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对彝族的攻击研究_易经论文

“乐记”对彝族的攻击研究_易经论文

《乐记》袭《易》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乐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3)06-0105-05

《乐记》是中国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丘琼荪认为:“历代音乐理论,又多不出《乐记》一书之范畴。”①它的出现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撷取先秦诸子言乐之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与先秦典籍联系紧密。正如蔡仲德所言:“为提出一套完整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必须对诸子百家进行批判总结,故其于儒、墨、法、道、阴阳、杂各家,或有所批判,或有所吸收,或采用其文字,或继承其思想,态度各不相同。”②

古代典籍中,与《乐记》关联的有《韩非子》、《吕氏春秋》、《周易》、《诗经》、《论语》、《尚书》、《左传》、《荀子·乐论》、《史记·乐书》以及“三礼”等十几种。与《乐记》关系最明显、后世关注最多且疑惑也最多者,则为《诗》、《易传》、《荀子·乐论》、《史记·乐书》四部③,其思想或被《乐记》吸收,或受之影响而成。尤其是《乐记》与《周易》的关系得到众多学者关注,认为《乐记》的形成受《周易》的深刻影响。本文即是对“《乐记》袭《易》”说的梳理与考辨。

《周易》经传在中国学术史上居重要地位,在汉代被称为“群经之首”,魏晋时被列为“三玄”之首,其博大的思想对中国古典哲学、文艺理论均有很深影响。故《周易·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一》也说到《易》对乐律理论的涵盖:“《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因此后来《乐记》在成书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周易》影响,或直接引其词句,或秉其思想,甚至整段抄袭其段落。

《乐记》与《周易》的关系早为前贤哲人所注意,多有论述,有《乐记》“袭《易》”④及“酌采《系辞》”⑤之说。如:

(《乐记》某些文字)差不多和《易·系辞传》完全相同。(郭沫若)⑥

两篇所述,内容如此多同,语句如此相似。《系辞》论《易经》,其文是天衣无缝。《乐记》论礼乐,其文有抄袭牵改之迹。然则是《乐记》作者酌采《系辞》,事甚明显。(高亨)(14)

《乐记》和《易传》的关系,比子思的《中庸》等篇要密切的多。《易传》特别是《系辞》的理论观点,已为《乐记》的音乐学说所吸收和应用,体现在各个方面。(李学勤)⑧

《乐记》中,就有整段与《周易》雷同的文字,对此,历来有“《乐记》袭《易》”的说法。(王玉德)⑨

从中国古代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的,则为《乐记》。它的乐本论、乐象说和乐简观,分别与《周易》阴阳之道、易象理论和易简学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李平)⑩

学者从各方面对二者作过比较研究,主要有:王袆的《〈礼记·乐记〉研究论稿》分析《乐记》对《易传》数、象思维方式的运用;赵东栓认为《易传》和谐观直接关照和启示了《乐记》的艺术和谐观(11);张义宾对《乐记》两个重要思想来源《荀子》和《周易》进行分析,认为二者的观点在《乐记》中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内在逻辑,存在相互游离现象,并充分肯定《周易》对《乐记》的重要影响,认为《乐记》的许多美学思想(如礼乐的本体论、发展论)均以《易传》哲学为理论基础(12);李平论述了《周易》阴阳之道与《乐记》乐本论的提出、观物取象与乐象说之间的关系(13),并论述了《周易》阴阳之道与《乐记》关于音乐本源问题、易象与乐象、易简原则与乐简理论等命题(14);黄伦生认为《周易》与《乐记》都包含自然宇宙、社会人生与卦乐之间的三重对应关系(15)。这些研究都注意到“《乐记》袭《易》”问题,但并没有对二者文献的沿袭作详细论述,对《乐记》从哪些方面对《周易》“酌采”没有进行全面梳理。为何有的地方是承其思想,有的是采其词句,有的却整段采用?整段引用中个别字句的改编是出于何种考虑?《乐记》所袭《周易》之语在本书处何地位?《乐记》所采《周易》之语在《周易》中处何地位?本文即是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乐记》对《周易》的继承表现在内外两方面:从内来说,《乐记》继承《周易》某些重要思想;从外来说,《乐记》直接因袭《周易》某些词、句、段落。笔者曾在《〈乐记〉对〈周易〉思想的继承》一文中对《乐记》继承《周易》的某些重要思想做了细致的论述,本文则对《乐记》继承《周易》的外部文字结构再做进一步阐述。

《乐记》对《周易》外部文字结构的因袭,表现在直接引用或加以改造《周易》的字、词、句、段落,并通过这种方式,因袭《周易》的思想命题来论证自己的礼乐思想。

一、采其语句而有所改造

《乐记》对《周易》因袭最明显的在于整段引用。《系辞上》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16)

《乐记》的表述则为: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震,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17)

很明显,《乐记》非完全引用《周易》,而是有更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把《周易》自然宇宙哲学重构为社会人事哲学

