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518031)
【摘 要】随着医药科学、医学技术、保健水平、营养和卫生条件等的进步,导致当今世界人口寿命的延长,从而使80岁以上的老年人族群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族群,世界正在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关键词】老年住宅;住宅设计;养老;发展趋势
一、我国老年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
中国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完成了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步入老龄化,人的感认知能力、生理健康程度、身体活动性和思维灵敏度等都发生了变化。人到老年后,许多活动都以住宅为中心,住宅环境直接影响着身心健康。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白发一族”正成为新的住宅需求群体,为双亲购置养老新居也成为儿女孝敬父母的一种方式。然而,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设计对老年人的考虑几乎为零,大多数典型的住宅设计只为迎合年轻族群,高密度塔楼、狭窄的楼梯、时髦的错层住宅都给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了烦恼,这些设计在感知性、移动性、便利性等方面呈现出与老年人需求相悖的限制性特点。面对新的老龄化社会的趋势,如何在住宅设计中应对,成为当务之急。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生理机能的减退、各方面能力的下降,对外界的应激反应迟缓,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给他们心理和情绪上的波动,导致出现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和抑郁感。生理、心理的需求反应老年人对于主要活动场所——住宅,有了有别于年轻人的更多的需求:(1)相对安静的需求;(2)受尊敬的需求;(3)安全的需求;(4)健康的需求;(5)社会活动的需求。老年住宅要根据老年族群的特点进行设计。
老年人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的需求,针对老年人体力衰退,在行路、登高、坐立等日常生活起居方面注意无障碍设计;针对智力的衰退和动作迟缓,老年人的活动空间都应预留足够的回旋余地;针对视力、听力的衰退,要注意光线、色彩、声响等方面的因素;针对老年人突发的病变和事故,要考虑保健、监护、抢救、运送等方面的需求等。但是除了这些生理需求,未来的老年住宅设计更多的应该考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从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和服务设施等多方面满足老年人的心理要求,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理想的老年住宅最好能吸取西方管理模式,又能融入东方孝道伦理和生活模式,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体现一种"居住化"的倾向,具有家庭感觉的居住环境。
根据我国未富先老、快速老龄化的国情,并考虑我国传统居住文化的特点,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不同的养老体系模式,对老年住宅设计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传统居家养老
目前居家养老在我国比较普遍,如何在普通的住宅设计体现老年住宅的特点,是需要探讨和研究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国老年人有儿孙满堂的强烈愿望,实际居住可以参考日本的‘两代居’、新加坡的‘多代同堂组屋计划’。日本的两代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近年来,把住宅改建为两代居或购买两代居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建筑公司都成立了专门负责两代居的部门。两代居一般是以独门独户的住宅为主,在一栋建筑物里有两个完全分开的部分,各自独立。以一个改造后的两代居为例,房子的一楼是老年夫妇的生活区,年轻夫妇住二楼,直接通过外面的楼梯从二楼的大门进出,日常生活如吃饭、洗澡、洗衣服等和父母分开。这样,小两口想睡懒觉可以“无所顾忌”,老两口也不用担心做什么菜孩子才爱吃。同时,父母想见孩子随时都可以,也可以随时把他们叫下来帮忙。这样既满足两代人生活的需要,又满足照料和老年人心理的需求。
三、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主要包括老年养老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
家就像一个锚,让人觉得安全并有意义,当老年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来到养老院时,哪怕类似美国“太阳城”那样的地方,都会存在一个显著的缺憾,就是人们生活的多样性和选择的多元性被剥夺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特意设计的特定产品和生活环境。而生活方式延续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化,生活方式因人而异,建筑师、设计师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每个人都能保持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尽可能的让每个人都能与其生活背景和谐相处,尽可能提供自然生活方式的“替代品”。
我国传统的养老机构更多意义上类似于“收容设施”,强调统一化,强调照料、护理为主体的传统理念,未来的养老机构应该有“居住化”的倾向,居住化是指确保作为居住环境的居住心情,让居住者持有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归属感,让住户能够参与到建筑环境中,营造“人”的生活气息,向关怀、康复、生活为主体的养老模式转化。
养老机构的建筑设计要考虑多样化和不同的个性化设计,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各种心理需求,实现人性化和居住化。机构养老是一种群体生活的模式,未来设计要更多地考虑居室的单间空间化和社会单位的小规模化以及为多种多样的社会交流而创造的不同空间。
与之前的老年人不同,将要步入老龄的这代人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加自给自足。比如健康服务更多地受到青睐;每年大量时间的旅游,会让居所成为暂时性的场所,那就要考虑房屋空置时的照顾管理;智能住宅、声控管家等新的高科技被普遍接受和应用等等,都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
四、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模式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增加托老设施网点,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打造家居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还处于初步的阶段,很难满足实际的需求。针对已有社区养老的局限,现在也越来越多的尝试高龄居住区的建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对建筑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高龄居住区除了建筑设计考虑前面提到的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住宅面积不易过大,60~100平米为宜,2~3间房,过大会造成空旷和寂寞感,而房间大易使家具距离加大,如出现意外不易扶靠等问题。整个居住区设计要根据老年人的日常需求,考虑咖啡厅和餐馆,提供餐食、换洗等基础和全方位支持服务、必要的医疗设施等等。还应提供一系列公共区域,包括图书馆、健身场所、游戏室、文化娱乐活动空间、有阳光照射的普通房间等等,满足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等心理需求。
五、小结
步入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的趋势,每个人都不能避免老龄化的来临,但如何更多的在居住设计中,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则是未来建筑设计更多考虑的事情,生理需求的满足容易达到,而心理需求的满足才是更高层次的设计要求,幸福感的建立更多的依赖于心理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张天宇.美国老年居住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综述.华中建筑,2012.
论文作者:蔡浩然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6月总第19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老年人论文; 住宅论文; 需求论文; 老年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机构论文; 心理论文; 《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6月总第19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