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中的金融投机_金融论文

当前世界经济中的金融投机_金融论文

当前世界经济中的金融投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投机”(Speculate)在英文中是一个中性词,其原意是预测。投机行为是指在对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预测的前提下进行风险偏好的投资行为。所以投机的基本特性是风险偏好,根本区别于一般理性投资者的风险规避;其鲜明的表象是以买空卖空交易方式,赚取价格差利润,也即价格风险利润。我们知道,市场价格总是处于不断波动之中,投机商就是那些甘愿承担市场价格风险,利用市场价格波动来获取高风险收益的风险偏好者。所以投机的对象一般也集中于价格容易波动的商品。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部分。因此,在一个合理的市场体系中,金融商品的价格是所有有形或无形商品中价格最为敏感的。于是,金融投机是所有经济投机行为中最为重要的,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金融投机就是投机商在世界上各类金融市场中的投机交易行为。金融投机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经济现象。在欧美金融史中,金融投机几乎是伴随着金融市场的萌芽而产生的。就在证券股票市场尚处萌芽雏形时期,就有了“郁金香狂热”、“密西西比泡沫”、“南海泡沫”等一系列大的金融投机事件的产生。可以这么说,投机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完善的市场交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金融业这个建立于货币证券转换基础上的行业,要求比其它实体经济有更高的流通性,并是具有更大风险性的行业,历史证明,金融投机的积极作用是显著而重要的,直接影响着金融市场运行的有效和顺利。其具体表现在:

1.适量的金融投机,有利于减小金融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确保市场价格的稳定性。

2.投机者进入金融市场承担并分散了原始金融市场的价格风险,使真正建立风险规避为主的理性金融投资市场成为可能。

3.投机者介入金融市场,大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通性和资金营运率。

事物总是两面的,金融投机也不例外,既有其积极作用,当其是适量时;也有其消极一面,当其是过量时,“过犹不及”。对于其消极后果,西方学术界称之为“过度的投机”(Oershooting),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如果投机资本过量集中于某一金融商品,则造成完全脱离实际经济的虚拟市场供求,使金融市场价格脱离实际经济运行,反而增加了市场价格变动的不可测性,增加金融市场的风险。

2.就单个投机商来说,如果在逐利欲望驱使下其参与投机的风险规格大大超过了其风险基金承受能力或超过了其管理能力,则一方面其交易很易受挫,另一方面其无法承担的风险损失将波及金融市场其它交易者,造成市场混乱,增加市场风险。

3.就金融市场本身来说,如果过量的金融资本集中于投机或投机者超量风险交易,则既造成金融资本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运行的浪费,而且市场危机的频频产生给金融市场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困难。

作者认为,当前世界经济中,金融投机的消极作用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金融投机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了当今世界的一个新经济焦点。

二、当前世界经济中的金融投机形势

第一,刚刚过去的1995年,投机因素加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由于国际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国际金融业务也迅速向全球化、自由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冲击着市场,使全球金融市场的宏观能力大为减弱。据估计,目前活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游资达数千亿美元,国际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量达1.2 万亿美元,其中83%的交易额涉及美元。而流动资金中只有20%左右用于世界贸易,在如此巨额交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纯粹为了套利的投机交易。同时随着金融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金融衍生商品市场也加速发展。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交易额是逐年上升。1990年的全球金融衍生交易未交易额为22900亿美元。1994年猛增至88380亿美元,增幅达286%。全球金融衍生商品交易额从1988年的4820 亿美元增到1994年的1.4万亿美元。金融产品增加,运转方式翻新,规模空前庞大, 期货、期权和其他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额已达123亿美元。 金融衍生商品市场的发展既为金融自由化创立了空前繁荣的市场、业务领域,但同时也为过度的投机活动、金融诈骗埋下了祸根,甚至造成市场混乱。而对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及金融创新的新发展,西方传统的金融监管无论从方式手段到法律约束均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变化,监督机制的落后及内部管理的松弛也加大了国际金融的风险。英国巴林银行和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危机就是使用金融衍生工具不当所致。1995年上半年外汇市场的大起大落,也是投机资金兴风作浪的结果,使汇率的波动幅度远远高出汇价的“合理”幅度和水平,造成美元失控性下跌,日元疯狂升值。国际游资投机频繁加大了市场波动的频率和幅度,也为国际金融诈骗活动提供了方便。这些不仅给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冲击,如墨西哥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第二,再将时间拉长,回看1994年。美元1994年的走势与美国经济增长强劲背道而驰。

