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作用在动画和影视中的应用探析
张运军
摘 要: 作为审美、审美观念和美学特性以及共鸣产生的心理基础因素之一,“移情”是人际传播中甚至是多种传播形式过程中尤为独特的心理现象。它实现了将个体积累的“移情”经验外化到某种具有审美特质的因素上,产生了一种独有的“移情基因”。当其他个体与此有相同或类似的“移情基因”时,个体与个体就完成了关于“移情基因”信息的互换,故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影视作品与动画作品的创作中,移情作用的产生与应用,伴随着创作者的主观意念和知识情感,加之创造力想象力,一起渗透到影视作品中,进而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赋予了一部影片生命力与感染力,也决定着一部影片的意义与价值。本文主要探析实现这种移情作用的手段和技法。
关键词: 移情作用;影视;动画;差异
1 移情作用的阐释
所谓移情,是指人在观照外界事物时,把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的即有感觉乃至有思想、情感、意志的东西。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1]。移情(empathy)这一概念,不仅仅作用于影视创作中,在其他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的罗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her)于1873年提出,移情说的最初应用领域是美学和心理学。在美学意义上,移情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将感情移入对象,使对象仿佛也有了主体的感情[2]。
2 移情作用与传播的相互关系
人类的交际活动、情感诉求的表达与移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文学与艺术方面的移情作用是创作者抒发对于世界看法与态度的一种载体与情感的表现形式。这种情绪和情感的转移无论是否作用于移情的转嫁者,还是作用于创作者自身,都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都是自内向外的力量集合。随着互动式的情感信息对等传达的载体技术发展,媒体矩阵传播有了新的可能,媒介的变迁与传播属性的变更,带来了信息从传播者到受传者之间的单一、单向,非互动式的移情再到互动式和强交互性的传播。媒介传播中的移情是传播主客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双向建构,是传受双方的情感移置[3]。这类联动关系形成之后,传播者的传播内容会受到接受者的牵制与选择。不难发现,个体或者群体受传者的心理情感与价值判断某种程度上会受到传播者的“议程设置”影响。受传者这类强互动的传播效应与移情作用中的移情技巧的关系似乎更加明显。在影视媒介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道的形成正是受到信源与信宿的相互作用。传播主体运用镜头运动方式、人物表演形式、蒙太奇的一系列视听语言方案来对信息进行加工,从符号化、意象化的角度来说,这些被加工的影视元素信息增量与信息源,会分别对信宿产生影响。其中,信息源所激发和反映出的是关于其自带属性的审美特性,也就是对信宿产生了最原生的、最直接的认知影响。而通过加工的传播符号对于信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更深的影响。移情是传播产生的基础和原始动力,想要向外表达情感带来了传播。而传播更是移情得以外化的途径,二者相辅相成,对于二者的探析不可能分别置之。对于动画和影视作品中的移情效应以及移情传播的相互关系研究,对影视文化以及影视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的变更与革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全屏互动的时代下,影视传播方式与技巧的研究,也对影视作品创作起到了一定的实际意义。
3 移情作用在影视和动画中的应用
对于影片的观赏与对外传播,影片观念设计者结合人生阅历、知识经验,对于某些现象事物的观点和对于某一事物自身的审美特性,赋予了影视作品某种价值。这是一次移情作用产生的基础。受众在观看或者浏览影片的过程中又会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情感经历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读影片,或产生同情、愤慨,或是痛哭流涕。这样又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外化。所以,“情感”这样一个概念上的词得到了物化的表达。情绪低落时,弹唱一首旁人无法解读的歌曲、漫画师若有所思地在纸张上涂鸦,这些都是一种移情。而对于一些相对成功的影视作品来说,在故事建构和人物角色等诸多设计编排中,能够获取大多数受众的情感反馈,使得受众主观能动地将自身情感投射到影片的角色中,产生审美认同或者是情感共鸣,也更有利于影片的传播。
移情作用在影视动画中常有应用,譬如《重庆森林》水龙头打湿了房子,他却说“我一直都以为它很坚强,谁知道它会哭得这么厉害”这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对着毛巾或者肥皂自言自语。这些元素在一部讨论“感情创伤的”的影片中将当下的都市快餐爱情的常态,以某种无厘头或是无从说起的情感来映衬,达到寻求部分有同样个体体验的受众的心理认同,将一部分受众的心理错觉应用到影片的审美心理规律中进行抓取与“捕获”。再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为了体现“魔丸”属性与大众对于魔丸的集体心理意识来固化和强调这个概念,在少年哪吒的人物造型与故事设计上,将“魔”具象化地呈现,是对于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叙事模式的移情。在以往的关于“哪吒”的动画作品中,对于这一人物设置更多是象征着正义、与邪魔势不两立,在此处,创作者将自己对于这一角色的独特理解与社会认知进行了部分情节的重塑,甚至在关于承载故事的动画角色设计中,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矛盾。本应是灵珠转世的哪吒阴差阳错成了魔丸转世,勇敢善良的形象,在受众对于“魔丸”魔的属性与心理认知中产生了矛盾,关于原有属性和受众认知中的审美认同产生了矛盾。设计者将这种观念移植到了影片中间,通过人物动作、声音角色设计、色彩、叙事来完成移情,影片变成了一种关于移情作用的载体。将大众认知中的当下社会存在的天赋、世俗观念、教育环境等相关问题转嫁到故事的设计中,最终通过影片的一番演绎来完成“我命由我不由天”观念移情。而作为十恶不赦的“申公豹”这一角色也是打破了非黑即白的叙事模式,对于角色本身的设定来说也是对于当下社会中世俗成见的投射。
