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规重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成功之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之本论文,青少年论文,遵规重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08)06-0004-02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当然,我们的青少年,必须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尤其是“有道德”最为重要。这个思想不但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所一再倡导的,而且其基本精神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历代优秀思想家所反复论证并强调的。今天是世界和我国的形势发生着极大变动的时代,培养有道德的青少年更加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光荣义务,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都要高度自觉地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
正如植物的成长具有节律一样,人的成长及发展也有着自己的节律,其中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着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性质,承载着特殊的任务。青少年是整个人生里最重要的时期,虽然它不像后来的成年时期那样,可能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对祖国和人民直接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它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对于每个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这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影响着整个人生,并且决定着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对于整个民族和国家来说也是这样。
然而,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培养又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很多时候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者往往处于一种特别尴尬的情况之中。他们的许多工作,青少年并不理解,也不乐意接受;而社会、学校,甚至家庭方面,虽然几乎人人都知道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但是并不总能积极投入和进行有效配合。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德本身的特点引起的。
首先是受教育者的青少年本身,在他们之中,不少人对于道德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反抗情绪,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道德是“管”他们的,是要“约束”他们“自由”的,甚至是损害他们利益的。这种对于道德的理解也许不无理由。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是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的,当然具有管理的职能和约束的作用,有时甚至会直接影响个人的某些利益;但是,事实上却又不全是这样,良好的道德归根到底是解放人的,是赋予和增强人的自由的,本质上是保障并且发展个人正当利益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生天地间,不可能像传说中的孙悟空那样“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管他们自己愿意还是不愿意,他们总是处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里,处于与自然环境、与他人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之网里,而且注定要处理这些关系,遵守其中的种种规定和规矩,解决其间的所有矛盾及纠纷,所谓道德正是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和规范。这也就是说,只有正确地认识和遵守了道德,人们才能恰当地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种种关系,然后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违背道德,人们就会一事无成,甚至寸步难行。所以,尽管道德从表面上看是“管”、“约束”每个人的,其实是帮助和指导人们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正确对待大自然,总之是教育人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表面上看似乎会损害个人利益,其实是帮助每个人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终保障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道德的这种作用,它与我们每个人的这种关系,不是每个青少年都能够自发地意识得到的,而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耐心教导,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体验才能被把握。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急躁,不能硬灌,而是要循序渐进,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工作,让广大青少年实现这种从表面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眼前感受深入到长远实质的认识跨越。
其次是社会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他们往往认为道德教育是软任务、慢工作,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并不着急。从表面上看,这也有道理。道德教育工作,深入到人的灵魂,人的精神,是开启心灵,因而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它要通过长期、大量、深入细致、一点一滴的工作才能取得成绩。与一些紧急的工作相比,它更难做,而且在短暂的时间内,成效不易显现。一个人的成长和改变,最容易的是体貌形质;其次是体质,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可以有较大的改变;再次是文化素质,它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奏效,但是,它在阶段性上的成绩,也是容易衡量和鉴别的;最难的是道德品质和思想精神,它的改变是心灵的更新和升华,简直要通过“脱胎换骨”,而这一切改变都是内在的,缺乏阶段性的标识,难以衡量及鉴别,从外面往往看不出来。这样,从人的形质、体质、智力到品德,呈现出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其实它更是一个由外到内、从浅入深的跨越。越是内在、深刻的东西,进步越是困难;但是,越是困难的方面,它的改变和进步,其影响越是巨大而持久。人的思想品德、心灵精神是人身上最深刻、最具决定性的部分,具有最伟大、最持久的力量,它可以改善人的形质,增加人的美,增强智慧。抓住这一环节,其他部分就能够迎刃而解/丢掉了这一部分,我们的教育工作就可能全盘皆输。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但要嘴上这么说,而且实际上要这么做,不能在思想和实践中有丝毫的疏忽、犹豫与松懈,更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和荣誉,或者拈轻怕重,只抓智育,放松思想道德教育。那是对于教育工作的失职,甚至是对于人民的犯罪。
