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珍1 温焙焙1 罗国瑜1 陆秀娟1 梁俏娟1 赵晓莉2(通讯作者)
(1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2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疾病实验室 广西桂林 541001)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情感精神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医学结局研究简明调查表(SF-36)对165例慢阻肺患者进行调查,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慢阻肺患者情感精神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慢阻肺患者的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状况普遍降低,生理机能、收入对情感职能有重要影响(P<0.05),而社会功能对精神健康有明显的影响(P<0.05)。结论:因此在对慢阻肺患者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将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慢阻肺;情感职能;精神健康
【中图分类号】R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345-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全球死因排第四位的慢性气道疾病。慢阻肺随着患者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而持续加重。由于本病病程反复迁延、反复发作、患者反复住院以及经济状况等使患者容易形成一系列异常的情感精神状况,从而引起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变[1],本研究拟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的方式,收集164例慢阻肺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相关评分,探讨影响慢阻肺患者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在的同时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评估病情、判断预后,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轻疾病负担有重要指导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纳入2017年5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就诊的男性患者。纳入标准:年龄:45~85岁;符合慢阻肺全球指南(GOLD) 2016年诊断标准,即符合慢阻肺的临床特征,FEV1/FVC可逆试验后<0.70;并且处于稳定期。排除标准:存在哮喘或慢阻肺之外的其他急性或慢性呼吸疾病,或心、肝、肾功能异常。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前来就诊慢阻肺患者的资料。本研究采用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量表),以及PARS体育活动量表,CAT症状控制评分,MMRC呼吸困难评分等对入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慢阻肺患者基本情况、病情分级、运动情况等临床特征。结合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数据结果,本研究主要从情感职能(RE)及精神健康(MH)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明确两者的影响因素。通过SF-36量表分别计算得分,得分越高,精神情感状况越好[3]。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的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男性患者143例。根据GOLD分级,I级15例,年龄47~66岁,平均年龄(58.4±6.5)岁;Ⅱ级52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1.3±8.6)岁;Ⅲ级53例,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63.3±8.2)岁;IV级17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2.3±7.4)岁。
2.2 影响慢阻肺患者情感职能(RE)的因素
根据多重线性回归检验结果,生理机能(PF)和收入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其余肺功能、最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MMRC呼吸困难评分、PARS体育活动评分、社会功能(SF)等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影响慢阻肺患者精神健康(MH)的因素
根据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社会功能(SF)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肺功能、最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MMRC呼吸困难评分、PARS体育活动评分、生理机能(PF)、收入等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生理机能与慢阻肺患者情感职能呈正相关,生理机能越差,患者情感职能越差。慢阻肺是一种慢性呼吸性疾病,以气流阻塞为特征,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患者表现为长期咳嗽、呼吸困难,最终导致肺功能障碍、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一系列生理变化,由于本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长期的不良生理功能变化易产生不佳的情感体验。有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所产生的不良情感体验会影响机体的躯体功能,引起其行为、活动、认知等功能障碍。[4]此外,调查结果显示,收入与慢阻肺患者情感职能呈正相关,收入越低,患者情感职能越差。长期以来,许多研究展开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收入水平较高者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生存质量得分高于收入水平较低者。[5]由于慢阻肺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经济负担重,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患者日常活动受到限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功能与慢阻肺患者精神健康呈正相关,社会功能越差,患者精神健康越差。国内外研究发现慢阻肺患者由于长期复发的病程导致其劳动能力丧失、生活及社会能力下降等,使患者容易产生悲观、紧张、自责。压抑等负性心理。[1]若在治疗当中予以重视,增强对患者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减轻其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对慢阻肺患者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也应加强社会支持、心理干预,此外不仅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及心理的变化,还应鼓励其家属、朋友参与到治疗当中,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树立其面对困难的信心,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明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医学综述,2014,20(03):557-559.
[2]顾松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患者的危害及临床治疗[J].中国卫生产业,2011,08(26).
[3]许军,胡敏燕,杨云滨,等.健康测量量表SF-36[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1999,8:150—152.
[4]刘宏,李霞,赵爱丽,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延续护理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867-869.
[5]王小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现况调查及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
论文作者:罗燕珍1,温焙焙1,罗国瑜1,陆秀娟1,梁俏娟1,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患者论文; 情感论文; 精神论文; 疾病论文; 职能论文; 统计学论文; 因素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