《周易》讲天地、乾坤、阴阳之学,认为天地有尊卑之别、人有贵贱之分,客观地描述了自然与社会的结构形态,主要说明自然与社会结构具有某种客观统一。《乐记》则把这种结构形态与封建礼教观念联系起来。《乐记》论述世俗世界的等级礼乐制度,主要借助天地、乾坤、阴阳这种自然结构来说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天然合理性。故《乐记》引“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时,改“乾坤”为“君臣”,以君比附于天,以臣比附于地,以此确立人间等级秩序;改“变化见矣”为“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改“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为“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都是从原来天地阴阳变化,转化为人间上下高低的等级秩序。《乐记》主张“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还有所谓“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18),都是把《周易》的自然宇宙哲学重构为封建等级观念的社会人事哲学的具体化。

2.对《周易》自然宇宙哲学的进一步阐释

《乐记》改“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为“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这是对《周易》自然宇宙哲学内部的进一步阐释。《周易》哲学以天地理念为基础,延伸出多个对立统一的命题,天、阳、乾、刚比为一类,地、阴、坤、柔比为一类。同样,“刚则阳爻也,柔则阴爻也。刚柔两体,是阴阳二爻,相杂而成八卦,递相推荡”(19),说明八卦由阴阳二爻组成。八卦即阴阳与天地相比类,《乐记》改“刚柔”为“阴阳”,改“八卦”(即阴阳)为“天地”,其意义相类,并增加“地气上齐,天气下降”一句,以进一步阐释《周易》“刚柔相摩”之意。同时,《乐记》认为在自然万物的运行中形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而“艺术”即“乐”,也包含着由矛盾、变化而达到和谐统一的道理。“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20)这里更明确说明《乐记》对“乐”的认识,更具有一层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色彩。

3.文献的不同记载

《周易》的“卑高以陈”在《乐记》中有两种版本的文献记载:《礼记》之闽、监、毛本、石经、岳本、嘉靖本、卫氏集说本为“已”,坊本为“以”。《石经考文提要》云:“宋大字本、宋本九经、南宋巾箱本、余仁仲本、刘叔刚本并作‘已’。”(21)

二、引用其语句

《乐记》的“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一句,是袭《系辞上》的“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孔颖达对“乾知大始”释为“以乾是天阳之气,万物皆始在于气,故云知其大始也”,对“坤作成物”释为“坤是地阴之形,坤能造作以成物也。初始无形,未有营作,故但云知也。已成之物,事可营为,故云作也”。《乐记》句中,“著”为“处”意,“大始”为百物始主即天,如孔颖达云“乐象于天,天为生物之始”。“乐著大始”即乐居于天,并以天为法则。“礼居成物”,在孔颖达看来是“礼法于地,言礼以禀天气以成于物”(22),即礼居于地,并以地为法则。礼乐处于天地之间,以天地为法则。

又如《系辞上》曰: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乐记》亦是如此:

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孔颖达疏云:“礼法动静有常,乐法阴阳相摩,是礼乐行乎阴阳,阴阳和,四时玉烛,应于礼乐,是礼乐行乎阴阳。”(23)

不难看出,二者同样以天地为准则,遵循阴阳间的动静交合及天地间的生生化化之道,归根结底就是宇宙的变化规律,体现着天地间的秩序与和谐,强调礼乐不仅与阴阳相类比,也与阴阳相交融。

《乐记》在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发挥、阐释。《乐记》袭《周易》,把天地、乾坤、阴阳思想类比于礼乐,乐类比乾,礼类比坤。故袭《周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句时,易“乾”为“乐”,易“坤”为“礼”,易“知”为“著”,易“作”为“居”。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的源泉是“天地”,这种观念明显受到了《易传》的影响,因为“天”与“地”是《易传》理论体系中两个基本的范畴。

三、以因袭其重要命题的字、词来阐释

《乐记》在因袭《周易》哲学思想时,不可避免地引用其字、词,以构建礼乐思想。首先,大量引用单字,主要有象、度、数、道、神、易。其次,大量引用其名词,如圣人、阴阳、鬼神、上下、先后、屈伸、俯仰、进退、内外、明幽、天地、刚柔、动静、中外、同异、德艺、顺逆、盈减、舒疾、繁痔、终始、寒暑。这些被《乐记》的文艺理论体系所把握的概念范畴,都是《易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也是支撑《易传》哲学体系的概念范畴,可见《周易》的对立统一辩证思维对《乐记》的影响。《乐记》出现如此多与《周易》相同之字、词,并非偶然使之,而是因《乐记》袭《周易》的重要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直接引用与其相关的哲学概念、命题。

分析完《乐记》袭《周易》的重要思想与词、句、段落后,我们必须考虑的是,《周易》这种理论、语句用于《乐记》后,能否达到《乐记》作者所要的目的?有人说《乐记》与《易传》的雷同之处,绝非表面上的拙劣抄袭,而是经过不断思索、继承、总结、发挥的结果。作为一部儒家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乐记》把“乐(文艺)”这个要素单独提出来,考察它与宇宙万物的反映,尤其是考察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24)。关于“天尊地卑”的因袭,张岱年认为:“《系辞》在这里讲天地和万物的秩序和变化,写得比较自然。《乐记》此段从天地讲到礼乐,讲得比较牵强,看来是《乐记》引用《系辞》的文句而稍加改变。”(25)二者到底是否吻合,本文拟从两方面加以论述:

首先,《乐记》因袭《周易》的那些哲学思想,在《周易》、《乐记》中分别处于何种地位?亦即,《乐记》仅是因袭《周易》哲学思想的细枝末节,还是其思想根本?《乐记》把从《周易》因袭来之思想置于何种位置,是把它作为建构自己礼乐思想的基石,还是置于无关宏旨之处?

