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增长极与汉三角地区中部崛起_增长极论文

区域增长极与汉三角地区中部崛起_增长极论文

汉三角区域增长极与中部崛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部崛起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陆大道、陆玉麒(2003)较早地提出了“汉三角”或“汉长昌大三角”这一空间板块概念,认为建设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的“汉三角”,使之成为继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珠江三角洲、辽中南四大沿海城市集聚区之后的中国“第五个区域增长极”,是21世纪中国宏观空间布局战略中的一个重要之举。陆玉麒、董平(2004)又进一步提出: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的“汉三角”将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沿海区域增长极之后的中国“第4个区域增长极”,建设“汉三角”是21世纪中国宏观空间布局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汉三角”是一个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地域概念或经济区域概念,其空间范围涉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精华地带,大体上包括湖北省的武汉市、鄂州市、黄冈市、黄石市、咸宁市、孝感市、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荆门市;湖南省的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常德市;江西省的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等。

一、营造“汉三角”区域增长极的战略意义

“中部兴,则中国兴”。营造“汉三角”这一新的国家级区域增长极对促进中部经济、长江带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营造“汉三角”区域增长极有利于推动中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中部崛起

就区域经济合作而言,中部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外部合作,而且也应重视中部各省间的内部合作。目前,武汉与郑州都想争做中部的“老大”,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一体化经济区都想争做“中国的第四极”,江西争做长三角、珠三角的“后花园”,湖南争做珠三角的“后花园”,山西想加入环渤海经济圈,中部地区的内部合作问题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最大障碍就在于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组织载体。依托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的“汉三角”经济区不仅涵盖了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精华地带和核心经济区,而且也是中部六省地域板块的重要核心经济区。营造“汉三角”经济区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中部崛起的内在要求。建设“汉三角”经济区不仅有利于促进鄂湘赣三省精华地带通过合作求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充分发挥“汉三角”区域增长极的集聚、扩散功能,促进三省之间的经济合作,推动三省经济快速发展,从而促进中部快速崛起。

2.营造“汉三角”区域增长极有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基于点一轴系统理论而提出的沿海与长江相结合的T型开发模式曾对我国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未来20多年内,以沿海和沿江为核心的T型开发模式(实质是一种水轴开发模式)仍应当继续成为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主导模式,沿江轴线仍将是我国的一级轴线,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最主要的驱动轴之一。主要理由是:长江地理位置优越,贯通东中西三大地带;长江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流域水能和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沿江布局,在水资源和交通方面比其他地区都具有明显优势;沿江发展城镇和经济设施,形成经济走廊,是许多发达国家走过的成功之路。T型开发模式既包容了三大地带及梯度开发理论的合理内核,又有效地确立了东中部有机协调的主通道(即横跨三大地带的长江沿岸的重点开发轴线)。

“汉三角”经济区的地域范围是位于长江流域的中部三省的精华地带,随着以武汉为核心的“汉三角”区域增长极的崛起,必将大大提高武汉至上海的沿江地带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促进长江中下游经济带的发展。从更大范围的空间尺度来看,武汉(区域中心城市)与上海(港口城市)本身就构成彼此呼应的双核结构。根据美国由芝加哥(区域中心城市)和纽约(港口城市)双核结构构建“国家经济地理横轴”的发展经验,武汉与上海这一双核结构的存在,事实上构成了中国东中部区域对接的“国家经济地理横轴”,必将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区域空间结构的一个最主要的驱动轴。

3.营造“汉三角”区域增长极有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优化

在中部地区营造“汉三角”区域增长极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其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东西意义上的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协调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南北意义上的南中北三大地带的协调发展。

在中国经济版图中,“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是世人公认的三大国家级区域增长极,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台“发动机”,但均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亟需营造新的国家级经济增长极。营造“汉三角”经济区是21世纪我国宏观空间布局战略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重中之重。将“汉三角”建设成中国中部经济的启动中心,充分发挥这一新的区域增长极的区域扩散功能,不仅有利于促进中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中部的迅速崛起,而且也有利于为打造中国第四个国家级区域增长极提供契机和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优化与完善。长期致力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与中国总体区域空间结构框架方案设计的陆大道、陆玉麒曾一再强调指出:建设“汉三角”意义重大,它“对于全国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无论怎么估价也不为过”。

二、营造“汉三角”区域增长极的现实基础

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增长极开发理论强调,增长极能否发挥作用,即能否通过极化效应和扩展效应,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及经济影响,需要主导产业、推进型企业与适当的周围环境密切配合。所谓“适当的周围环境”是指那些有利于增长极发展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地区资源及其空间组合、经济结构及经济活力、技术水平、社会生活习惯以及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

