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几年中学入学考试命题出现新问题的思考_中考论文

对近年中考命题中出现新题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中考论文,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考试是通过考生对试卷所包含的部分知识、个别技能与能力的表现情况及其数量表示(分数),来推测潜藏于考生头脑中的全部知识、所有技能与能力的状况的一种间接测量。因此中考命题科学与否、合理与否就更直接体现在它能否相对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为了能比较真实地考查学生能力和素质,近年不断出现中考新型题。这对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起着正确的导向和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多方面的反思。

1 对中考新题的反思

新题更突出能力立意,符合素质教育之要求,是块“好玉”。“好玉”诞生之初还有“瑕”,须雕琢才能成“美玉”。下面就说说部分新题的“瑕”,以期修成“美玉”。

1.1 命题导向不明

例1 有一种“24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任取四个1至13之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且只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例如对1、2、3、4可作运算:(1+2+3)×4=24(注意上述运算与4×(1+2+3)应视作相同方法的运算)。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三种不同方法的运算式,使其结果等于24。(2000年杭州市中考加试题)

绝对新题!当时令大家眼睛一亮,但随后就引起广大师生的争议。这题主要考查学生什么?目的达到了?对今后中考的启示是什么?往后的教学又该如何搞?广大师生有点茫然。从当年批卷情况看,考上重点高中的同学普遍未能很好地解答此题,甚至影响其他题的解答,不利于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无独有偶,2001年台湾有这样一道中考题:显然101-102=1 不成立,试移动其中一个数字使此等式成立。(答案是101-10[2]=1 )也存在同样问题,似乎作为脑筋急转弯更妥当些。

1.2 脱离现实生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例2 某种产品的年产量不超过1000吨, 该产品的年产量(单位:吨)与费用(单位:万元)之间的函数的图象是顶点在原点的抛物线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 该产品的年销售量(单位:吨)与销售单价(单位:万元)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线段(如图2所示)。 若生产出的产品都能在当年销售完,则年产量是________吨时,所获毛利润最大。(毛利润=销售额-费用)(2001年绍兴市中考题)

此题通过图象给考生提供信息,考查学生读图理解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道有新意的好题。但仔细分析就发现它严重脱离生活现实。由图1可得产品产量x与费用y之间函数关系的解析式为y=(1/100)x[2](0≤x≤1000)。当x=50时,y=25;当x=100时,y=100;当x=1000时,y=10000。显示出当产品生产越多,单位产品(每吨)的费用(y/x)越大。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会有这样的生产过程。显然不合理。本例是“闭门造题”,缺乏科学性和现实性的产物。

1.3 评分不公平

从目前中考题来看,对开放题解答的评分比较难定。因为考生解答的结果是多样不定的,往往有出人意料的解答。如何正确地评价学生解答?先看两例:

例3 如图3,AB是⊙O的直径,⊙O过AC的中点D,DE⊥BC, 垂足为E。(1)由这些条件你能推出哪些正确结论(写出4个结论即可)?(2)若∠ABC为直角,其他条件不变,除上述结论外,你还能推出哪些新的正确结论(写出6个结论即可)?并画出图形。(2000年辽宁省中考题)

例4 如图4,⊙O与⊙O[,1]外切于点T,PT为其内公切线,AB 为其外公切线,且A、B为切点,AB与TP相交于点P, 根据图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及线段,请写出一个正确结论,并加以证明。(本题将按正确结论的难易程度评分)(2001年杭州市中考题)

这是两道典型的开放题,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大,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评分特点是:例3以正确结论的多少给出,例4以正确结论的难易评分。显然例3的解答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考察问题, 忽视了结论的深度,评分看“数”量而不看“质”量,区分度不大。相比之下,例4给出了一种较好的评分方法,从当年阅卷看学生解答的结论多样,不失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由于评分看结论的难易程度,更注重思维的深度,鼓励学生探究,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

另外,还有些新题存在解题背景不公开或“新”题不新等问题。当然,我们说“瑕”是为了使新题没有“瑕”或少些“瑕”。而“瑕”来自命题,自然值得大家去反思新题的编拟。

2 对新题型命题的反思

2.1 注意命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中考既是对学生是否已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考核,也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学生的选拔性考试。命题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因此命题时背景材料应是城乡学生都熟悉的、与实际问题相融的。要研究以往中考的反馈信息,根据考生实际分析试题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制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

2.2 创新是硬道理

中考命题必须创新,否则试题模式化,失去命题的本意。一方面中考命题不能为“新”而新,应该通过“新”体现能力立意,另一方面新题的开发还得考虑考生实际情况、适应程度,保证考生的正常发挥。

3 对实时教学的反思

3.1 课堂中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数学考试不只是考学生数学知识,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能以教材为切入口,多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然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身边的数学

应用是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身边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树立“发现数学问题,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教育理念。同时注意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综合,融于一体,共同促进。这既是新知的生长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需要。

3.3 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对创新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要“创新”。学生要能正确地对待新题,解决新题;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编拟新题,让学生喜欢新题,认识新题中不变的“宗”,领悟学习的本质。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做到考场正常发挥。

标签:;  ;  ;  ;  

对近几年中学入学考试命题出现新问题的思考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