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及安全调控机制论文_黄桂华

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及安全调控机制论文_黄桂华

江苏省兰德土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为保证土地整治工作质量,实现土地整治在生态技术、行政、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必须构建较为完善的安全调控机制。本文即针对土地整治生态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土地整治的生态化。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问题;安全调控机制

一、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

(一)不合理的地类合并引起的生态问题

我们进行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积,不过在整治过程中,地类合并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1.在进行土地整治过程中,通常会大面积的填埋坑塘和河沟,不但损害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使耕地对水的滞蓄能力有所减弱。

2.通过取直挖填方式对原有沟渠进行施工,虽然能够使耕地的面积有所增加,但这种做法并未将原来河沟流量和流速进行改变,水生生物缺乏有利的生存条件。

3.如果没有全面勘察整治区域,直接开发荒草地或复垦坑塘水面、沟渠等用地,虽然能够将废地整治成耕地,但会严重破坏原生自然植被,导致出现自然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二)硬化道路、衬砌沟渠所引起的生态问题

在我国土地整治中,一般通过衬砌沟渠和硬化道路的方式来改善整治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这样会使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逐步显现。

1.原有的生态环境通过衬砌沟渠和硬化道路会被划分成许多孤立的“生态小岛”,这种情况会使整治区域内生物迁徒造成破坏,不利于野生生物的栖息,阻碍生物的繁衍,造成一些稀有生物频临灭绝,进一步降低生物品种的多样性。

2.在沟渠衬砌过程中,一般要对经济成本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考虑,所以一般使用渠底平坦和渠身笔直的方式进行沟渠衬砌,这种沟渠衬砌方式容易导致沟渠内无法附着原有养生物,很难寄养鱼类、青蛙等水生生物,导致这些生物无法继续生存,从而对原有的水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三)不恰当的土地平整方式所引起的生态问题

1.土地平整是土地整治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对土地进行平整时,一般情况下会使用推土机、运渣车、挖掘机以及压路机等大型工程机械,在通过这些大型工程机械进行挖填压实作业时,原有的耕地土壤很容易产生板结,从而使原来土壤层的湿度和肥力遭到破坏。

2.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会选择干旱少雨的季节进行土地平整这类大型施工项目,这就导致面蚀、风蚀等潜在的生态问题存在于原有的耕地土壤层中。

二、土地整治过程中安全调控机制的运用

(一)技术调控机制的应用

土地整治是对原有环境的改变,只有利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为物种迁徙做好准备,才能保证周围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土地整治工程设计要尽可能保留自然风貌,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建设。

1.加强土地调查

根据各地所具备的不同自然资源条件、土地利用资源限制情况等进行合理选址,并建立多目标的优化决策。在调整并完善土地规划目标时,不仅应当注意补充耕地目标,还需要重视土地的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科学估算的方法,明确土地整治潜力,不仅需要测算出该土地补充耕地的潜力,还需要估算土地整治所能够提高土地产能、改善生态环境的潜力。另外,加强调查评价规划基础数据,能够以明确土地利用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开展有重点的整治工作,进而为规划方案的编制,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针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建立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管理体制的具体步骤如下:(1)针对土地整治规划,建立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规范;(2)构建更加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3)根据相应政策规定,采用合理的手段实施对于土地整治规划的有效控制与环境管理。

3.设计生态化的土地整治项目

生态化的土地整治过程,主要是指对于现有土地,加强土地整治过程中的生态化设计,从而实现生态保育型的土地整治效果。如果是针对一些土地平整工程实施的土地整治,则可以首先对表土进行剥离,然后收集并贮存于整治场地附近,在土地平整完成之后,再将对存放的耕作层土壤实施回填施工。需要注意的是,在回填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原有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与整体性。

4.土地整治项目的后评价

在我国进行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在重视项目前评价的同时,制定相应的规划设计标准规范,而在土地整治项目的后评价过程中,重视对于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并实事求是地说明项目实施对于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影响,进而反馈至相关部门,而构建反馈机制应当重视以下几点:(1)建立并健全投资管理相关法规,从法律、制度以及程序上形成体系,并建立执行和管理机构;(2)可建立项目管理信息数据库,针对项目的筛选、立项、实施、竣工到营运等全过程,实施监测管理;(3)加强对于后评价队伍的培训,进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完善后评价理论与方法,达到提高后评价质量的目的。

(二)行政调控机制的应用

国土资源部对土地整治权属、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等采取了相应的政策管理,多个省市相继出台《土地整治条例》,各部门也应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到土地整治工作中来,提升土地整治工作效率。

1.加强法律规范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针对土地整治中所出现的权属问题、资金管理问题、项目管理问题等,均出台了对应的政策。虽然土地整治立法工作已经逐渐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与加强,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与不足,尤其是缺少专门针对土地整治生态安全方面的应对政策,因此亟需建立起完整的土地整治法律法规体系。

2.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监管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监管。如为了减少机械施工平整土地对耕作层土壤的破坏,规划设计要求对表土进行剥离、贮存和回填。这个过程,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监督,很难在后期察看其效果。又如水泥的应用,不能把大田作为搅拌混凝土的场所,以避免建筑垃圾对土地造成难以修复的影响。

(三)经济调控机制的应用

建立土地整治资金管理与生态环境效益相挂钩机制,采取项目资金倾斜的策略来提升整治项目的生态环境效益。通过外部经济效益核算建立土地整治生态补偿调控机制,实现对土地整治区域的生态经济补偿,为后期维护和管理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可以在土地整治资金中扣除部分用于生态建设,提高土地整治质量。

(四)社会调控机制的应用

土地整治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整治各区域情况,征询各方意见,更好的弥补土地整治过程中的技术研究问题,提升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土地整治项目一经实施,会影响公众和农户的切身利益。我国土地整治过程中鲜有公众参与,整治区域内群众对于整治目的、土地整治方案、整治方向、整理后的权属调整等方面没有一个详尽的了解。想要完善土地整治工作任重而道远,首先要确立公众参与主体整治方案,确立相关部门如水务、环保及农业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激发农户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帮助农户深入了解土地整治的根本目的和方向,才能使土地整治更加符合实际生产需求,全面提升土地整治设计质量。土地整治设计人员与当地农户的沟通,有利于提升土地整整治项目的实用性,更好的发挥设计人员专业技术强项,农户的意见能够给设计人员提供很好的参考,避免项目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弊端,便于日后工程的有效管理和维护。

三、结束语

我国土地整治的各个方面发展比较缓慢,很多有违生态安全的做法仍出现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保留对生态安全有益的做法,及时改进对生态安全造成破坏的做法,从而使土地整治对当地生态安全的正面影响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凯,高艳军.农村土地整治中宏观调控法制缺位与制度建构[J].法制博览,2015(11):58~59.

[2]信桂新,杨朝现,魏朝富,等.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与实践[J].农业工程学报,2015(19):262~275.

论文作者:黄桂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8

标签:;  ;  ;  ;  ;  ;  ;  ;  

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及安全调控机制论文_黄桂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