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83;议#183;拟#183;论”教学模式概说——以“从陶片放逐法看雅典民主政制”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雅典论文,政制论文,概说论文,为例论文,教学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领域“有效课堂教学”自2006年正式提出来后,经过几年的摸索、总结,近年已发展到“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讨论、实验阶段,产生了一些较为著名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这些模式是要应用于任何学科、任何学段的,所以本质上也就只能是一种“技术”层面的教与学的操作程式,不可能具有学科自身特点和性质的属性。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特别是基于历史材料教学和考试的高中历史学科,其局限性是明显的。无论是历史学科要求,还是历史高考要求,这些模式都是难于真正实现“有效”或“高效”的。因此,有必要探讨适合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有效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要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说起。关于什么是“有效课堂教学”的说法多多,我们根据钟启泉、余文森等关于“教学有效性”的一般性“界定”,结合任鹏杰、聂幼犁、赵亚夫等关于“教学有效性”的历史学科“界定”,将之“综合”为如下说法: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学科资源,在单位时间内,能促进学生较好成长的教学,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具体到历史学科,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呢?能够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价值——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客观真实,包括前者总要战胜后者的真实;进步与倒退、光明与黑暗、停滞与发展的客观真实,包括前者总是能战胜后者的客观真实——帮助学生成长的历史教学就是最有效的教学。再具体到每节课,即有效的历史课,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历史认知上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进步,在思想情感上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受到震撼的历史课就是最有效的历史课。
基于这一“界定”,我们认为,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大逻辑关联的关键要求有四:
第一,教学内容的选定尽可能(因为在理论上历史本身无法百分之百的还原)是真实的历史事实。这实际上是指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历史教材的关系,对教材既要尊重,但不能唯教材是从;对于教材所述历史,或照搬,或扩展,或修正,或多元,或放弃等。这是历史有效教学的起点。否则,所教历史本身就不真实,你的其他“有效”努力越多,与真正的“有效”也就越远。
第二,明确具体的历史问题。在所呈现的真实历史之中,必须有一个或几个本节课内需要明确或解决的问题;没有这样的问题,所呈现的历史,哪怕是真实的历史,也没有意义和价值了。所呈现的历史问题,也应该是真实的历史问题,即由这些历史材料自然生成的问题,而不能是望文生义或主观臆断的。
第三,学生主动参与。这里的“参与”,只能是学生的全员参与。面对真实的历史材料,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主动地参与相关历史问题的发现及其解决,能够将教师的主观预设变为学生的自我发现,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最好地落在实处。“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从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才能证明“有效”。如果说第一、第二所说是教师的课外功夫,那么第三就是教师的课内功夫。
第四,单位时间内的结果呈现。所谓“有效”,是与时间和目的连在一起的,否则无法判断。在一定的时间内(或许一节课,或许一个学期,或许是更长的整个高中学段甚至学生的终生。所谓“学生的终生”,既是指学生的一生都受益于这种教学,这是现阶段难于测量的;更是指学生由此学习和生活,如影随形般地总是受益于这种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针对真实的历史材料,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发现了相关的历史问题并解决了这些历史问题;或超出教师的预期,在发现预设问题的过程中,相应的还发现了更多其他有价值的历史问题,等等,这都说明我们的历史教学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我们认为,这样的逻辑关联的四个关键点,就是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或高效的基本策略:
关于第一点,重在教师的备课,即视野要宽。教师要在自己的案头多备一些专业书籍,并且是“多元”性的同类型书籍,以保证所选定的教学内容是尽可能真实的史实。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限定”多读书,在读书中联系、思考,使所选历史材料学生能够读懂、接受、理解。
关于第二点,教师根据所选历史材料拟定或预设相关问题时,尽可能“消失”自己,以保证所拟历史问题的客观性。一般情况下,可以直接从所选历史材料的“出处”之中直接寻找历史问题,也可以从同类主题的专业历史论文之中直接寻找历史问题。如果有阅读、研究心得,可以自己编拟历史问题。值得重视的是,所拟历史问题是学生通过引导、思考、讨论等能够认识的。
关于第三点,首先是态度,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态度。有了正确的态度,就能从内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其次是谦虚和反思,即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将这种谦虚和反思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关于第四点,最难的是“结果”,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公平的。所谓“公平”,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尽可能地(理论上班级式教学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满足每位学生恰到好处的需要。这确实太难了。因为根据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达到的高度,是无法设计出适合全班学生的教案的,也没办法进行具体的教学,虽然很难,但我们也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位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是需要特别功夫的,我们认为,最大的功夫在于,尽可能让学生如何最有意义、最有价值地自己活动、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评。