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市取水总量控制指标控制管理。《上海市地面沉降管理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地下水管理。市水务局印发《上海市取水设施现场核验规定》《上海市取水口标识管理规定》《关于上海市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分类管理通知》《上海市工业区块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试行)》,编制完成《上海市取水许可审批手册》,有效促进取水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4 移情作用设计在影视及动画中的差异
影视作品中的移情,主要通过创作者设计的叙事、人物造型、人物语言、镜头运动、景别变化、符号、蒙太奇的运用以及摄影学中的光效运用和声音音效的作用来传达移情的信源。在叙事方面,影视作品虽然主要通过对现实的再现和复现来完成情感表达和融情,但是在叙事的内容上更是需要遵循大众所熟知的自然规律和普世价值。对于反逻辑和粗陋化的表现方式,会让受众产生“穿帮”“虚假”的心理体验。优质的移情传达借助的是准确的符号编码,这样才能得到受众的准确转译,完成一次相对的“功能对等”传播。就好像在影视剧情中,人物不可能在天空行走,人物眼镜不能成为发光体,古装剧情中不可能有现代独有的物品出现。
在动画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移情作用的效度受到了多种因素的作用。移情的效度除了受到视听语言呈现方式的影响,还应该主要受到受众心理预期与受众心理接受度两个指数的影响。受众的喜好与偏好各有差异,那么这样一个效度就是放在社会普遍审美程度的基础上来探讨的。在关注内容呈现与优化性的同时,挖掘受众喜好,定制化、风格化的内容制作或许是这个数据时代的趋势。如何达到对于传播同一事物的相对接近又要有所差异的情感功能对等,完成相对小的差异化表达,在动画艺术与影视艺术的表现中,都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
再者,对于历史影视题材的作品,普遍来说需要遵循历史史实。如果随意改变会给受众带来信息误导,在传播中扭曲了传播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相对丰富,矛盾冲突灵活。在人物动作设计上,视觉画面的移情表现力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演员本身的表演素养的影响,导致灵活性不及其他艺术表达形式。在影视创作中,镜头的装配和再次组接、景别的变化以及蒙太奇的合理运用是带来成功移情的关键。人物动作与语言也带来了创作者对于主体性格的把握和主体情绪的掌控,声音高亢或者是低沉,表情慈祥或是狰狞。光效的变化相对客观但是又有所差异,在表现人物处在不同身份和不同处境中采用不同的光线效果,给人心理上带来不一样的反应。影视作品中的符号化的表达是相对较弱的。在影视音乐和语言的表述上大多是呈现出一种声画关系的合理化处理,声音的叙事和情感带动在画面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就好像在观看恐怖片时关闭音响,那么画面的恐怖和刺激程度将大大减小。在影视作品中镜头的运动需要遵循各种规律,类似于相似转场、特效转场等,就是为了促进两个画面建立更大的联系,促使移情活动最大化地表达转述。在影视作品中,动态的符号受到现实环境的各种制约,影视人物的符号化以及符号化传播会相对较弱。影视空间里,叙事虽然可以插叙、倒叙……但是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时间不能被太多压缩,就好像《长安十二时辰》中将多维空间的巨量叙事内容格式化地框架在十二时辰内,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好像是过了几个月或是几年,这就让受众产生了心理上的质疑和时空错乱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在本次案件之中,动物园是否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动画艺术被称为“动起来的画”,这也强调了它“动”的这一属性的重要性。天马行空、奇思妙想,甚至超越现实、违背逻辑规律,这都是动画的特征。在动画移情中不拘泥于现实的叙事逻辑、幻想的人物造型和大胆的角色设计,都带有动画中移情方式的特色。在动画移情中,记忆标识的强调会比影视中更加明显。对于透视关系的呈现也是异于影视艺术的,影视艺术主要通过大小景别以及焦深来控制移情所强调的事物;而动画主要依靠透视关系的变化,近大远小的规律来进行。动画中,大多事物被更加具象化地表达,通过浓缩与精炼带来夸张的效果。这样符号化的表达,相对影视来说更为直接一些。在动画的创作中,时间是具备可塑性的。有限的时间里可以容纳更多的空间信息与叙事内容,也可以将有限的空间与叙事内容进行时间的扩张。
5 结语
移情作用在影视剧中主要是依靠故事的发展、情节的不断推动以及演员的情感投入,与观众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移情的效果。正因受到现实的制约,影视作品在移情作用发挥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到“真实”这一重要心理基础,进而完成移情活动的传播。由于使用真实场景和演员进行演绎,观众对于其表情与肢体语言的关注度,以及从表情中流露出的情感都能够被观众所接受。影视作品的移情,离不开真实又囿于真实,这也正是影视作品移情作用需要考虑的现实议题。
移情作用在动画中,叙事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动画中移情作用依靠叙事和动画角色在线条、颜色以及场景中不同情况下光影的转化与渲染,向观众传达其感情的起伏,以达到移情的作用。客观而言,动画形象始终具有其自身的假定性。故而,为移情提供了影视作品所达不到的某种传播效果,虽然在主体表情方面,移情作用并没有在影视方面体现得明显,但是整体上的幻想性和虚构性带来了动画移情作品产生的无限可能,这也是动画艺术表现形式所独有的。
3a1H NMR(CDCl3) δ:8.30-8.27(m,2H),7.82-7.78(m,1 H),7.62-7.36(m,4H),7.38-7.25(m,2H).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597.
[2]郭灿.张景华翻译移情说[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44-45,129.
[3]欧阳宏生,胡畔.交互传播中的移情效应及其实现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17,38(1):174-178.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