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个从教者所渴望的。有效提问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这需要明确什么时机提什么问题,在哪个知识点问?怎样问?等都是一种技巧,一种教学的艺术。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高效课堂
提问恐怕是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经历过的事,更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家常便饭,是我们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手段,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不乏“是不是”“对不对”“听清楚了没有?”“喜欢不喜欢?”等等的习惯性问题,也有偏离学习重点的随意性提问。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
一、在预习时探问,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般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的“无疑”状态,由着学生看似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我们要进行试探性地提问,明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例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知道了通分的方法后就开始了习题训练,然而我们在进行自主学习检查时,就要把学生预习中忽略的问题挖掘出来。这时我们就可以抛设: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必须通分后才能进行加减运算?要让学生进行再思考,明确不同的分数单位是不能直接进行加减运算的。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有了一定的深度。
二、在思维的瓶颈处点问,让学生身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状态
教师要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洞悉学生的思维状态。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而不能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时,教师应在学生思维的瓶颈处进行有意识地点问,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突破难点,这样会使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之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时,其中有“把一个长方体截成最大的正方体,最多可以截多少个?”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先确定正方体的棱长后,再用长方体的体积除以正方体的体积,然后用“去尾法”取值为整数作为答案。我们教材中的一个习题确实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正确的结果,可是这种方法却是不可取的。这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出一个题:一个长宽高分别为30厘米、20厘米、7厘米的长方体最多可以切成多少个最大的正方体?有的学生还是不假思索地说用原来的方法,但更多的同学开始了思考。几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敢回答的。这时就需要我们的点问了,“先想一想,在长宽高三个方向上分别可以截取几次啊?”很快,教室里边想起“啊”“嗷”“我会了”“我知道了”等此起彼伏的惊讶声。学生在计算中找到了其中隐藏的规律。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顿悟逐步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在认识不到位或认识有所偏差时追问,变模糊为清晰,使肤浅变深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就是教师本人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是受教师本人所受教育及内在个性等各方面影响的。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由于教师固有的思维或理解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认识与教师认识之间的差异。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话来代替学生的话,教师自己理解了,就认为学生也理解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追问“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的想法对吗?”等,再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为信息反馈,可以及时捕捉到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 例如,在学习“倒数”一课时,学生把其理解为“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认知经验,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了对“倒数”这一概念的初步认知。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更有学生把求倒数的做法总结为“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可以说这是模糊的、是他们认识的起点,但它也是不全面的、更是不准确的。在这里,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然后通过教师在学生认识不到位或认知偏差处进行追问,让学生将模糊的经验变得清晰、紊乱的经验变得有序、错误的经验变得有价值起来。
四、在检测点处询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准检测点及其相应的练习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有针对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课堂中,教师在检测点处询问时要力求突出重点、难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些容易但必考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并有意识地加以说明与强调;对难一点的内容,可把问题分解为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小问题,通过问题层层地推进、解决,帮助学生理解有难度的检测点,让学生学会从检测的角度来反思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总之,课堂提问应是达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有效提问,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地交流反思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反馈的效益,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
[2]《数学课程标准》。
论文作者:陈伦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0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正方体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高效论文; 长方体论文; 课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