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或高效的基本策略的落实呢?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认为,“读·议·拟·论”教学模式在现阶段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
“读”:读教材、读历史材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弄懂教材和历史材料的基本内容,以及价值和意义。
“议”: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互相研讨教材或历史材料。学生通过“议”的过程,自我修正、相互理解、丰富各自“读”之所得,最后确定所“读”的价值和意义。
“拟”:在独立思考和互相研讨的基础上,根据“最后确定所‘读’的价值和意义”,拟定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确定解决这些历史问题的时间限定。
“论”:根据所拟定的历史问题,学生进行独立论证,通过口头或书面式的全班交流、辩论,在教师的全程关注、指导、点拨下综合“定论”这些历史问题的解答。
需要说明的是,“读·议·拟·论”四个步骤的先后次序不是绝对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是浑然一体的。
为了具体说明这一教学模式,体现我们的实践研究与思考,2013年1月5日,作为发起人和组织者,我们在宜都一中召开了“宜昌市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展示与研讨会”,对夷陵中学吴玉霞老师执教的高二文科班课做了观察与研究。相关内容如下:
课题:从陶片放逐法看雅典民主政制
导入:《三个和尚》动画——制度缺失
[观察与简评]用时2分钟左右,让学生立即进入特定情境,思考“为什么‘三个和尚’就会没有水喝”这一问题。学生议论之后得出结论:“制度缺失”。待学生得出这一结论之后,吴老师再通过视频附上了“制度缺失”这一副标题。学生因得到认可而受到鼓舞。
(一)陶片上的故事——以小见大与民主悖论
材料一刻有被放逐者名字的陶片(略)
材料二陶片上的故事(公元前5世纪)
在雅典历史上,阿里斯提德指挥过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和地米斯托克利同为反波斯战争中的著名将领,战功显赫,曾担任首席执政官,但阿里斯提德反对地米斯托克利扩展海军的计划而主张加强陆军,几乎可以肯定,他因此而遭到放逐(公元前483年经公民大会投票遭放逐)。
——摘编自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
在放逐投票时,一个不识字的粗鲁汉子把他的陶片递给阿里斯提德,叫他在上面写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阿里斯提德惊住了,问这个人:他是什么地方错待了你。“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听到这里,阿里斯提德一声不吭,只好在陶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并把它还给他。
——摘编自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地米斯托克利曾担任过雅典首席执政官、首席将军。他组建海军,使雅典一跃成为希腊世界的头等强国;在萨拉米海湾战役中,他指挥雅典海军,取得对波斯侵略者的决定性胜利……这使他获得了雅典的最高权力和崇高的荣誉。然而,在获得了权力和荣誉之后,他不断营私肥己,聚敛了大量资财,他的家产在短时间内增加了33倍。并且,他还经常借公民大会自吹自擂,妄图树立个人威望。公元前472年,雅典公民像对待其他民主政治的敌人一样,用“贝壳放逐法”将他逐出了雅典。
——摘编自百度百科
[观察与简评]吴老师让学生看视频、读材料,要求学生在看与读中感受“古希腊文明”,发现“值得研究的历史问题”,即用“以小见大与民主悖论”的标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学生用了7、8分钟来阅读、思考、互议、拟问,最后在吴老师的引导之下,得出这样一些结论:古希腊,特别是雅典,确实非常民主,而且是“直接民主”;这样的民主有时会不近情理,不公正。学生在表达这些结论时,基本上能用材料作论据,即“论从史出”。
(二)民主的模式——开启先河与泽被后世
1.“全希腊的学校”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里克利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
阅读梭伦、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雅典民主中包含的现代西方民主的要素,找出或者归纳关键词。
(1)完善的民主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
(2)广泛的民主权利:参与权、发言权、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
(3)全面的运行机制:选举制、任期制、监督机制、比例代表制、分权制衡……
(4)创新的维护措施:发放津贴、展开雄辩、资格审查……
(5)坚定的民主原则:主权在民、集体领导、轮番而治、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严密的监察制度:陪审法庭、陶片放逐法……
2.民主的影子
(1)公共空间(图片、作者介绍略)
(2)雄辩术和演说家(图片、作者介绍略)
3.“我们都是希腊人”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
——雪莱
请列举希腊文明的代表性成就,说明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观察与简评]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吴老师用时15分钟左右,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活动:一是在学生的参与下,主要从正面评价(用“开启先河与泽被后世”的标题标明了这一评价)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二是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堂上提供的视频材料,了解、理解有关“民主”的概念、特征、原则等基本知识;三是让学生在阅读、对比、思考中寻找古希腊实行民主制度的部分原因。课堂上,吴老师没有刻意让学生“拟”问、“论”答,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己的总体预设,灵活地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教学现场看,这是明智的、有实效的。
(三)民众的“暴政”——审判雅典与小心模仿
材料三 制度之殇与《苏格拉底之死》
“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起起诉。”
——斯通
“鞋匠做鞋需要专门的技艺,盖房子要请建筑师提意见,简单的工作都需要专业人员。而雅典城邦的管理者、法庭的法官却是通过选举产生的非专业人士。由一群非专业人士盲目地投票来决定……一个被告到底有没有罪,这是违背常理的。”
——苏格拉底
“用抽签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情上如果做错的话,其危害是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轻得多的。”
——苏格拉底
“人生来在智力和道德上是不平等的,为什么要分配给他们相等的政治权利呢?”
