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道德论文,调研报告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个永恒的课题。客观、全面地认识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对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具体表现为:第一,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热情。在“作为大学生,当然要爱自己的祖国”一问中,77%的同学回答“完全同意”、22%的同学回答“比较同意”,有82%的同学认为周围的同学“很爱国”或“比较爱国”;第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你赞同中国共产党现行的方针政策吗?”一问中,有17%的同学回答“非常赞同”、67%的同学回答“赞同”;第三,有比较积极的人生态度。47%的同学对人生的态度很乐观,44%的同学认为人生很辛苦,但会努力奋斗;第四,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奉献精神。77%的同学表示愿意成为志愿者为社会服务。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理念和思想,都比过去时代的青年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毋庸讳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第一,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的功利性比重较大。在“你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一问中,有47%的同学回答“社会地位的高低”“金钱的多少”和“说不清”。这种功利化倾向使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和择业意愿上,更多考虑个人的因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国家社会的需要;在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上会比较看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纯真友情的存在;有的大学生虽崇尚高尚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却又不能抵挡物质与金钱的诱惑,徘徊于精神与物质、理想与金钱之间,人格分裂;更有少部分学生“金钱至上”,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第二,部分学生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突出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他人;要求权利,却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这表明有些青年学生只强调“他律”不注重“自律”。第三,部分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上脱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清晰的道德认识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道德实践,自我约束能力差。调查显示有82%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很重要”、18%的大学生认为“比较重要”。从问卷调查看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应该讲道德,但部分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常常“知行不一”。有40%的同学认为迟到旷课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有53%的同学表示在网上聊天时“不太注意文明用语”等。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失范的成因
第一,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困惑的主要原因。有55%的同学认为“社会上不良风气进入校园,对大学生造成影响”。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文化多元。道德评价的标准呈多维倾向。加之西方一些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给社会主流思想道德及其评价体系造成很大冲击,其结果是以往被多数人认同和接受的道德准则被现实打破了,而新的道德准则尚未真正确立。因此,道德困惑实际上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而大学生一方面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另一方面价值观又不太成熟,他们很容易因缺乏自省、自察和正确判断而导致道德行为失范。
第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约束的有效性。有29%的同学认为造成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学校的教育出现了问题”。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要求过高以及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其无法适应社会转型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正如有学者指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道德教育及其活动本身,而在于缺少针对性和魅力,在内容上缺少生活基础,在方法上缺少互动、讨论和对话,失去了道德学习者的内在热情与动力特征。
第三,家庭教育的薄弱和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现实表明,家长自身的道德文化水平和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部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社会交往过程中已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把“人人为我”视为理所当然。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和奉献意识,忽视价值观念的深层拓展和自我提升。
第四,大学生自身道德的不成熟。由于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程度尚不稳定,不善于甄别问题和分析问题,对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看问题往往简单化、片面化,并且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他们较容易因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偏激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学子,不断完善教育内容。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二要精心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减少与中学及各门课之间的交叉重复,结合每门课的特点增设课程亮点,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回答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实际困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有理论上的坚定性与彻底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科学性,从而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在强调先进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大学生作为人的最一般、最普遍的道德教育,有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情操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客观需要。因此,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培养具有“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大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我做起,注重细节,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第二,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加强高校德育的实践性。一是在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通过各种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想道德育教育活动,提高教育的互动性与有效性。力求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二是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心理疾病,使他们在面对人生挫折时有适当、适度的反应和释放。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三是要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道德理念,强化道德素质,升华道德境界;四是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丰富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利用多媒体和视听语音设备使教育内容生动形象,以满足青年思维超前性和跳跃性的特点及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教育的亲和力。
第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丰富德育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高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强化道德行为,追求崇高价值。
第四,优化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协调性,健全思想道德教育机制。一是建立全面、全员、全程参与的德育体系。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充分协调和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作用,努力营造全面育人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二是建立奖惩分明的约束机制。“一个人之所以陷入恶习而背弃美德,是因为恶习是人的本性,是不学而能的自然倾向,而美德最初总是作为一种外在的东西强加于每个人,因此,美德的形成是困难的,它需要一定的经验和训练。”因此要通过奖惩地不断实施来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和行为,通过强化道德的“他律”来提高道德的“自律”意识,促进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最终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过渡。三是建立思想道德教育的考评机制。高校要以德育目标为标准,确立动态的综合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多方面、全方位地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注意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要注重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调整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改进德育策略,促进德育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