依此原理,建设“汉三角”区域增长极已具备“适当的周围环境”。

1.地理区位优势突出

“汉三角”的重要优势是居中性突出。我国实际上存在两种类型的中部地带:一是东西向的三个地带中的中部地带,即东西意义上的中部地带;一是南北向的三个地带中的中部地带,即南北意义上的中部地带。尽管南北意义上的中部地带目前还仅限于学术讨论,但这种划分方法准确地刻画了中国南北方向上的明显的区域差异。在1980年代以前,南北意义上的三个地带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结构方面的差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区域差异更加明显,不仅表现为结构上的差异,而且还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东西意义上的中部地带与南北意义上的中部地带存在着一个由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所组成的交汇区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承东启西,连贯南司北,北抵北京,南抵两广,东通上海,西靠重庆,处于十字形架构的核心地带,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2.交通条件优越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整体上形成了以“三纵三横”干线为骨架的交通网,是全国交通运输体系的枢纽,是中西部地区对外沟通联系的重要运输通道,特别是三省的精华地带(武)汉、长(沙)、(南)昌大三角区域内铁路连接紧密,三城市近乎呈等边三角形,铁路距离均在300公里左右。汉长昌高速公路也已基本连环,武汉与长沙、南昌之间均有高速公路通达,相互之间车程均在3小时之内。长江历来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沟通的“黄金水道”。目前,武广铁路(高速客运专线)已进入实施阶段,沪汉蓉高速铁路项目已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这些新交通干线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汉三角”的地域优势,改善其交通条件。

3.自然资源丰富和产业基础雄厚

“汉三角”区域以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三大平原为依托,农业资源极为丰富。江汉平原是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洞庭湖平原是由长江的太平、藕池、松滋、调弦四口和湘、资、沅、澧四水注入洞庭湖冲积而成,鄱阳湖平原是由赣、信、抚、修四水入湖冲积而成。三大平原距离很近(其中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相连,统称“两湖平原”),在空间上也呈三角形分布。三大平原历来都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养殖基地,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输出基地。

“汉三角”区域拥有的水资源为中国之最,极具开发潜力,是中国重要的水电工业基地。

“汉三角”区域传统工业密集,资产存量大,拥有雄厚的冶金、建材、纺织、机电、化工、陶瓷等工业基础,在钢铁、汽车轻纺、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都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4.科技教育发达,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强

“竞争战略理论之父”迈克尔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等生产要素两类。其中,高等生产要素包括高技术人才及其创造力、科教机构、领先学科、现代化的通信网络等;基本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初级劳动力等。波特认为,一国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建立在高等生产要素上。“汉三角”区域拥有众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其数量仅次于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实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强。其中,武汉综合科研实力居全国第三位。先进的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医药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拥有“中国光谷”、“中国药谷”两大区域光电子产业品牌、医药产业品牌,发展势头强劲。

5.城镇密集,城市圈建设热情空前高涨

“汉三角”区域人口稠密,城镇密集,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特大城市,已具备作为“增长极”一级核心城市的实力,长沙、南昌已具备作为“增长极”二级核心城市的实力。为了培育区域增长极,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目前建设城市圈的热情空前高涨,湖北提出加快建设武汉“1+8”(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湖南着力打造“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一体化,江西规划在环鄱阳湖地区建设“昌九工业走廊”(南昌、九江、景德镇)。目前武汉城市圈建设在规划编制、产业对接等方面进展迅速,发展势头良好。长株潭一体化雏形初显,已成为湖南经济增长引擎。2004年长株潭三市以占湖南全省13%的面积和18%的人口,创造了全省34%的经济总量和68%的进出口总额。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节点,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织者。“武汉城市圈”的建设、“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昌九工业走廊”的兴起,为“汉三角”经济区的形成提供了战略支撑点。以此为基础,三大城市圈相向发展,互为犄角,在地理上将构成“汉三角”经济区。

6.经济联系密切

“汉三角”区域内的许多城市历来经济联系极为密切,出现了一些由地方政府联合组建、推动合作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1985年成立的中南6省3市经济技术协作区,1985年成立的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1987年成立的武汉经济技术协作区。良好的合作成效为建设“汉三角”经济区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汉三角”区域增长极的战略思路

营造“汉三角”区域增长极实质是一个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推动组织力量应包括政府组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非营利性组织(行业协会等)和营利性组织(企业)。

1.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构

营造“汉三角”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包括指导机构、协调机构、执行机构在内的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1)建立由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域经济专家组成的“汉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指导委员会”,对“汉三角”经济区发展提出战略性、方向性的指导意见,并协助解决与国家规划、有关政府的衔接事宜。

(2)仿效“长三角地区市长联席会议”的经验,建立“汉三角区域市长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地就“汉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对关系共同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建设等问题作出统一规划或决定。

(3)建设“汉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办公室”,贯彻落实“汉三角区域市长联席会议”所作的规划和决定,并负责组织区域内经济联系和合作的相关具体事宜。

2.组建民间咨询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

营造“汉三角”不仅要重视政府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促进作用。积极推动组建以“汉三角”区域内外的专家,企业家为主体的“汉三角区域发展咨询委员会”这一民间社团组织,作为政府相关决策的咨询参谋机构。积极推动组建跨行政区划的“汉三角”区域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内外协调、信息沟通、参政议政、行内监管等功能。

3.建设区域性要素市场体系

消除“汉三角”区域内的各种形式的地方壁垒,积极建设统一市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汉三角”区域内各种要素市场联网,构建开放、规范的区域共同市场网络,包括一体化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旅游市场等,促进商品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4.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跨地区经营

企业是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应重视企业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引导、鼓励企业跨地区经营、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区域经济运行的主要力量。

5.积极发展三大城市圈,合作打造“汉三角三小时经济圈”

积极推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一体化”、“昌九工业走廊”三大城市圈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积极推动三大城市圈之间的经济合作,打造“汉三角三小时经济圈”。

标签:;  ;  ;  ;  ;  ;  ;  ;  ;  ;  ;  

区域增长极与汉三角地区中部崛起_增长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