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边缘化后的扩张期待_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边缘化后的扩张期待_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学科边缘化后的扩张期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古代文学论文,期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的讨论从学科建设与学术理念出发,但所涉及的不完全是学术问题,也不是纯粹的学科建设问题讨论;它既关系到古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更关系到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机制的问题。

在并不遥远的记忆里,中国古代文学本来是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中享有很高声望的经典学科。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对技术性与实用性职业教育需求的膨胀,在大学的另一些学科成为时尚的同时,它却被逐渐地边缘化了,古代文学学科以及本学科的研究者在许多地方都可能遭到冷漠的眼光。

不过,许多真正理解大学教育本质的有识之士,始终都没有放弃一个基本理念,即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不应该因为社会需求一时的短缺而被疏忽,更不应该在一些技术性、实用性学科得到普遍青睐的时候,而被大学教育这种以文化教育为根本的社会行为所放弃。许多学者不仅为此发出感叹,更为此发出大声呼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并前瞻中国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在内的传统人文学科不仅不应该边缘化,不应该被冷落,而且应该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得到合乎理性的扩张。这种扩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其一、在填补精神需求的巨大空洞时,包括古代文学在内的人文科学教育具有科技知识教育无法替代的丰富性、深刻性与可能性。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明显地看到物欲追求的膨胀所带来的巨大精神空洞,并且意识到我们民族陷入这种空洞时的潜在危机,然而要真正填补这样的空洞,并使真正优秀的民族精神重新崛起,简单的思想传输和舆论宣传已难奏效,时尚的科技教育又极易形成精神的偏差,所以,充满着生命情趣与生存理性的传统人文学科,则有最大的可能以其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进行熏陶滋润,逐渐起到补苴罅漏的作用。

其二、在精神文化出现严重低俗化倾向的时候,它能在淳化民族文化的精神境界,提升民族文化的审美品味上起到特别的参与作用。

这样讲,并不是说包括古代文学在内的传统文化可以取代生生不息的流行文化。文化的发展是不可能形成对历史的复归的。但是,它毕竟可以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民族文化的当代重建过程之中,而且会因为它本身的浓郁诗性与丰富的哲思性,在介入当代文化构建过程时,为民族精神境界的升华与审美品味的提高供给有益的营养。

其三、在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失衡状态日趋严重的形势下,强化包括古代文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调节这种失衡状态最为明智的选择。

毫无疑问,从学术研究到学校教学,我们在掌握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之间的比重时,相对优遇自然科学,却淡漠人文科学,已经陷入了难能自拔的失衡状态,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了突出表现,还会在以后更加昭彰。而作为一种合理的教育机制,则应该理性地调节这两方面的相对平衡,使人群在获得平衡的教育之后,成为能够更好生存的人群;使社会在获得平衡教育的支撑后,能形成更为良性的发展态势。

其四、民族文化的延续,国家文化的保护,不仅需要少数研究者的工作,更需要大多数民族成员在持续的民族文化教育中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不断反思民族文化时的创造力,使民族文化得以有机地延续,变成继承与创造相融汇的文化之流,既源远,且流长。尤其是在某些强势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挤压下,以民族文化的强化教育求延续,在兼容并蓄的教育过程之中求成熟,则显示出特别的意义。

仅仅这些,已足以说明包括古代文学在内的传统人文学科如果继续被置于边缘化境地,大学教育可能会形成更大的教育偏失,也说明认识和纠正这些偏失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所以我们进一步提出古代文学学科扩张的观念。

所谓学科扩张,简单说包含以下两个方面意思:

一方面,做为一个传统的经典学科,在面临日益边缘化的境地时,我们不能满足于保守仅存的方寸之地,而应该从民族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教育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扩大学术研究的空间,借以强化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影响力。

在学术研究上,我们应该坚守研究对象的独立性,在特定的学术范畴中向纵深和广博的境界开拓;但也可以突破学科壁垒,在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哲学、艺术学、历史学乃至于自然科学的广博联系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发掘其本来就与这些学科的紧密关联,并使人们更多地看到它在这种关联中的特别价值。古代文学的研究者们一直在这样做,但还应该有意识地强化。

而更为重要的是,古代文学的研究范畴既然被定为古代历史进程中的过往的文学,它就自然地与当下文化、当下文学有了遥远的距离,因而形成两者之间的隔膜。那么,要扩大这一学科的学术空间和影响力,我们就应该消除这样的隔膜,也就是说应该同时以积极的心态,在学术关联的逻辑前提之下,介入当下文化与当下文学的研究。比如,就古代戏曲学研究来说,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他们已经在戏曲文学、戏曲表演艺术、戏曲典籍整理、戏曲发展史等方面达到相当精深的境界。但是,却对由传统戏曲演变而来的现代戏曲的生存状态相对漠然,也较少从学术的角度或社会文化的层面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虽然我们看到戏曲学界的一些研究,听到一些呼声,但不仅呼声寥落,而且相关的学术研究似乎相当的寂寞。那么,如果我们以古代戏曲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主动地把研究的视野延伸向现代戏曲,强化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当代文化的建设,对于当代戏剧学与文艺学的学科建设,都是会有裨益的。

在讨论这一问题的时候,还应该提出对古代文学研究者某种心态的殷忧。也就是说社会环境与时尚心理的挤压,已经使我们的“领地”愈来愈小,可是,我们更多考虑的往往不是在扩张学术研究影响力的同时去有益地影响民族精神,影响民族文化的建设,而是更多地考虑学科本身如何向精致化、尖端化发展,更多地追求学科自身的学术水平与学术成果。这当然没有错。但是,我们理应更为自觉地肩负起影响当代文化的责任。

另一方面,在学科教育中,则应更为自觉地扩大接受教育的对象,使本专业以外的学生尤其使数量比例最大的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能够接受比较正规的古代文学教育。当然,还可以以种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使校园之外的人群也不同程度地接受古代文学的教育。虽然在当今社会不可能有大量的“精神贵族”或“有闲阶级”痴迷于古代文学的阅读或倾听,但如果我们能有机会向更为广大的人群传播经典文化,传播古代文学,那对民族精神的重建总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毫无疑问地有着这样的激情与渴望,但是却在无奈地丢掉这样的机会。近几年来,所谓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似乎也得到社会的提倡,并在相当多的学校里开设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出版了不少相关教材。但是浮光掠影者多,虚张声势者多,表面点缀者多。考其实际,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趋势;察其功效,事实上则微乎其微。那么,如何将包括古代文学在内的人文科学适量地变成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变成大学教育内容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使其与科技知识教育并驾齐驱,既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更是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也就是说即使有了我们的自觉争取,但如果缺乏社会共识,缺乏教育政策与教育制度的有力保障,这种教育偏颇不仅得不到改变,还会日益加剧。所以,唤起社会的共识,并由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以强化包括古代文学在内的人文科学的教育,又是极为关键的。

在现今的大学专业设置中,理工农医类是占绝对多数的。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将逐渐成为社会成员的主力与精华,对他们进行相当数量的正规的人文科学教育,比如古代文学教育,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而且将影响到以后的若干代人。所以从民族精神教育的理念出发,以教育管理的手段,设置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课、哲学课、艺术课,并将其规定为必修课程,既体现着科学的大学教育思想,也关乎到我们民族的未来。

这当然不仅仅是学科建设的问题。

标签:;  ;  ;  

古代文学边缘化后的扩张期待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