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_贫困地区论文

论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_贫困地区论文

论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文献论文,保障机制论文,西部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信息保障不是简单的文献拥有量,而是满足用户需求的保障。在建立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中要以满足社会信息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就需要我们准确认识和努力探索建立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一方面贫困地区图书馆要走出“资金短缺,文献信息贫乏”的困境,就必须直面贫困地区的特点,研究如何解决自建特色数据库和充分利用外部信息环境来科学合理地建立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另一方面,通过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转变“闭关自守”的观念,走“联合共建,优势互补”的共享文献信息之路,以整体优势满足用户需求。这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社会信息化进程、增强贫困地区的全民信息意识、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弘扬贫困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贫困地区的科技脱贫奔小康、实现贫困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 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西部,一般都有着悠久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是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二是西部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落后、闭塞、保守的风俗习惯和生产方式仍禁锢着那里的人们;三是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四是财政普遍困难,资金不足,缺乏自我启动能力;五是文化教育事业落后,科技力量薄弱,人才匮乏。当人们进入21世纪的时候,西部地区还有着1亿的相对贫困人口。2000年我国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省(区)全部是西部省区。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和青海的相对贫困人口总数为1亿人,而没有一个是中部和东部省区的;在全国1.64亿少数民族中西部占72%;在全国8507万人的文盲中西部占41.13%;在文化教育事业投入上,2000年江苏省投入203.85亿元,贵州省投入33.71亿元,江苏是贵州的6倍[1]。在文献信息保障方面,截止2000年底,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总藏书达40953万册(件);全国高校图书馆藏书达46818万册(件);全国科研专业图书馆藏书达10亿册(件)[2]。在全国图书馆所收藏的18.77亿册(件)文献中,东部地区占54.2%,中部地区占27.5%,西部地区占18.3%,由此可以看出文献资源从东部到西部由富集走向贫集,呈逐级减少的阶梯分布,造成西部地区文献资源贫乏。

以贵州省为例,全省共有87个县(市),其中贫困县就有50个,占全省66%的贫困县尚须努力解决温饱问题,文献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所需的资金很难得到保证。据1989年统计,贵州省高校系统图书馆文献总藏量约600万册,而广东省高校系统图书馆文献总藏量就达到1534万册,相当于贵州的2.5倍;在1990~1994年间,贵州省高校系统图书馆每年文献购置经费总计有165.9万元,而广东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年购书经费就达150万元,几乎相当于贵州全省高校图书馆的购书经费[3]。而贵州省公共图书馆的情况就更不乐观,虽然政府拨给图书馆的总经费连年增加,但由于事业费和人头的增加,使购书经费逐年呈下降趋势,近几年来多数县级公共图书馆几乎没有入藏新书,只有2~3千元的报刊订购费用以维持。详见下表[4]:

贵州省公共图书馆经费概况

年度 图书馆数 工作人员数 藏书总量 年总经费 购书经费 总经费

(万册) (万元) (万元) 比例

1998

89

 883    641.7  1095.7  242.9 22.2%

1999

89

 883    648.2  1140.9  231.2 20.3%

2000

89

 876    680.9  1258.5  243.6 19.4%

2001

90

 887    686    1530.7  287.4 18.8%

2002  90

 880

691.2  1778.7  278.2 15.6%

影响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除了购书经费严重不足和文献信息贫乏的因素之外,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贫困地区图书馆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还未把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这一原则放在重视的位置,因而从整个贫困地区来看,文献购置的重复与空白同时存在。②贫困地区还未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一个现代信息环境,信息网和资源网的建设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再加上缺乏跨系统、跨地区的权威职能机构来统一规划和协调、组织实施、运行和管理,就难以实现贫困地区的民族文献和地方文献的特色数据库建设,因而未能激发用户的信息需求,形成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很低。③贫困地区一般都远离中心经济城市,较为偏僻,人们的观念较为陈旧,又加上经济、科技、文化的落后,难以吸引或留住高层次人才,造成适应现代信息环境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人才奇缺。

2 建立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2.1 适合贫困地区实情原则

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都比较落后,交通、通讯不便,财力有限,图书馆事业发展缓慢。这一现实情况决定了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要充分发挥东部现有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优势,并且要同各贫困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相适应,要和贫困的各地区、各系统、各部门用户和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信息需求能力相适应,切忌贪“全”求“洋”。只有这样,才能使投入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2.2 重点投入、多级保障原则

贫困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在短期内政府不可能仅仅为了文献信息资源在地域上的平衡而投放大量资金到贫困地区来建立国家级的文献信息保障机制,这就需要在贫困地区形成一个多级网状按重点配置的文献信息保障机制。在这个网络中高校图书馆应发挥专业文献中心结点的作用,并对全社会开放;地区级文献中心结点必须与国家级文献管理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以获得本地区未能收藏而又需要的文献;各级文献管理机构,要认真研究用户需求,以确定自身的收藏重点。对各级图书馆政府要给予扶持、重点投入,保证这些机构能在地区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中真正起到专业文献中心的作用[5]。

2.3 以地方文献、民族文献为特色原则

西部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各级图书馆必须以地方文献、民族文献作为收藏的重点,形成本地区的文献专藏,并把这此专藏文献自建成民族文献和地方文献的特色数据库参加到全国文献信息保障网络中去,才能保证形成互利互惠的局面并与其它文献机构维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3 建立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

