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所有制变化趋势和改革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变化趋势论文,重点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我国近二十年来所有制改革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实现了理论飞跃。本文力图在学习十五大报告有关所有制理论的基础上,浅析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趋势和深化改革的重点。
一、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所有制理论上的新突破
十五大报告在所有制理论上的突破主要有五点:
1.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过去的提法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十五大报告,一改多种经济成分为多种所有制经济,肯定了现实生活中公有制、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以及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二改方针为基本经济制度,肯定了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有机部分,特别是肯定了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传统的公有制经济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在改革中纯粹的国有和集体经济在减少,而国有、集体、私人、外国资本合资、合营、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并大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十五大报告的贡献是,肯定了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并将不断发展的新型公有制经济即混合所有制的公有成分。
3.公有制实现形式必须多样化的新观点。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采用。”这对于进一步改革传统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提供了巨大空间,肯定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客观反映,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姓“资”姓“社”,姓“公”姓“私”问题。
4.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的新提法。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对关系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二是在其他领域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里强调国有经济要放弃“以量取胜”的传统观念,实行“以质控制”的战略方针,国有经济在增强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前提下比重要减少,战线要缩短。
5.提出对国有资产进行战略性重组的新任务。十五大报告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已不是过去一般意义上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而要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国家的界限,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给我们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的思路和任务。
二、改革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测算出1978年以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和港、澳、台、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同所有制比重,既包括它们的独资企业,又包括合资合作企业中各自所占的份额),列表如下: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1978年 56%
43%1%
1993年
42.9% 44.8% 12.3%
1995年 43%
40%
17%
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不变为前提,同时以“八五”时期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均发展速度为依据,有关部门初步预测出“九五”期间乃至2010年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变化,列表如下: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2000年
37.2%
38% 24.8%
2010年
34.7% 34.5% 30.8%
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上述变化及其发展预测,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初步结论:
1.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已在我国初步形成。
2.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公有制。据统计,1984—1995年,全国个体工商户由932.9万户增加到2703.7万户,个体工业产值比重由1.8%上升至13%以上。私营企业1996年达81.9万户,是1990年的7 倍多,外资企业由1980年的7户增加到1996年末的24.04万户。公有制经济的总体增长速度比改革前加快,经济总量增加,但比重下降。1956—1978年,公有制经济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6%左右,1979—1995 年均增长8.7%,而比重1995年比1978年下降16个百分点。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预期结果。
3.集体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国有经济,国有经济逐步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集体经济在竞争性行业迅速发展。在GDP中,国有经济比重1995年比1978年下降13个百分点, 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77.6%降为1995年的38.1%,下降近40个百分点。同期集体经济工业产值1995年比1978年增长21倍。但国有经济在邮电、民航、铁路等行业比重接近100%,在金融、电力、石油、冶金、 化工等行业比重在3/4以上。
4.今后15年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还将继续下降,但仍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保持在70%左右。
5.“九五”期间乃至下世纪初,非公有制经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有可能会再翻一番。
6.随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投资和经营的企业(如股份制企业、合资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等等),不同所有制经济互相渗透的混合型经济会不断增加。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所有制经济在不同产业和行业有各自不同的优越性。确保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的前提下,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促进集体经济稳步发展,继续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健康发展,三者不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而是互相促进和统一的。国家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应当一视同仁,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
三、世纪之交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两大重点
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我认为,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所有制方面改革有两个重点:
(一)对国有资产进行战略性调整