——柏拉图
“民主——下层群众掌握权力,意味着混乱,冲动,平庸和愚蠢,没有节制。”
——亚里士多德
[观察与简评]这一环节,吴老师用时5~6分钟,为了突出预设的主题,在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议论、拟定有关历史问题之前,承接第一部分所提示、预埋的问题和第二部分给出的有关民主的知识及其正面评价,在此让学生通过视频、阅读,思考、讨论有关“民主”的问题。从课堂观察来看,学生的认识、观点比较明确: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民主的最大污点,是“多数暴政”;大众民主、直接民主,容易被煽动;成本高,效率低;随意抽签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等等。
教师:同学们的讨论很有成效,观点大都一致、也比较恰当。既然雅典民主政治有如此之多的弊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才是较为理想的呢?请根据你们的知识文化、思想观念,谈谈你们的政治方案。
[观察与简评]吴老师在肯定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顺势设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讨的热情。通过5~6分钟的讨论、交流,有些学生的表达很有意思,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成熟。例如:“不能搞直接民主,要搞间接民主;别的原因不说,在几亿人口、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如果搞直接民主,没有一项事情能够做出决定。”“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要搞‘逐级民主’或‘金字塔式民主’,这样才能保证既有民主又有效率。”“现在西方民主就是借鉴于古希腊民主,克服其弊端,实行议会民主制,或代议制。”当然,也有不少学生说要搞“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甚至有个别学生说搞共产主义制度。对学生的这一表达,吴老师给予了适当的解析。如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这是我国目前实行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理论上应该是最能代表人民意愿的政治制度。再如,关于“共产主义制度”:首先不是指的政治制度,而是社会制度,即整个社会生活是一个共产主义的状态;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材料四 近代西方的审判——小心模仿
“美国宪法之父们希望创造的是一个建立在代议制基础上的共和国。”
——麦迪逊
“民主制度要有所成效,必须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规则,没有一种规则对一切情况都是最合适的。”
——科愚《论民主》
前面的讨论卓有成效,有些观点可以说是真知灼见。阅读这两则材料,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思考、讨论有关民主、君主、专制、共和的关系问题。
[观察与简评]从课堂现场看,吴老师在最后10分钟左右将本课推向了高潮,主要体现在:
(1)不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2)要“思考、讨论”这一“关系问题”,涉及的知识量大,综合应用性强。(3)学生之间的争辩更复杂、更剧烈;人人都有话说,谁都难以说清楚。(4)给学生课后、甚至终身都会留下记忆——思考的动力(吴老师在学生开始阅读、讨论前,引用“西周共和”之典,对“共和”的概念进行了讲解)。最后,在吴老师的引导之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性的观点:(1)“民主”“君主”是主权归属问题,“专制”“共和”是权力结构问题。(2)“民主”制度之下也可能有“专制”,“民主”不一定“共和”;“君主”制度之下也可能有宪法,“君主”不一定“专制”。(3)真正“共和”的制度一定是宪法至上的制度,即“宪政”。
由上述吴老师的案例可知,“读·议·拟·论”作为现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现行众多的只注重外在形式的教学模式,而是重在强调教学内容与教育价值的教学模式,重在强调学生真正动眼、动口、动手,特别是动脑、动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基于历史材料教学和考试的这一“读·议·拟·论”教学模式,突出学科特点,符合课改理念——既重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形式,也重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内容与价值;而且,单位时间内教与学的效果具体,单位时间以外教与学的影响也比较明显——既重视学生的一般学习发展要求,也重视学生之间学习发展的差异。从上述“四个关键点”可知,“读·议·拟·论”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只有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级教师、学者型教师,才可能将这一模式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在吴老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明显、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事实上,任何教学模式的效益有无、大小,都直接取决于教师的学养和态度。高素养的教师,是一切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