3.1 建立一个权威的宏观调控管理机制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当前在我国发达地区已建立了不少系统型、地区型的文献信息保障机制,但都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而西部贫困地区的图书馆还处于“闭关自守”、手工操作的传统服务方式,要在西部贫困地区建立起文献信息保障机制谈何容易。为此,建议国家设置部级行政管理机构,部以下在各省、区以及地、市级设立相应的机构来统筹规划、制定出全国、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布局的总体方案和政策法规,协调全国、各地区、各类型、各系统的文献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以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合作型和国际合作型的保障机制。

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在温饱问题上都还没能解决的情况下,更需要这个宏观调控的权威职能管理机构来对贫困地区的文献信息保障机制建立给予优惠政策:第一,宣传导向的优惠。首先加强对贫困地区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科技信息、促进科技脱贫、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职能作用的宣传;其次这个部级行政管理机构的领导应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深入到西部贫困地区去考察、调研,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建立的方案。第三,经费投入的优惠。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加大扶持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补助费中,应专列出对文献信息保障机制建立的专项补助款。第四,法规制订的优惠。在制订图书馆事业建设发展的法规时,要考虑西部贫困地区的特殊情况区别对待,规定有助于贫困地区对图书馆的人才培养、队伍稳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经费的保障等的条文。只有良好的信息政策和法律氛围,才是加快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建立的保证。

3.2 建立西部贫困地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开辟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是建立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的基本条件。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建立,资源共享网络的建设,数据库的开发等都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政府仍然是基本的投资主体。要解决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建立所面临的资金、技术、人力、信息资源不足的矛盾,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通过建立对投入者给予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建立的投入。应实现经费最省化,这就需要统筹规划,少花钱多办事,力争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来建立起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

3.3 建立西部贫困地区文献资源布局的保障机制

上述已分析到我国文献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东部地区文献过分集中,而西部贫困地区文献则是严重匮乏,使文献信息供给与需求脱节。笔者建议建立全国四级文献信息资源布局的保障机制,这种机制包括国家级、省级、县级、乡镇级四级布局。国家级布局的任务是保证文献信息资源完备级的收藏;省级布局的任务以核心书刊和本省出版物的收藏为重点,由省级馆牵头把全省的文献信息资源布局规划好并使之网络化;县级布局的任务以当地地方文献、民族文献的收藏为重点,由县级馆牵头把全县的文献信息资源布局规划好并使之网络化;乡镇级布局是星罗棋布于各贫困地区的小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其任务是入藏一般文献,满足一般用户需求。为了适应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要求,在文献信息资源集中的东部地区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支援文献信息资源贫瘠的西部贫困地区,逐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布局的相对均衡。同时,西部贫困地区的民族文献、地方文献是当地的文献特色,任何其它地区都无法与之竞争的。建议贫困地区的各县级图书馆牵头,联合档案、地志办、史志办、学校、出版社、民族风情、旅游业等相关机构,进行这类文献的收集、整理、宣传和利用。

3.4 建立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的地域分布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信息的吸引力和信息存取渠道的畅通[6]。因此走“联合共建,优势互补”的共享文献信息之路,是贫困地区图书馆解决经费不足和文献信息贫乏的最终实现。西部贫困地区图书馆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的界限,由政府牵头统一协调、制定出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规划、确立统一标准及信息资源共享原则,建立整个西部区域性的图书馆网络系统,最终实现区域性或全国性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其次,要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网络建设,利用宽带网将各个地区、各个类型的图书馆以及机关和企业联成一个整体,通过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网络化信息检索、电子公告、联机查询和检索等开展网络化信息服务,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5 建立西部贫困地区标准化的特色数据库

建设西部贫困地区文献资源特色数据库,既是贫困地区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西部贫困地区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根据西部贫困地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特色,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三个方面具有显著特色的数据库:①西部地区历代地方文献资源特色数据库;②西部地区民族资源特色数据库;③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特色数据库。这就需要强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对数据的采集、标引、加工及录入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执行,凡是有国家标准可遵循的一定要按国家标准来执行,凡是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时,必须参照国际标准来执行。只有所建特色数据库的标准和规范统一了,西部贫困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才能得以实现。

3.6 建立西部贫困地区图书馆人才激励机制

网络环境下,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但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落后,难以引进或留住高层次人才,这对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十分不利。因此要尽快在西部贫困地区图书馆建立起人才激励机制来引进既懂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网络知识与科学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在职轮训、岗位培训、派出进修、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逐步建设一支政治上过硬、技术精、乐于奉献的专业人才队伍。对那些为西部贫困地区图书馆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人才要给予物质激励,如提高工资待遇(可实行低职高聘)、发放奖金等,但它毕竟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精神激励也十分重要,诸如振奋人心的图书馆目标,上级的赞赏和信任,同事之间的融洽关系,主人翁的责任感、事业心、荣誉感和成就感等,这些都有利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把图书馆事业的成败兴衰同自己的切身利益、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工作中就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高昂的热情,愿为西部贫困地区图书馆事业奋斗一生。

收稿日期:2004-10-10

标签:;  ;  ;  ;  

论西部贫困地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