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第三小学 广东 河源 517000
【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 造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质。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应当如何将美育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呢?本文试从课堂中渗透美育入手,谈谈美学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美学理论;整合运用
美无处不在。鉴赏美与创造美的活动同样无处不在。从美学的角度上看,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的因素”随处可见了:比如师生对文章的语言、意境、结构、章法的认识;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等等。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用。应当如何将美育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呢?本文试从课堂中渗透美育入手,谈谈美学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问题。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全程优化课堂教学。
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这一基本特点决定语文教育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认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注重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②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阅读教学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形成符合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此外还要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空间,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感受本民族语言的魅力,陶冶美的心灵,美的人性。
美学理论认为:阅读主体的审美心理的运动状态一般分为“审美欲望”、“审美愉悦”以及“审美判断”几个阶段。阅读欲望是学生情感反应的始发期,它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阅读主体情感反应的始发力,而且也为阅读行为的持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着阅读主体情感运动的发展,以深入到文章内部的深层世界。”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重要性在于不仅提供了学生学习情感反应的始发动力,而且为他们今后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使之深入到文章的深层世界。
由于语文是我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要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积累,绝非反复的、机械的演练。生机勃勃的小学生是语言的“天才”, 教师在每堂课的开头就要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把他们领进积极的思维中去。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赵州桥》一文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了“圣人孔夫子留下玉石栏杆,八仙之一张果老肩挑日月骑驴桥上过,柴王爷车载五岳过桥”等等。这些动人的传说,把学生深深地迷住了,他们心中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教师在展示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到“五个善于”:
1.要善于变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敢出新招、出绝活,不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大胆地拿来借鉴和不断创新,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味,从而热爱语文学科。还是以《赵州桥》教学为例,课堂上我用塑料尺作为材料,让几位学生当“工程师”前来架桥,他们有的搭成拱桥,有的搭成梁桥。通过两桥外形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赵州桥形态优美”的特点。接着,我将一瓶墨水分别放在拱桥和梁桥上,结果拱桥纹丝不动,梁桥立刻垮了,学生通过比较又得出“赵州桥结构坚固”的特点。我又顺势发问,赵州桥除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历史悠久”这一特点。
2.要善于揭示规律。语文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除了听说读写自身的规律之外,还有理解、记忆等各种规律。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规律,如同掌握了“点金术”。
3.要善于使用有效的手段和媒体营造富有情趣的阅读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插图、录像、音乐、语言描述、板书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
音乐渲染法。就是选择与课文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的音乐,营造美的氛围,激发审美情感。如《赤壁之战》一课,金戈铁马的沙场征战已经离我们这个年代毕竟太远了,学生很难体会当时的情景。教学中可以运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背景音乐,悲壮的音调使学生身临其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使创设图文兼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景成为可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向学生演示小白兔与小动物们对话的情景。小白兔与天空中的燕子、小河里的鲤鱼、树上的蚂蚁进行有趣的谈话,这样生动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这么一来,学生就很快进入了“要下雨前”的情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必多说,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发言,一下子能说出许多要下雨时其它一些小动物的情况来,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要善于结合课内外的知识指导阅读。语文阅读教学光靠短短的几篇课文来开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量的阅读、广泛的涉猎。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章、书籍,让学生阅读,使他们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5.要善于适时组织创作活动,体验创造之美。
阅读教学的美来自于学生对语文知识自觉自主地研究学习。语文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和空间,最多的时间和信心,让他们每一个都动起来。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体验创作之美。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释放。语文课中,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多发言,允许他们海阔天空地谈论。其次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语文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最后要注重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培养。如在学习《赵州桥》后,假如学生想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桥梁的情况,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展开研究,到图书馆、Internet上收集素材,积累资料,而教师在旁当导演,作适时引导就行了。
二、激发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之获得审美的愉悦。
审美想象是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④如在教《三味书屋》一课,对于少年鲁迅在书桌上刻下的“早”字,如果只是一味强调鲁迅珍惜时间的话,这样我们与作者、与鲁迅还是处于隔阂状态的。而我们以审美体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去领会、品味这个“早”字的深刻含义——它如同花骨朵在鲁迅心中含苞欲放,又如火把点亮了鲁迅的前进方向……当学生了解到先生为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中而弃医从文,以作品唤醒民族斗志的时侯,学生的情绪被激活了,对这个小小的“早”字分外钟情。
三、适时点拨,发掘学生的审美感悟,使之能进行独立的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评价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进一出”。
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感情抒写极为自然流畅,虽未着力渲染,却显得含蓄深婉而富有情致。其中前句中的“绿”字原作几经修改,最后才选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绿”字好在什么地方?作者从中希望表达什么感情?学生们展开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走出来,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的眼光体验美的存在。由于美感欣赏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的统一”⑤对于一些文学作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中走出来,使美感欣赏富有个性,更加全面。
四、有意识地构建学生辩证唯物的观点和艺术鉴赏能力。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休戚相关。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的观点,让学生的审美观点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艺术鉴赏是最重要的美育方式。“艺术美作为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是作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打开了我们生活的天地,构成了我们生活空气。我们的感情、人品与希望都在艺术中得到陶冶形成。”⑥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教育者责无旁贷。
尾注:
①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②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③曹明海 《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④参见《小学语文美育的研究》http://www.xc-smile.com/ctq/lunwen/yuwen/09.htm
⑤⑥蒋孔阳 《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第157页、第296页
参考文献目录
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小学语文美育的研究》http://www.xc-smile.com/ctq/lunwen/yuwen/09.htm
曹明海 《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蒋孔阳 《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陈丽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8
标签:学生论文; 赵州桥论文; 语文论文; 美育论文; 能力论文; 鲁迅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