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新形势下论文,战略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1985年,邓小平同志又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8页。)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战略地位,它关系到是否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当前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能否保证改革开放,社会稳定发展,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这都取决于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有必要重新认识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保证其战略地位长期不变。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1.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宏伟蓝图中认识。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要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高度、战略高度来认识精神文明这个问题。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曾出现过大的曲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过较长时期的“左”的错误;又一方面是在探索中放弃社会主义,像东欧前苏联那样。这都是对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认识不足所致。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体现,只有把精神文明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才能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是一体化的。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积极成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这个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两个文明建设互为目的、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反作用,为物质文明建设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党和国家在制定1996至2010年宏伟蓝图时,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这宏伟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工程是否胜利完成的必不可少的方面,表现了我们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2.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总结19年来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中来认识。改革开放19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基本得到控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财政金融收入增加,对外开放继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政治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更加深入人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引起了重视,科技兴国战略得到发展;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社会生活主旋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深入;党风和廉政建设以及民主法制教育加大了力度等等。在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忽视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导致了社会精神生活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正如六中全会《决议》所说,在一些领域内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的公害;文化事业中的消极因素屡禁不止,腐败现象的蔓延直接影响着党风和社会风气;在一部分人中,国家民族观念淡薄,社会主义信念发生动摇。
从以上的成就和存在问题,我们得到这样的认识: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都是它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处于中心地位,但它必须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抓。第二,在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时,始终要把握其内在联系,增强全面性的观点,克服片面性。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不仅没有妨碍经济的发展,反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指导人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市场经济体制形式和完善的过程中去认识。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解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持续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振兴我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更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必然形成竞争意识、效益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新观念的产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引起的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扎实、具体的内容。市场经济遇到的新问题、新任务,人们在探索、研究解决中,必然推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
当然,市场经济也和其他事物一样,特别是在处于形成和完善阶段,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它必然反映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以及文化教育事业造成冲击。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为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促进其发展完善的新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就必须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
4.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社会开放的大环境来认识。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9年的对外开放我们吸收了不少新东西,学习到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等许多有用的东西,促进了现代化建设。同时,一些丑的、坏的东西也飞了进来,特别是敌对势力趁机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即对我们进行西化、分化。西方某些反动势力在政治上鼓吹用西方的议会民主取代我们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思想文化上鼓吹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取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同时图谋分化我们的干部队伍,分化我们的国家,分化我们的人民。因此,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我们必须高度的警惕,在社会主义开放整个过程中,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积极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又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
综上所述,不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还是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不论是从全国宏观全局上看,还是从地方微观局部上看;不论是从世界看中国,还是从中国看世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战略地位。
二、如何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精神文明建设涉及面宽、任务重、弹性大、易反复,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如何保证它的战略地位呢?我们认为:
1.在思想上做到“两个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是团结、凝聚人民群众、鼓舞人民群众为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努力奋斗的力量源泉。六中全会《决议》把“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作为要达到的首要目标提了出来,这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决议》又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质特征的精辟概括,也是制订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目标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思想上做到“两个牢固树立”,才能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起来,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使精神文明建设本身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从而更有力地从整体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如果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摇党的基本战线,精神文明建设就无从谈起。
2.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和法制化。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并且强调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六中全会决议又提出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这体现了邓小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为了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就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和法制化。依靠国家及其各基层组织的力量进行实施,依靠组织激励这个动力推精神文明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化和年度工作安排,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主要内容,与干部的晋升、奖励挂钩,形成一种制度。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实行教育、管理、法制一体化。把它与法制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重要内容融汇到有关的法规条例、管理制度及村规民约中,通过必要的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强化其约束力。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培养高尚情操,弘扬时代旋律,倡导社会主义的道德新风尚。
3.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必须全面地正确地把握这个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以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源和流的关系,是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任何割裂这个体系,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否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或者以邓小平理论否定毛泽东思想、否定马克思主义都是错误的。同时,企图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条化、僵化也是错误的,它们都无助于精神文明建设。
4.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的领导。中国的国情和历史选择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保证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关键在于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主要必须做到:
(1)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中国的国情文化特点决定干部队伍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正确的政治路线制订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如果不能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就不能保证领导和管理机制的良好运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就难以保证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另外,中国文化特点是强调从政者的表率作用,人民群众日常行为规范都是以干部为榜样。因此,干部队伍素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2)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 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在现实生活中,工人群众、特别是产业工人的经济收入、生活状况提高比较缓慢,改革的某些政策,工人群众没有得到实惠,工人的意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产业工人的参政议政机会较少。而宣传媒体热衷于对“星”“能人”的吹捧,工人阶级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下降。对此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只有依靠广大工人群众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保证党的性质不变,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变。
文稿收到日期:1988—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