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助力区域科技创新实力提升的成效分析
——以上海专业技术人才公需项目培训十年统计数据为基础
文/潘晓燕(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人群,是提升地区科技创新实力的实践者、亲历者。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是凝聚人才、提升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径。上海秉承培训与引进并举的方式,努力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成长环境。本文通过对上海十余年来参加公需培训的46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的统计数据分析,整理、挖掘、总结了培训成效和经验,剖析了该人才群体的结构特征,并提出创新发展的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其培训机制、提升培训的辐射力,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助推高质量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人才培养、培训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没有人才,就没有未来。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作为长三角龙头的上海2018年经济总量在城市排名中处于前茅,人均GDP超过12万元,这一切离不开前瞻性的人才培养培训布局。上海市相关部门牢牢把握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这条主线,十余年前启动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公需知识培训,面向全市陆续推出了四门公共的公需课程培训项目,为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成长、赶上新时代对人才知识结构的新要求、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做好新时代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希望本文能为落实《规划》精神,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高上海继续教育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贡献度,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一、逐步完善的培养培训组织布署
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是提升在职技术人员能力素养的重要环节。上海无论是从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产业结构、社会民生和教育等各方面都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自然对人才也有更高的期许。十年前,上海以颇具前瞻性的眼光牢牢把握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这条主线,落实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精神,启动了专业技术人才公需知识培训项目(对象主要是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群体),截至2018年12月,全市已有469500人次参加了培训(数据来自上海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为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成长、赶上新时代发展对知识的要求、缓解人才短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该研究的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为2005—2013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由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决定,由于研究期内区域内自然因素条件的变化很小,所以该研究主要考察社会经济因素指标的影响,选择了11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2-13]:总人口(X1)、人口密度(X2)、农村人口(X3)、地区总产值(X4)、粮食总产量(X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6)、第一产业总产值(X7)、第二产业总产值(X8)、第三产业总产值(X9)、人均GDP(X10)、固定资产总投资(X11)。
(一)与时俱进的课程设计
创新发展,人才是核心。区域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当今世界为争夺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抢人”留才政策、措施大比拼。《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把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摆在了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因知识产权问题产生的纠纷频繁发生。为了提高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2007年6月,上海市相关委办局本着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把知识产权保护放在核心的位置、提高其创新创业水平、提升区域和产业发展活力,要以人才为抓手的目标,启动了上海专业技术人员的首个继续教育公需培训科目“知识产权”;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人意识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2011年6年上海又开启了第二个培训科目“创新知识”;随着项目开发、合作等业务的不断拓展,如何做好项目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关切的问题,2015年5月再次开设了第三个培训科目“项目管理”;2018年9月又实时开设了具有时代特征、体现上海发展特点的第四个科目“人工智能(AI)”,得到了学习者的高度认可。历时十余年,已实现了培训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开拓的良好局面。做好课程设计开发维护,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是公需培训活力四射的基础。
温室采用屋顶通风模式,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通风方式。屋顶通风是利用风力和温度差进行温室内外的气体交换,以达到调节温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目的,有时则通过自然通风的方式来补充温室内的CO2气体。
