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_国内宏观论文

中部六省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_国内宏观论文

中部六省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3)05-0052-06

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下,与其他地区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本文采用国际上权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运用统计上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6省6个主要年份[2](即1978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1年,下同)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分别进行评价比较,摸清6省实情,找准江西定位,全面剖析江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抓住制约江西加快发展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江西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力促江西在中部崛起。

一 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于1980年创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并结合中部6省的省情,我们选择8大要素和16项具体指标作为衡量中部6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依据。

1.地区经济实力。地区经济实力是创造增加值以及支持它的投资、储蓄、最终需求和产业运营的经济运行能力,主要反映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其具体评价指标主要有5个:(1)GDP;(2)人均GDP;(3)储蓄率;(4)固定资产投资;(5)人均消费品零售额。GDP和人均GDP是常用来反映地区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储蓄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从资本形成方面反映地区经济实力,固定资产投资还能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性;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反映地区市场容量及居民购买能力。

2.国际化。主要选择2个指标:(1)对外依存度(进出口/国内生产总值);(2)利用外资程度。对外依存度综合反映地区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利用外资程度反映地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能力。

3.政府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市场有失灵的地方,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阶段,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对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这里主要选择2个指标:(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财政收入;(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财政支出。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对资源重新分配的能力。

4.金融活动。金融活动同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业的规模和金融服务水平,已成为推动或抑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里主要选择2个指标:(1)贷款余额;(2)人均储蓄。前者反映金融规模,后者反映金融服务水平,两者均反映增强经济竞争力的资本形成能力。

5.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平台,良好的基础设施能有效地支持经济发展,适度超前的技术性基础设施还能拉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这里主要选择2个指标:(1)邮电业务量;(2)公路密度。前者反映技术基础设施,后者反映基本基础设施。

6.管理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益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增强地区经济竞争力。这里主要选择综合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指标,反映劳动生产率水平。

7.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的地区经济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入,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是落后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的最终途径。这里选择人均科技活动经费指标。

8.智力资本。一个地区经济是否有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物资资源是否丰富,地理环境是否优越,资金是否充足,技术是否高超,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这里选择人均财政文教科卫支出指标。

二 中部6省综合竞争力评价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部6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情况

1.横向分析。1978年,山西综合竞争力最强,安徽最弱,分别列第1位和第6位,江西综合竞争力属中等偏上的水平,列第3位;2001年,湖北综合竞争力稳居榜首,山西位于最后,江西列第5位,属于落后水平。综合6个年份的排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综合竞争力由强到弱排序依次是湖北、山西、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西列第5位,表明江西综合竞争力总体上处于落后水平。

2.纵向分析。从起始2年对比分析,综合竞争力排序前移的有4个省份,即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其中河南前移3位,安徽前移2位,湖南、湖北各前移1位;位次后移的是山西、江西两省,山西后移5位,江西后移2位。

从变化过程分析,综合竞争力位次上升趋势最显著的是安徽,从第6位上升到第4位,下降趋势最显著的是山西,从第1位下降到第6位;其余4省的位次变化存在来回反复的现象,变化趋势相对不明朗。从位次变动区间大小看,山西、江西、河南3省的变动区间较大,表明三省综合竞争力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其中山西、江西在剧烈变动中位次后移,河南则在快速发展中前进;安徽、湖南、湖北的变动区间较小,综合竞争力变化比较平稳,并且位次稳定前移。

3.从平均水平分析。前4年,山西、湖北2省的总得分为正值,综合竞争力在中部6省平均水平之上,安徽、江西、河南、湖南4省总得分为负值(只有1995年江西总得分为正值,综合竞争力在平均水平之上),综合竞争力在平均水平之下。后2年,湖北、河南、湖南3省的总得分为正值,综合竞争力在中部6省平均水平之上,安徽、江西、山西3省的总得分为负值,综合竞争力处于平均水平之下。综合竞争力的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前后两个阶段中,山西总得分由正值变为负值,综合竞争力由平均水平之上下降到平均水平之下,河南、湖南的总得分由负值变为正值,综合竞争力由平均水平之下上升到平均水平之上。

(二)对江西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1.总得分情况分析

2001年,江西综合竞争力在中部6省排名第5位,仅好于山西,比1978年下降2位。从发展过程分析,江西综合竞争力排名经历先降(由1978年的第3位下降到1985年的第5位),后升(1995年升至第2位),再降(2000年再降至第6位),再升(2001年回升到第5位)的过程。在6个评价年份中,江西综合竞争力排名最前的是1995年,列第2位,排名最后的是2000年,列第6位;除1995年之外,江西其余5年的总得分都为负值,综合竞争力基本上处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之下。