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实行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在改组的同时,对所有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使之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以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石油行业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为例。
目前我国石油行业国有资产存在的弊病是三个分离一个不分:上下游分离、产销分离、内外贸分离和政企不分。
据我们到英国和法国去考察,当今世界大型石油公司的特点是:
1.一体化。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
2.专业化。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深加工、运输、贸易为中心,一般不涉及非油、气领域。80年代曾有不少石油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发展了不少非油、气企业(房地产、餐饮业等),后发现资金分散,竞争力下降,现都调整为专业化经营。
3.股份化。原有一些大石油公司是国家独资或控股的(如法国的道格尔,ELF公司,英国的BP公司等)现都改为社会公众股份公司。 这些公司一是股权高度分散,在世界主要股市同时上市,股东少则十几万,多至几十万,既有大量的社会公众股,又有少量的内部职工股,最大的股东占有的股权均不超过3%左右, 大股东主要是金融机构和相关的大企业;二是资本高度集中,通过上市、配股、扩股和股价不断上升,这些公司近几年集中大量资金;三是董事会构成发生变化,多数不是股东代表,而是以主要经营者和技术、融资、信息专家为主;四是国家由独资、控股到参股、撤股,实现了政企分开,不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主要靠法律、税收、储备等调控企业行为。
4.非垄断化。以若干国内大公司为主,允许一些有资格的国内外公司参与石油生产流通的平等竞争。竞争改善了服务,降低了价格,保障了供给。在国内就有国际竞争,竞争日趋激烈。
5.全球化。这一方面体现在跨国界的大公司之间的联合和大公司对中小公司的兼并浪潮方兴未艾。1996年全球石油行业,联合、兼并的资产近1000亿美元。联合、兼并的目标,是占有更多的油气资源和销售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公司的生产经济活动,均是在全球范围内布置和展开。
我国石油行业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和深化改革的思路:
1.当前要认真组织好南京地区四大石化企业的联合,组建大型股份有限公司型石化集团。
2.以资本为纽带,推动大庆油田、大庆石化、中化公司等,进行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联合的试点。
3.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争取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在全国形成几个一体化、股份化、全球化经营的大型石油集团公司。
(二)继续大力鼓励私营经济发展
世纪之交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的有利条件是多方面的,但不利因素也是客观存在。除了农业基础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之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家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也突出。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客观上要求在搞好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应继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比较规范的私营经济。
先看就业方面。目前,我国每年净增人口1300多万,今后十几年,城乡新增加的劳动人口每年都在1000万以上;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富余职工分流将继续增加,至1996年末国有企业已从原岗位分流出下岗职工1000万人左右,目前还有1000多万富余人员要继续分流;部分国有、集体企业破产涉及的职工人数也将不断增加。“九五”期间城镇自然增长和农转非形成的劳动力供给约3500万人,企业富余人员分流、破产等因素增加的劳动力供给约1500万人,两者合计为5000多万人。而同一时期,国有、集体企业可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仅3000万。还有20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主要依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来解决。近十几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吸纳劳动力7000万人,“九五”时期再吸纳2000多万人就业完全可能。
再看资金方面。目前,国家财政十分困难,国家银行吸收的存款虽然较多,但资金成本较高,运用效益较差,贷款质量下降,大量资金被压死,真正能运用的资金是有限的。国有企业亏损面较大,效益多数也不理想,普遍感到资金紧张。在国家、企业资金不足的同时,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金融资产增长很快(当然分布不均,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在45000亿元左右,手持各种有价证券(国库券、企业债券、股票等)在10000 亿元左右,加上几百亿美元的个人外币存款和6000多亿元的手持现金,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在60000亿元以上。预计今后个人金融资产平均每年还要以10000亿元的速度增长。因而,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完全有可能依靠吸引外资,扩大城乡居民的投资渠道,特别是继续鼓励私营经济发展来解决。比如,到1996年末全国私营企业的注册资金总量已达3752亿元,今后通过发展私营经济再吸引几千亿元资金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除了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关键产业和行业,必须由国有经济独资或控股外,大多数产业和行业私营经济都可以参与和进入,至少有五个方面应当成为今后私营经济发展的重点:
第一,劳动密集型企业。我国最丰富的资源是劳动力资源,最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就是就业问题。私营经济应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投入少、用人多、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第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传统第三产业,主要是商业和各种各样的服务业。随着生产的专业化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流通产业和服务产业的比重会不断提高,私营经济投资和经营第三产业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第三,大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日用工业品都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而大多数农副产品是供求紧平衡或供不应求;与农业关系不大的工业品价格趋于平稳甚至在下降,而与农业有关的工业品,特别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农副产品价格不断上升,这种趋势在今后5—15年,不会有大的变化。 有远见的私营企业应当把投资向大农业倾斜,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服务企业。虽然这方面一次性投资较大,周期长,但效益稳定持久,是利国、利民、利己的高效投资。
第四,高新技术产业。我国现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成果没有产业化、商品化,民办科技企业方兴未艾,私营经济在该领域大有作为,有利可图。
第五,与地方政府合作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可采用项目融资,特别是运用国际上通行的BOT(BUILD建设,OPERATE运营,TRANSFER 移交)方式试行,即政府作为委托方,始终拥有该项目的产权(控制权),并根据合同确保私营企业和社会的利益;私营企业则在合同期内拥有该项目的使用权,负责项目的建设和经营,并在合同期结束时将该项目移交给政府。
今后,允许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原则上都将允许国内私营企业进入。政策上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私营经济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逐步实现私营经济在区域上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拓展;在产业上由一般加工工业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扩展,由产业资本向流通资本、金融资本延伸。
标签:所有制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集体经济组织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