(二)日趋完善的培训体系
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公需培训项目,使专业技术人员及技术管理人员能较全面地掌握创新的相关基本知识,增强创新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培训目标。本着合作共赢、便捷学员的原则,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科学的分析及沟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上海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为中心,张江高科园区、漕河泾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上海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等几个培训点为辐射,上海建工集团、上汽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仪电控股、宝钢集团、隧道交通、上海园林等行业自己组织培训点为面的58个培训点构成的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市不同的区域,方便学员就近学习。公需培训项目充实了各单位的教育培训内容,实现了合作办学,互利共赢。例如:2017年全市共有26219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创新知识”学习,共办班 134期 ,协会办班 30期 ,占22%,由网点和行业组织办班104期,占78%;2017年,全市共有27632人参加了“知识产权”培训,办班153期,协会办班40期,占26%,网点和行业组织办班113期,占74%;2018年“创新知识”全年共办班169期,协会办班33期,占19.6%,由网点和行业组织办班136期,占80.4%。
项目管理的培训则是由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上海工程师学会和各行业自行组织培训几方协同完成。2017年全市共有12303人参加“项目管理”学习,全年办班86期,其中协会办班24期,培训人数占28%,由网点和行业组织办班44期,培训人数占51%,工程师学会办班18期占比21%,如图1所示。2018年“项目管理”培训总人数达31562人,协会培训人数是11607人,占36.8%,工程师学会培训人数是2723人,占8.6%,网点和行业组织培训人数是17232人, 占54.6%。如图2所示。可见,网点和行业组织办班积极性在提高。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虽然越来越多的准大一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通过网络及相关的指导机构,了解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所学课程、专业内包含的相关职业,大致选择了与自己兴趣能力相匹配的专业,但是在踏入大学之门后,面对大学里各种各样的社团、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特别是自由自主的大学氛围,学习上没有人督促和监督,突然不知道如何在学校里举办的各种活动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之间找到平衡,整天忙碌却不知忙碌的是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三)互联网+培训的创新模式
无论是培训机构还是各办学网点,在组织管理、培训方式、服务学员上都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式、优化路径;同时,培训教材、授课教师在培训内容上也在不断更新、调整、提升;参训学员对课程的普遍反映是“学有所用,受益匪浅”。上海市人社局、科委等相关部门领导重视关心继续教育工作,积极与办学机构协商,找问题、补短板、出新招。协会在组织好现有培训项目的同时,主动找不足、出新招,不断改进服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课程内容以适应和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需要为导向,做到:第一,注重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第二,注重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提升;第三,注重全员化培训,继续教育要因地制宜、因需施教,重在学以致用、取得实效;第四,注重结合学员实际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第五,注重建立反馈渠道,根据培训对象的要求,边教学边改革,不断更新教材教学内容。此项目已由最初的评职称为导向的需求,变成一些大中型国企常规化的培训,成为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模式创新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融入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图1 2017年“项目管理”培训机构完成情况
图2 2018年“项目管理”培训机构完成情况
(四)不断创新的组织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现在学员已可以依据自己的时间自由选择学习时段,高效便捷完成“网上注册—报名—选课—缴费—查阅成绩—打印学时证明”,2018年又实现了电子签到等更加便捷的方式。培训形式做到:(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创新继续教育培训的教育手段和授课方式;(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向以实践为主的订单培训转变;(3)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建立和开展网络教学,培养学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及加工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在已有面试课程的基础上,还与国研网合作陆续开发了网上选修课程,学员可以自主选课学习。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有机结合。
自2007年上海推出第一门“知识产权”公需课程培训项目起,截至2018年12月末,全市已有46.95万人次参加了培训学习,形成了培训的规模效应和良好的社会效应,为上海科创中心人才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也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提供了参考借鉴。
二、逐步清晰的专业技术人才结构特征
其矩阵形式表达为对于式(10),规定同时,当t∈(tk-1,tk]时,系统式 (3) 的误差系统矩阵形式可表达为⊗E0e(t),其中
(一)参加学习的专业技术人员数连创新高
2007年6月至2018年12月,参加三门公需科目培训的专业技术人次如图3所示,与年份长短呈现正相关。知识产权人数稳居第一,创新知识人数紧随其后,项目管理培训不甘落后。