2.主要年份分析

——1978年:

在工业化水平普遍较低、计划经济色彩相当强烈的改革开放初期,江西凭借传统的农业经济优势,综合竞争力在中部6省处于中间偏上的水平。1978年,江西综合竞争力在中部6省排名第3位,强于湖南、河南和安徽3省,在能够取得数据的14个指标中,江西有7个指标列第3位,3个指标列第4位,4个指标列第6位。

(1)地区经济实力弱小,居民生活水平较高。1978年,江西地区经济实力排名第5位,仅强于安徽,属于落后水平。从5项具体指标分析,国内生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2个指标都列第6位,反映江西经济规模小、投入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只及安徽的(第5位)52%和河南的(第1位)2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排名第4位,领先于安徽(第5位)和河南(第6位),其中,比安徽高13.1%。储蓄率和人均消费品零售额2个指标都列第3位,其中人均消费品零售额指标领先于湖南、河南和安徽3省,说明江西居民在改革开放初期,积蓄较多、生活水平较高。1978年,江西综合生产率指标排名第3位,企业管理水平中间偏上,对经济实力的增强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2)基础设施较好,智力资本投入较高。1978年,江西技术基础设施竞争力领先于河南、湖北和湖南,排名第3位,基本基础设施竞争力领先于安徽和河南,排名第4位。人均财政文教科卫支出指标领先于湖南、河南和安徽,排名第3位。较好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智力资本投入对增强核心竞争力有较强的积极意义。

(3)对外依存度相对较好,但金融不够活跃,政府作用不够明显。1978年,江西的对外依存度是1.40%,排名第3位,仅落后于湖北和湖南两省,说明江西在改革开放初期具有进出口能力优势。贷款余额和人均储蓄2个指标分别排名第6位和第4位,其中贷款余额指标严重偏小,只有山西的(第5位)84.8%、河南的(第1位)39.5%。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排名第6位和第3位,财政收入政策缺乏力度,财政支出政策比较积极。

——2001年:

改革开放23年来,江西经济在发展的同时,综合竞争力落入了低谷,这一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江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8%,增速高于改革开放的前12年,但综合竞争力的位次后移。2001年,江西综合竞争力在中部6省排名第5位,仅好于山西,比2000年上升1位,比1978年下降2位。在参评的15个具体指标中,江西有7个指标列前3位,8个指标列后3位,其中5个指标列最后1位。

(1)地区经济实力最弱,但差距比2000年缩小。2001年,江西经济实力仍然表现出全面落后的态势,在4项具体参评指标中,人均国内生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2个指标列最末位,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品零售额2个指标列第5位,同2000年比较,人均消费品零售额指标超过安徽,位次前移1位,其他3项指标位次保持不变,但同第5位的差距缩小。地区经济实力的全面落后,反映江西经济规模小、投入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和人均生活水平较低的问题十分突出。管理水平竞争力中间偏下,列第4位,科学技术投入严重不足,排名第6位,同2000年比,两者位次没有变化,但比1990年下降。

(2)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智力资本投入水平较高。2001年,江西基础设施竞争力大幅度提高,比2000年上升2位,排名第2位,仅次于山西,技术基础设施竞争力大幅下降,比2000年下降2位,排名第6位。人均财政文教科卫支出指标领先于安徽、湖南和河南,排名第3位,比2000年上升3位,恢复到前期较好水平,反映江西重视智力资本的投入。

(3)政府作用显著,金融不够活跃,国际化程度下降。2001年,江西政府作用非常显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列第2位,仅次于山西,其中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1位,积极的政府作用成为推动综合竞争力上升的最重要因素。2001年,江西贷款余额和人均储蓄2个指标分别排名第6位和第3位,同2000年比,贷款余额位次不变,人均储蓄前移1位,金融活动竞争力仍处于落后水平。国际化竞争力排名第3位,属于中间偏上水平,但位次后移。其中,对外依存度指标在中部6省排名第4位,比2000年下降1位。利用外资程度指标排名第3位,比2000年位次下降2位。这2个指标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3.江西经济综合竞争力优劣势分析

——优势:

(1)政府作用显著。2001年以来,全省上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度挖掘经济增长的内部潜力,努力扩大促进发展的外源动力,优化了发展环境,增强了发展活力,政府作用成为推动江西综合竞争力提升的第一动力。2001年,江西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中部6省中都列第2位,比1978年分别上升4位和1位,政府加快发展的意图表现得淋漓尽致。

(2)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为实施“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战略构思,江西以高等级公路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并取得明显成效。

(3)智力资本投入水平较高。江西自古有“人杰地灵”的盛誉,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努力扩大智力资本投入,为实施科教兴赣战略创造了良好条件。在6个评价年份中,江西的人均财政文教科卫支出在中部6省处于中上水平,其中4年列第3位。

——劣势:

(1)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改革开放水平较低。江西的旧观念、旧思想、旧习惯的束缚比较严重,体制、机制对加快发展的钳制作用远未消除,解放思想活动亟需进一步深入,狠抓落实。在较长时期内,江西凭借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的优势,进出口能力和利用外资能力在中部地区比较突出。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一轮竞争中,江西传统优势迅速消失,改革开放的水平日益落后。

(2)工业化程度低、经济实力弱小。2001年,江西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7%,在中部6省中比重最低,比1978年仅提高0.8个百分点。在6个评价年份中,江西人均GDP指标都列第6位,GDP总量指标前3年列第6位,后3年超过了山西列第5位。

(3)投资拉动无力,消费需求不足。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投资还较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的后劲。在6个评价年份中,江西固定资产投资额在中部6省每年都列第6位,1978年江西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只有山西(列第5位)的37.8%,总量差距很大。6个评价年份中,江西居民人均消费品零售额指标长期处于中间偏下水平,其中,2001年列第5位,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只有湖北的(第1位)55.2%。

(4)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江西银行业存在主体单一,业务品种较少,信贷规模过低3大突出问题。在6个评价年份中,江西贷款余额在中部6省中始终最低,2001年末,江西贷款余额只有山西(第5位)的78.1%。江西证券业急需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江西从资本市场上融资的份额偏小。

三 提高江西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从中部地区崛起的对策

总结江西综合竞争力相对弱化的过程,思想观念落后是根源,核心竞争力下降是根本,环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缺乏优势是深层原因。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激活内在潜力,扩大外源动力,以加速推进工业化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我省综合竞争力,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3]。

(一)把解放思想作为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先导工程常抓不懈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只有思想上的大解放,才能带来经济发展上的大跨越,实现综合竞争力的大增强。解放思想的立足点就是要紧密联系江西实际,找准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自觉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思路、新办法,切实解决矛盾和问题。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是加快解放思想步伐的一条有效途径,当前要重点学习和借鉴浙江发展经验,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解放思想的核心是创新。江西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搭上通向现代化的快车,惟一途径就是不断创新。必须振聋发聩地唤起全省上下敢闯敢冒的开拓进取精神,摆脱自卑,增强自信,投身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实践中去,在创新中找出路,在创新中谋发展。各级领导要做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领头雁,带领群众大胆地去试、去闯、去突破。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上,用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用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用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上。

(二)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站在全球的高度谋发展

积极实施大开放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江西经济发展注入强大而持久的外源动力,破解投入不足和内需不足两大难题,加快工业化进程,迅速增强我省经济实力。

优化投资环境,全面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地区吸引力。要为外部资本创造“成本最低,回报最快,效率最高,信誉最好”的优良投资环境,确保投资环境在中部有优势,在全国有特色,突出江西在国内外的吸引力。要以降低交易成本为突破口,全面优化江西投资环境,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形成有激励、有效率、有制约、有活力的精干高效的政府宏观管理体系,使权力退出市场,加快推行“一站式”、“一条龙”对外服务。

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能力和水平。虚心向沿海地区学习,强化“放眼世界”的开放观,选准项目,精良包装,采取大型招商活动、小型专业团组和网上招商等各种形式,积极开展人才招商、项目招商和环境招商,开辟招商引资新路子。高度重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运用统计数据和实证分析方法论证项目的好坏优劣,用科学方法增强外商投资信心。要扩大招商引资领域,鼓励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采用收购、兼并、风险投资等手段,进入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农业等领域,尤其是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的工作。