1994年初,基于美国经济将持续增长,其利率会掉头回升的预测,美元被市场普遍看好。年内,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经6次调升至55%, 贴现率3次调高达4.5%,美国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低于自然失业率6%的水平(10月份为5.8%,11月份5.6%),通货膨胀率亦控制在3%以下。 美国经济在银根紧缩、失业率下降和通胀低下的良好态势下持续增长,其表现明显较西欧及日本等国出色,其利率多次提高,相比之下德、法、意等国调低利率,日本利率维持不动,利差进一步拉大,这些基本经济因素变化应利好美元,推高其汇价,但美元非但未上升,反而连连下挫。兑德国马克从2月初的1.7665跌至10月25日的1.4860, 为两年来新低;兑日元从1月初的113.05跌至11月2日的96.00, 创二战以来最低水平。美元兑德国马克和日元的跌幅分别为16%和14%。有人认为这些是美、德、日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变化对其货币的影响;有人认为是外汇市场美元供过于求的作用,也有人信以为是官方的政治导向的作用。但是我们能否将1994、1995年汇市非理性的大面积动荡和1992年底1993年初让人震惊的欧洲外汇市场大动荡联系起来看,这样我们或许能够有这样的认识了,国际金融投机似乎已经脱离了实际经济的轨道而独立地左右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当今的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个整体的过度投机市场。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外汇市场已难以长期稳定了,因为现在外汇市场的交易有90%是以投机为目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已承认,驾驭外汇行情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就是说,那一大堆以实体经济运行趋势来预测外汇走势的文章,其结论总会同实际市场结果相悖。

另外补充一点,股票市场与基本经济状况的联系似乎也正在日益脱节。以1994年分析,西方经济普遍好转,而股市未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似乎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金融投机在当前世界经济中已具有了一种强大而独立的作用。

从以上现象中得到的结论是:随着国际经济的深化与全球一体化,金融投机已具有了国际的性质和规模。从传统观念上来讲,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是金融投机的起因,也就是说世界经济的波动是金融投机的根源;但现在似乎要反过来看一看,金融投机已具有了一种新的能力;金融投机已不只是小范围地影响一个或数个投机商,而能引起一种或数种国际货币动荡,造成一个或多个国家的金融危机,乃至影响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稳定。简而言之,国际金融投机已成为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金融投机活动已由一个经济结果转变成了一个经济原因。世界经济处于过度投机时期。

三、当今世界过度金融投机的成因分析

首先,国际金融市场上投机资金规模的急剧膨胀,使得投机行为本身能够形成足够强的力量,促成各种金融危机的发生并推动其发展。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取代了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市场主导地位,集中了巨额投机资金。战后,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借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金融市场上已逐渐积聚起一笔巨额的游资。这其中以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所造成的境外美元为最。据不完全统计,从1982年到1993年,美国累计经常项目逆差已高达1.1 万亿美元。巨额的贸易逆差,使得大量美元外流。这一方面为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结构与规模的变化。于是,作为战后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形式,离岸金融市场应运而生。离岸金融市场是一国为促进国际间资本流动而在境内设立的国际金融市场,又称作欧洲货币市场。对该市场,所在国当局往往采用比较宽松的金融管理措施,并给予税金上的优惠待遇。离岸金融市场的业务不受当地法律管束,因此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开放,且投资者与集资者可以自由选择市场通用的任何一种货币。离岸金融市场的特点,极有力地吸引了剩余资本向该市场集中,包括私人与机构的寻利游资。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初期,规模不大,1960年仅为20亿美元左右。在60年代,它的发展极迅速,到1970年底,规模已达1100亿美元。截至1993年末,其名义资本猛增至7.4万亿美元,剔除银行是相互转存和重复计算部分, 净额约为3.7万亿美元。因此, 离岸金融市场已是当前国际游资最为集中的场所。自1981年12月美国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宣布开设离岸金融业务以来,离岸市场事实上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成为国际货币金融交易的中心。离岸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已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的性质,决定其经营资本不但流动性大而且投机性强,像没有笼头的野马,随时可能横冲直撞,不受任何国家或国际机构的制约。目前,纽约——伦敦之间每天的金融交易收款额已达1 万亿美元,而世界十大工业国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总量只不过其一半左右。因此,当它兴风作浪起来,各国中央银行的干预就显得十分软弱无力。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金融技术的突飞猛进,投机经济已完全可以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在市场上左右价格。正如英国经济学家苏珊·史特莱奇在其《投机资本主义》(1986年)一书中指出,西方在1985年的金融交易额已达50万亿美元,而商品交易额才为2万亿美元, 仅占前者的4%。