以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为例,一般人重智轻德,以为只要智育发展得好,人就能聪明能干,将来就能考上好的学校,找个好的工作,人生就会步入坦途,前途一片光明。这固然是问题的一方面,而且是非重要的一面,但他们不了解,道德乃是智力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智力发展的可靠保障,是人的全面发展中更重要、更根本的方面。如果一个人没有好的品德,学习就很难进行。也许凭着个人的小聪明,或者死记硬背,短时间内可以得到好分数,但是要达到真正的大聪明、大智慧是不行的。没有道德理想信念的支撑,学习就会没有方向,丧失持续前进的动力,很难发掘出自己的全部潜能,更无法用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以夺取优良成绩。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没有道德作指导、作后盾,工作就难以取得成绩;即使取得一些成绩,也难以持久和扩大;更可能被其他诱惑引导而陷入歧途。
培养有道德的青少年,就要依照道德发展的规律,特别是青少年道德成长发育的规律来进行。为此,除了伦理学之外,我们还应该学习一点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要不断地摸索规律、把握规律。道德教育当然要灌输,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不是先天带来的,但是这个灌输应当是按照规律科学地进行,不能只是“硬灌”。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不但有道德知识的灌输,而且要有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养成,如此等等。而要作到这一切,还要建立健全有关的组织和制度,开展各种生动活泼而且卓有成效的活动,最后,还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这里的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处处要抓好,而且各个环节之间都要密切衔接、环环相扣;各个部分之间需要互相配合、团结协作。
由于道德的实践性特别强,伦理学一向被认为是“实践理性”,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核心,围绕着实践来进行。
第一,要明确我们的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真正有道德的人,这就是说,他们必须是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不能是停留在认识上而不付诸实践,光会嘴上说而不能实际行动的“口头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更不能是“嘴上一套,心里一套”的“伪君子”。要坚持用这个尺度来衡量我们道德教育的对象,要用这个标准经常来检验和评价我们道德教育的成果。发现任何不足之处,要立即改善纠正。
第二,人们一般对于道德教育往往局限于道德知识教育,殊不知其他各门学科无不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课程的内容,注入道德教育的内容。凡是过来人都有体会,青少年时代的德育课给予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成果往往只占一小部分,倒是那些每天接触的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无数英雄人物,令我们目眩神迷、如痴如醉;与德育似乎并无关连的体育,乃是培养青少年克服困难、勇气毅力的好场所;就连那些平日看来比较枯燥的数理课,也何尝没有培养我们崇尚真理、勇于创造的品德。甚至小小的一门书法课,从简单临摹时的横平竖直,就教人严肃正派,循规蹈矩;钩挑撇捺,要求为人要各尽其责,各展所长;从字到篇的结构布局,它们内部间的配合呼应,更教导我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这里处处是道德,时时有做人的道理。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对于德育的作用。
第三,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榜样具有最大的说服力,身教胜于言教。作父母和教师,不论在什么场合,教哪一科,都应该注意为人师表,模范地恪守道德规范,随时随地做出榜样。现实中的道德榜样,尤其是那些青少年身边的活生生的道德榜样,都是青少年最好的道德教师,父母和教师都要注意发掘道德模范,尤其是发现普通人中的闪光事迹,及时用道德榜样教育青少年,用他们生动的道德事例感化、说服青少年。
第四,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还要走出学校,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广大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不但各种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是德育的好课堂,而且课余时间应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部队营房,休息放假期间可以访问历史胜地、名山大川、森林草原,到处都是生动的课堂,随时请人民群众当老师,无尽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无穷的德育教材。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做人”。培养有道德的青少年,就是从根本上树人,这是个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用最大的努力,以极大的耐心,坚忍不拔的毅力,世世代代做下去。当前,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教育工作,而且给我们准备了最好的条件,真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股东风就是我们真心实意的去干,去奋斗。我们一定不要辜负时代,不要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要用最好的成绩,创造青少年道德教育事业的辉煌。
注:本文为本刊参与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举办的“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的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