通过以上论述,《乐记》主要因袭《周易》之《易传》,包括天人感应思想、对立统一与变易的辩证思想以及简易思想。《易传》思想主要有本体论、辩证法、人生思想与政治思想四个方面:在本体论上,太极是天地根源;在辩证法思想上,肯定变化的普遍性、永恒性,肯定对立面的互相转化是最根本的规律,变化的根源在于对立面的互相作用,如“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在人生理论方面,宣扬刚健有为的人生观,以天人协调为最高理想,把扩充知识(“精义”)、改进物质生活(“利用安生”)与提高品德(“崇德”)三方面结合起来;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强调上下分别和变通思想(26)。对比二者,我们可知《礼记》因袭《周易》特别是其《易传》时,对其主要思想都进行了借鉴。《乐记》把《周易》有关自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人事之学,其礼乐思想正是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主要基石;把《周易》天人感应思想内化为礼乐与天地、贵贱的关系,则为等级制度的确立提供合理性;而其崇德思想为礼乐制度的维持提供保证。《乐记》把《周易》思想用于自己礼乐思想的构建上,兹不一一列举。

其次,《乐记》因袭《周易》哲学思想,与《乐记》已有的思想是否抵牾?以音乐起源问题为例,《乐记》存在“物动心感”说和“天地、阴阳”说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音乐的产生是外物把人内心之情引发出来,外化为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第二种观点把礼乐的起源归为天地、阴阳思想,乐起源于天。“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这来源于《周易》,前文已有论述。张义宾认为,《乐记》“物动心感”说来自《荀子》。《乐记》中,《周易》与《荀子》这两种观点处于游离状态,没有充分糅合,没能建构为有机的理论整体(27)。

出现这种情况,与《乐记》的成书背景有关。它是“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而成的,在融汇各家思想时不免有所疏漏。《乐记》的形成非一时一人之功,自战国至秦汉,后儒不断对其增补、加工。所以,《乐记》在因袭《周易》时,不可避免与其本身思想出现抵牾。

《乐记》因袭《周易》思想,把《周易》自然天地的宇宙学说内化为社会人事的礼乐制度:或采其思想,将其重要哲学概念、命题加以延伸;或直接引用《周易》的词、句、段落,甚至整段引用,为符合自身理论体系的构建,对其个别字句予以改编。《乐记》通过这种方式,因袭《周易》的思想命题来论证自己的礼乐思想,把《周易》的主体思想用于自身的理论建构,作为主要的理论支持。

了解这些音乐思想,能使我们对当下的音乐现象作出正确判断。中国音乐乃是根植于中国文化及审美意向的结果,受《周易》“简易”思想的影响,形成“大乐必易”的音乐审美标准,而不去追求演奏技巧、音乐形态复杂的“繁手淫声”之乐。在《周易》“崇德”思想影响下,中国音乐历来主张德与艺、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尤其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这一音乐思想对我们当今的音乐创作及音乐评论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①丘琼荪:《〈乐记〉论辩》,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第71页。

②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第323页。

③王袆:《〈礼记·乐记〉研究论稿》,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52页。

④王玉德、姚伟钧、曾磊光:《神秘的八卦——〈周易〉研究纵横观》,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8页。

⑤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第13页。

⑥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89页。

⑦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13页。

⑧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从考古学、文献学看〈周易〉》,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年,第90页。

⑨王玉德、姚伟钧、曾磊光:《神秘的八卦——〈周易〉研究纵横观》,第148页。

⑩李平:《〈周易〉与〈乐记〉》,《周易研究》1995年第2期,第63页。

(11)赵东栓:《〈易传〉的哲学体系与〈乐记〉的文艺理论体系》,《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第72页。

(12)张义宾:《〈易传〉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兼谈〈乐记〉中两个相互游离的美学观》,《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第32页。

(13)李平:《〈周易〉与〈乐记〉》,第63—69页。

(14)李平:《论〈周易〉对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影响》,《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第76页。

(15)黄伦生:《论〈周易〉与〈乐记〉中的三重对应关系》,《学术论坛》1989年第5期,第36页。

(16)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7页。

(17)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94页。

(18)同上,第1145页。

(19)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258页。

(20)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1095页。

(21)同上,第1094页。

(22)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1097页。

(23)同上,第1097页。

(24)王袆:《〈礼记·乐记〉研究论稿》,第66页。

(25)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7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5页。

(26)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219—231页。

(27)张义宾:《〈易传〉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兼谈〈乐记〉中两个相互游离的美学观》,《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第32页。

标签:;  ;  ;  ;  ;  ;  ;  

“乐记”对彝族的攻击研究_易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