国际金融证券化及国际投资机构化,从另一侧面增强了国际证券市场的投机势力,增强了投机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的倾向。以日本为例,到80年代,积极参与证券投资已成为日本金融机构经营战略的主要环节。根据日本银行的资金循环表,日本私人持有的金融资产累计从1981年的351万亿日元增加到1988年的733万亿日元。在金融资产中,有价证券所占的比重从16.5%上升到22.3%。在此期间,法人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累计从92万亿日元增至58.5万亿日元,其中有价证券从33万亿日元增至148万亿日元。私人、 法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对外证券投资也在迅速扩大,并已在欧美证券市场拥有相当影响。特别是在1980年和1987年,对外证券投资的买进和抛出数额均超过了1万亿美元,1989 年的净增额也达1000亿美元。同时,80年代以来的国际证券投资机构化趋势强劲。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投资者已由个人转化为机构,如投资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基金、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等。国际投资基金是以证券投资为其核心内容,通过基金证券的发行,把分散的个人或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确定投资目标,选定投资组合,进行高效率的基金操作。在美国,投资基金的资产规模从1980年到1993年增长了12倍,到1993年底达2万亿美元左右,超过全美银行存款总余额。 欧陆国家以养老基金为资金来源的投资基金总额已接近1万亿美元, 其中卢森堡的登记额就达2800亿美元,从1982年到1993年增长了45倍。从8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跨国性的国家基金和全球基金,到1993年底新兴的国家基金总额已达到了数百亿美元。

这些从实际经济中游离出来的资金,总是在证券市场或其他金融市场上以各种方式生利,其结果必然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投机规模的空前扩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几千、几万亿美元的共同基金如果以某国国民经济为投机目标,其破坏力是极其巨大的,因为这种投机资金的规模已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GDP水平。1995年初, 墨西哥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证券投机势力的牺牲品,其主角是美国互助基金一类的短期机构投机商。

其次,国际金融交易现代化对国际金融投机也起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交易设施与交易方式的发展。

交易设施的现代化突破了金融交易的时空限制。国际金融市场的技术装备从80年代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子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使整个世界金融市场实际上连成一片。资金的流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快捷,巨额资金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即刻转移到世界各地。金融交易也由往日集中于有形市场的手势交易,逐步被分散在各家银行交易室的电脑电话交易所取代。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金融市场硬件技术的大发展却是大大方便了国际金融投机。因为在当今世界银行业务中,金融投机是占第一重要位置的。进入8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像伦敦、纽约、东京等等,多数银行不惜重金,竞相装备现代化交易室,不断充实交易人员,从事以金融投机业务为中心的新业务,所获收益占总收益的85%,而以传统的存放货、结算为中心的业务,其收益只占总收入的15%。

金融交易方式的发展加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倾向。伴随着金融电子化革命一起出现的是国际金融交易方式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这些金融创新活动中,核心内容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涌现。金融衍生工具是从现行大宗商品交易、外汇、股票或债券交易,从利率或市场价格指数中派生的。从历史上来看,金融衍生工具虽然早在几个世纪前已萌芽,但却是在最近几十年功夫里才得到迅速发展的。外汇期货交易产生于1922年,是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产生的;1974年,美国废除了管制私人持有黄金的禁令,开始了黄金期货交易;80年代又出现了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选择权交易。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发展,以调期、期权、金融期货等最新国际金融工具为基础的交易手段更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东京金融市场上,真正全面的衍生工具的出现是在1988年的6月东京金融期货市场的初创。而现在, 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已作为定型商品为个人和中小企业所普遍应用。衍生工具在交易操作上有两个与传统金融工具十分不同的特点。其一,这些工具有高度的杠杆作用,可以在相当小的价格变动中产生十分巨大的交易行情,或者可以以较少的保证金交易对有几百亿美元交易量的金融市场的价格指数进行投机操作,比如股票综合指数期货跨套合同。其二,衍生工具的操作一般都是高难复杂的,要求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与管理技术。现今,专门创造这些工具的学科被称为“金融工程学”,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被掌握高等数学和现代物理学的科学家们发明出来。1995年初的巴林银行倒闭案中,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诙谐地指出:“巴林事件说明一个问题:在过去的25年里,亏损的‘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了。25年前你亏损得再快,也赶不上今天有了这种绝妙技术的人的亏损速度。”所以金融工具的创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使原有金融管制措施逐渐失灵,而大大方便与推动了金融投机的发展规模。