(三)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速工业化进程

吸纳民间资本和“三外”资本参与工业结构调整,增强工业活力,加速工业化进程。鼓励扶持民营工业发展,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在重塑国有企业资产运营体系,充分挖掘国有工业活力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民营工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力度,从多方面鼓励和扶持民营工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为民营工业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放宽工业领域的市场准入政策,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二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有工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实现民营工业经济跳跃式发展。三要积极构建民营工业企业的服务体系,从资金融通、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要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法规,杜绝名目繁多的乱收费,维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

办好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布局结构调整,增强工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要加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尽快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省、市、县三级工业园区体系。积极创新工业园区的建设模式,提高市场化程度,努力实现工业园区建设的三个转变:一是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转变为外商为主;二是投入主体由财政为主转变为外部资金投入为主;三是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要加大体制创新力度,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增强园区的对外吸引力。园区管理部门必须以服务为中心,提高办事效率,精简办事程序,切实转变职能;在园区内,要制定和实施有力的优惠政策,彻底杜绝“三乱”现象,创造企业零费率营运环境;积极推进园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园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全球化的眼光,重点扶持和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项目,走倾斜式发展之路,彻底改变工业内部产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增强工业产业结构的竞争力。重点做大做强食品工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江西生态环境优越,食品资源丰富,要及时顺应国际上正在兴起的绿色消费浪潮,打好“绿色牌”,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的深加工、保鲜、贮藏技术,促进绿色食品工业的规模经营。江西省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且市场前景广阔。要积极发展铜、钨精深加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着力抓好稀土、钽铌的产业化,争取钨、稀土、钽铌加工企业上市。按照总体跟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通过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机制和体制,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科技人才,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效率。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发挥大中型企业在企业科技创薪中的龙头作用。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总量,大幅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快科研院所向科技研发型企业转变的步伐,从体制上赋予和激发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活力。以信息化为中心,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

(四)以服务为中心,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要彻底摒弃计划经济时代下“管”字当头的政府工作思维和方式,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直接参与经济的方式。积极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把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架起沟通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将政府的主要工作转到研究发展战略、实施宏观调控、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当前,要突出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坚决取消一切不合理的审批、核准、许可,根治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必须审批的项目也要规范操作,简化程序,公开透明,明确责任。要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参照国际惯例,学习借鉴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从法规、体制上入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五)充分发挥金融市场作用,提高经济竞争力中的核心功能

健全企业信用评估体系,降低信贷风险,扩大信贷规模。近期内,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配合银行建立企业信用评估数据库,使银行能充分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负债和信用状况,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扩大信贷规模,促进经济发展。中长期内,要积极扶持和引进信用中介机构,培育和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社会信用评估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银行“借贷”和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要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增强资本市场运作能力。引进证券高级专门人才,有效整合省内证券业资源,通过联合组建综合性的证券公司,增强省内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精心挑选重大投资项目,严格项目评估论证,加大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发行力度,扩大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辅导企业上市,加快省内企业上市速度,改善上市公司结构,增强江西省企业在股票市场的信誉度和融资能力。

牢固确立“金融为江西经济崛起服务”的方针。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金融机构要以支持江西经济发展为己任,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盘活资金存量,加速资金流量,扩大资金增量,按市场化的原则和规律用好用足有限的资金资源,满足江西发展经济的需要,充分发挥金融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六)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突破口,高效开发人力资源

进一步发展壮大教育培训体系,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体制和机制环境,高效开发人力资源。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建立门类齐全的教育培训体系,促进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继续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鼓励多元化投资,强化教育管理,不断做大做强高等教育体系。增大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改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增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受教育的救助力度,提高九年义务制教育普及率和办学质量。要面向市场,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迅速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全面提高现有劳动力的素质,高度开发劳动力资源。

以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为重点,创造人尽其才的体制和机制环境。加快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全面推进“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员工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制度,彻底打破“一业定终生,一企定终生”的旧体制,充分激活现有劳动力资源的潜能。以项目为载体,以经济为纽带,积极推进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参与本单位的科研和教学活动,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促进科研水平的快速提高,达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七)以基本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夯实经济崛起的基础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平台,在工业经济时代,交通运输等基本基础设施是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在信息经济时代,以通讯、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技术基础设施是信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工业化水平低是江西省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要围绕加快工业化这个核心,大力增强交通运输等基本基础设施的能力,消除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坚持用先导性标准发展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利用和发挥后发优势,为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收稿日期:2003-04-26

标签:;  ;  ;  ;  ;  ;  ;  ;  ;  ;  

中部六省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