伴随着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技术的融合而逐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必然提高。(来有为《中国经济时报》2004.12.21)

3.建立在充分竞争基础上的产业集中度提高才是符合效率要求的。就中国经济总体而言,并不能简单地将市场集中度的高低与产业利润率的高低直接联系起来,并得出高集中度必然带来高利润率的结论,进而提出通过提高行业集中度以改善产业绩效的建议。因为分析显示,在中国37个工业行业,市场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高集中度和高利润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制造业行业才是成立的,对于国有所有权垄断和受政府管制的行业则未必成立,其集中度的提高也未必符合效率的要求。因此,那种基于高市场集中度必然带来高产业利润率的观点而提出的政策建议可能是有害的,市场集中度是实现产业高绩效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建立在充分竞争基础上的产业集中度提高才是符合效率要求的。(唐要家《中国经济问题》2004.4)

4.网络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得双赢提供可能。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合作与以往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合作存在明显的不同。以往的企业合作仅仅作为企业追求经营收益的一种手段,是以竞争作为主体的一种手段,还未上升到企业的一种经营理念。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条件下,通过合作而不是单纯的对抗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已成为企业的一种基本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并愈益转化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自愿和主动的行为方式。(杜传忠《中国工业经济》2004.6)

5.发展产业集群,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培育。在国内,中央政府对各地集群的发展还是保持默认和不干预的态度,与集群有关的政策措施制定主体是地方政府,集群企业、协会和服务机构等仍处于被动的地位。各地政府从发展本地经济的目的出发,纷纷把集群当作是振兴本地经济的政策工具。但遗憾的是,忽视了对集群和集群政策的深入研究。现有的集群政策仅仅停留在提供税收和土地优惠、建设基础设施、吸引投资等与传统产业政策毫无差异的表层上,根本没有深入到与集群的动力机制、演化规律相匹配的层次,而且缺乏系统的规划以及科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流程。我国集群普遍规模小、档次低,集群效应仍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培育。(刘恒江、陈继祥《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

6.从资源的视角看,企业集群有四点竞争优势。(1)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内部拥有的异质资源共同作用的产物,企业的内部资源在短期内比较稳定,具有某种惰性;外部环境提供的各种资源,可以使企业摆脱内部资源固有的惰性,通过内部分工的外部化,企业能够更快、更经济地发展新资源。(2)集群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外部资源组织方式,它将许多原本无法组织起来的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的各种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将这些要素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提供给集群内的企业,企业获得了竞争优势,同时集群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也得到增强。(3)集群内的企业可以从集群中获得的外部资源主要是指产业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市场资源、信息资源、制度资源、环境资源等。(4)集群内的企业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的成本和时间两个方面,上述优势具体表现在企业的融资、产品研发、产品制造和产品销售四个方面。(张平《中国软科学》2004.9)

四、关于工业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

关于工业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研究人员关注财政转移支付对调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冲突问题,主张借鉴国外通过设立区域发展基金区域经济开发。

1.区域开发要借鉴国外区域发展基金模式。加大区域发展中财政政策的力度,建议成立专门的“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基金”。在诸多财政政策中包括:建议借鉴巴西的亚马逊基金、欧盟的区域发展基金等方式,成立专门的“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基金”,基金来源包括:(1)将现有较为分散的“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基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等各种用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财政扶贫资金集中起来;(2)在尽量不与现有的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法律条文冲突的情况下,发行由政府担保的西部发展债券来筹集部分资金;(3)将各省市原来用于对口支援的资金集中起来。基金的运用包括用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的补贴,对贫困户的“扶贫开发补贴”等。在基金的管理上,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资金都要由政府部门组织中介审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审查,对资金的投向、用途进行跟踪。(韩凤芹《经济参考报》2004.12.8)

2.地区经济发展应尽早解决整个地区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难题。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尚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协调机制。地方政府各自为政、许多城市存在“抵触”心理或“老大”心理,制约了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和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所以,要想破除以行政力量形成的经济壁垒,必须借助外力,通过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实现各个地区以及城市之间利益的协调和整合,使其由“零和博弈”走向“多赢”。(赵丽、夏永祥《苏州大学学报》2004.4)

3.地区要继续打破行政分割实行专业化协作。我国西南成渝经济区是一个自然和历史形成的产物。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区。这个经济区在自然地理上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如果按现在形成的格局划分,这个经济区以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两极,以宝成、成昆、成达、襄渝铁路和高速公路、长江为周边。区域面积约为两省市的40%,人口约为两省市的2/3,经济总量则为两省市的70%。区域内共有建制镇27座,是我国城市最密集的城市群之一。成渝经济区又可分为三大次经济区,一是成都平原经济区;二是重庆都市圈;三是宜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是农业发达地区和工业、能源、科技、人才聚集区,陆、空、水交通发达、网络密布。现在由于行政分割,经济区的生产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四川和重庆如能打破行政分割,实行专业化协作,这个经济区一定能在西部和全国发挥更大的作用。(林凌《经济体制改革》2004.1)

4.地区需通过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促成产业集群成长。湖北省是教育大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湖北省的教育和科技发展还不能与产业发展相适应,还不能促进本地企业对外资企业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掌握。要促进湖北省外资技术扩散,第一,必须进行企业制度改革,使得企业有内在的技术创新要求,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第二,必须进行教育和科研政策的改革,使科研体制从应用与开发相分离的自立开放型科研体制向应用与自立相结合的企业化科研体制转变;第三,整合资源,强化比较优势,围绕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促成产业集群。(张海洋《湖北大学学报》2004.5)

5.增长较快地区可以拓展地区间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天津应从为北京和广阔的腹地服务入手,向北京和周边地区敞开所有港口地段和设施,提供一切政策优惠和服务手段。为此,天津可以采取合作建港、独自建港、联建共管等多种形式。天津应联合北京以及环渤海地区省市共同开发滨海新区,共同投资,共同利用,共同收益,使滨海新区真正成为首都和环渤海地区联合对外开放的“共同窗口”和带动整个北方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宏观经济研究》2004.11)

标签:;  ;  ;  ;  ;  ;  ;  ;  

2004年中国工业经济研究综述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