可以这么说,国际金融投机新特点的产生正是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市场效果显示。西方各国实行金融自由化或放松管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使价格自由化。取消利率限制,放开汇率, 消除证券交易中固定佣金制度,让金融价格重新发挥其市场调节作用。这是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2)扩大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使它们能够公平竞争;(3)改革金融市场, 放松各类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丰富金融工具和融资技术,放松或改善金融市场的管理;(4)使资本流动自由化,允许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更方便地进入本国市场,同时也放宽本国资本与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金融市场从30年代后建立起来的高度政府管制的政策金融制度中解放出来,仿佛又一次回到了30年代以前的自由与市场第一的竞争体制中。只是这一次金融市场已经高度国际化了、全球化了,而且在金融市场上运动的剩余资本数额已不可同日而语。资本的本性决定它在市场上只有两条出路,或流向生产,或流向投机;金融投机固然伴随着极大的风险,但逐利的本性将继续驱使剩余资本不断进入投机领域。投机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具有了一种自主性,这正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新特征。

四、面对过度投机的世界经济引发几点思考

首先,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经营风险和社会风险都很大的行业,任何一家金融机构的经营出现严重问题,都可能导致经济、金融秩序的混乱或机机。在当前这个过度投机的世界经济中,金融业危机的可能性已非常大了,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其次,全球经济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1995年7月26 日在乌拉圭签订的全球多边金融服务协定标志着今后全球90%的金融业市场将开放,将融为一体。这包括20万亿美元的银行资产,20万亿美元的银行存款,2万亿美元的保险供款,10 万亿美元的股票市场资本和市场价值为10万亿美元的上市债券。因此未来我们面对的金融风险压力会更大。

根据以上两点,正像30年代大危机后人们所做过的那样,90年代,人们面对金融市场的过度危机,将又一次提出对全球金融市场加强监管的观念。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限制当前过度投机的规模,减少投机风险损失。①在全球宏观金融管理制度方面,人们已经在考虑重新建立世界金融货币体系的问题。虽然还不成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体系将有利于减少外汇市场的波动,减少全球货币风险。欧洲货币一体化将是该体系的一个雏型。②从单个国家方面来讲,当前过度投机对经济中等发达国家和处于上升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危害是最大的。在这些国家,比如墨西哥等拉美国家正处于经济开放阶段,国际投机资金容易进入,而且大有用武之地,而其国家的监控能力相对薄弱,经济承受力较发达国家弱。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加强对引进外资的监控力度,同时加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建设是很重要的。我国正是这类国家的典型。我们在引进国外资金时,一直是比较谨慎小心的。但是也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还不大,我国金融市场在识别与控制金融投机上的能力是有限的,“3.27”国债期货风波是很说明问题的。然而更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是1993年底~1994年底。国际大投机商摩根——斯坦利集团在香港股市一进一出掀起的股市投机浪潮。这使我们想到中国金融市场在开放同时应该在如何防止一家或数家外国银团控制市场走势的问题上作一些准备。③从市场面上来讲,必须重视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过去离岸金融市场仿佛是金融业的一块飞地,几乎不受国家金融当局的监管。在今年的金融风波以后,世界几大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权将重新被考虑。另外,虽然技术的进步带动市场投机,但是人们也应看到可以利用技术来管理国际金融市场。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已经在为建立金融市场交易风险跟踪网络系统而努力了,而且对衍生金融交易的管理规则更加严格了。④对各个金融市场交易商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当前世界经济中的过度投机形势,要有比以前更为深刻的交易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金融机构本身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对操作员的风险控制;针对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学习、研究和掌握金融交易风险防范操作;加强内部风险基金的设立及管理,时时防范金融风险。

以上四个方面在当前过度投机的世界经济中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限于本文篇幅,只作简单引述。

标签:;  ;  ;  ;  ;  ;  

当前世界经济中的金融投机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