其中,不同的课程依据需要安排了不同学时,“创新知识”培训分为初级班(1天)、中级班(2天)和高级研修班-副高晋升正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3天)。8年来高级研修班共培训4306人,其人数变化如表1所示,这是一支高职务、高职称、高水平的被称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塔尖上”的人才,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着力加强了对这批人才的调研分析。
(二)职称制度改革对专技人员积极性的影响
男性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分析8年来的学员性别结构,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越是高层次的人才群体,男性占比越高。综合8年的信息数据,统计发现:“创新知识”初级培训班中女性占比基本在36%,男性74%;中级培训班女性占比30%,男性占比70%;而到高级研修班,女性占比由5年前的26%下降到了2018年的23%。如表2所示: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分布
图3 2007—2018年参训三项培训学习的专业技术人次
表1 2011—2018年参训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
图4 2016—2018年参训三门课程学习的人数变化情况
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分布集中度明显,工程技术人员占比最高。十余年来,无论参训人数增减,参加公需培训的学员行业结构基本稳定,其专业技术结构,如图5所示。学员中工程技术系列占比90%以上,自然科学系列占比2%,其他占比总计8%。工程技术系列的人才占比最高,有利于满足上海科创中心对工程技术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可以赋能于“上海制造”品牌,有利于上海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将工程技术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推到了创新的学习前沿,有利于提升相关组织的技术创新活力,继而起到辐射、带动其他行业创新的作用。
(四)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
分析十余年来参加上海公需科目继续教育培训的46.95万人的学历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总体较高,其学历结构如图6所示。大专及以下的只占13.9%,本科及以上的占比达到86.1%。
(五)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
对培训人员的资料统计分析显示,上海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且逐年上升。大部分学员已由5年前的60、70后变为了80后、90后。如图7所示,2017年全市共有27632人参加创新公需培训科目学习,参训人员30岁以下占45%,30—40岁占 37%,40—50岁 占 17%,50岁以上占1%。2018年的情况又有所变化,年龄结构如图7所示,30岁以下的占比从45%提高到49%,30—40岁的占比从37%降低到36%,40—50岁的占比从17%降低为14%。进一步验证了上海是年轻人的向往之地,是对创新人才吸引力最高的城市之一。
图5 专业技术人才所在的系统分布
图6 专业技术人才学历分布状况
图7 不同年龄段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情况
(六)专业技术人员的性别结构
职称制度改革激活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的积极性。随着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对外语和计算机不作硬性条件)和继续教育学时的新要求,激发了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年长的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的热情,学员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出现了高峰时段培训报名一位难求的现象。2018年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人数几个科目均创历史最高,2017年公需科目培训人数比2016年多19842人次,其中“知识产权”增加247人,“创新知识”增加8314人,“项目管理”增加4281人,如图4所示。2017、2018年各个培训网点的计划班次场场爆满,学习人数陡然上升。其中知识产权、创新知识、项目管理的培训人数分别是2016年同期的1.35倍、1.39倍和1.46倍。尤其是2018年参训人数陡然增加,较上一年增加了42%。
(七)专业技术人才对新知识的诉求情况
专业技术人才是上海建设人才高地的重要主体,也是提升地区科技实力的关键力量,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是凝聚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的重要方式。已开设的课程内容好、参与者积极性高、社会影响力大,激发和调动了专业技术人才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是上海专业技术人才已有公需培训的真实写照。十余年的培训,上海已在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摸索新路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更加面向企业基层,不断扩展企业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通道,基层人才的职称人群不断增加;二是更加聚焦创新能力,对接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打造人才高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创新课程体系,提高培训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更加拓展服务面,例如进一步贯通了农业领域高级职称评审通道,极大地提高了农业领域人才的积极性;四是更加强化实际需求,积极贯彻落实取消计算机、外语考试等政策要求,使更多基层的、一线的、年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强了信心,有机会尝试晋升职称。
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背景出身杂乱,他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差,缺少实际审计经验。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和权威,使得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无法形成积极的效力。
表2 2018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性别比例
三、进一步巩固成效与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对新知识需求鲜明。调研显示,为适应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要求,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国际视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的科技管理人才认为除了在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方面不断完善提高外,还希望“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72.9%)、“具备国际视野”(67.4%)、提高“开拓精神与服务意识”(59.2%)、“了解国际科学前沿”(55.1%)和“熟悉国际规则”(31.5%)等多方面的能力,如图8所示。总之,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科技管理人员应具备国际视野,具有专业内涵、睿智开放、科学管理的基本素质,秉持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尊重人才的原则,坚持勇于探索、甘于寂寞、百折不挠、服务社会的精神。
图8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建设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驱动创新的第一资源,专业技术人才是各行各业创新的中坚力量。对标上海未来肩负的发展重任,布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尚有需要完善的方面:
采用Protégé3.4.8构建简单的QoS属性本体树;使用Jena2.6.2对本体树中的层次进行验证,如WatingTime 和ExecutionTime为ResponseTime的两个并列子节点。假设用户请求的Web服务r对于QoS属性参数要求为:费用(Price)为10元、兼容性(Compatibility)为0.12至0.20之间、吞吐率(Throughput)为11.7和响应时间(ResponseTime)为0.8 s。具体候选QoS属性参数如表1所示。
(一)进一步优化“培训—职称评审”的相互促进作用
(1)增加培训的普惠性。给更多领域的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学习、培训创新知识的机会,尤其民企、外企的专业技术人员。(2)注重向基层的倾斜性。面向基层人才灵活调配职称评审名额,使更多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能及时晋升职称,从而稳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3)搭建便捷的培训通道,进一步拓展培训通道的宣传,促使学员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便于学员安排好接受培训的时间;扩大培训机构资源,缓解报名人数在时间上拥挤的局面。
采用日本理学D/max2550VB*18 kW转靶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C/C-SiC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测试条件:Cu靶Kα射线,管压35 kV,管电流为40 mA,扫描角度为10°~80°,扫描速度为 8°/min。
(二)进一步拓展课程体系,提升学员满足感和参与度
(1)做到课程体系的“精、准、好”。在巩固“知识产权、创新知识和项目管理”等已有课程基础上,对照《规划》内容,结合国家创新发展新需求,增设新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体系。强化培训交流互动,激活学员参与度,提升学习主动性,实现由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的目标。(2)拓展高级研修班的课程。针对高级人才群体,实时开拓创新管理类的课程。扩大培训的普惠面,使不参与职称评审的外企高管、科技型民营企业高管也有机会参与培训,提高该人才队伍创新力。占比2%左右的创新高级研修班学员是上海人才队伍中的引领者,他们大多都具有一定的领导职务,或者是单位的高级技术骨干。强化高级研修班,提升这一群体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管理水平,是提升上海整体创新活力的关键。
(三)进一步优化模式,扩展上海的示范引领效力
上海专业技术人员公需培训项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有40多万人参与,积累了专业人员培训经验,探索了一些好的方法,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撑。期间积累的编写培训教材、构建课程体系、组建师资队伍、创新培训手段等成功的经验,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能够为上海周边地区及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培训提供有益的借鉴、示范和参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培养人才、开发人才、使用人才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培训一体化有示范引领效力。
(四)进一步优化组织管理,强化培训机构间协同力
积极应用互联网、信息化等手段,提高学员报名管理的高效性。在组织好现有培训项目的同时,主动找不足、听反馈,不断改进服务,提高培训的时代感、针对性和时效性。申请系统自行培训的单位逐年增加,培训的学员人数也在增加,需要进一步优化协会与各个自行组织培训单位的沟通协作关系。此项目已由最初的评职称为导向的需求,成为一些大中型企业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丰富内训内容的重要手段,可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广泛融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网络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等是做好新一轮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201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为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高继续教育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贡献率明确了内涵、方向。面向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上海作为长三角最吸引人才的城市之一,发挥好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在之前人才互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地推动长三角人才培训资源的共享、培训联盟的共建、培训教材的共编;探索实施长三角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新时代培育新人才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区域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努力的目标。
标签:专业技术人才论文; 人才培训论文; 科技创新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统计数据论文; 上海论文; 成效分析论文; 基础论文;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