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质专用小麦发展优势与配套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麦论文,优势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县优质小麦生产起步较早,1998年引进、示范种植优质强筋小麦济南17,但由于种植农户分散,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造成优质小麦品质不稳定,难以适应面粉企业的加工要求,比较效益仍然低下。从2002年开始,国家农业部出台的《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中,把我县明确为黄淮海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产业带重点县,2003年又被农业部确定为10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县之一,从而为我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遇。
针对我县的小麦品质不高的原因、区域优势和栽培经验,结合试验、示范,并借鉴省内外专用小麦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出一套适应于我县优质小麦生产的栽培技术,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一、发展优质小麦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我县地处江苏东北部(苏、鲁交汇处),受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气候的交互影响,气候条件独特,光温充足,雨量适中。小麦生产期间0℃以上积温2250℃左右,日照时数1700小时左右,总降雨量440mm左右。特别是小麦生长后期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雨少、天气偏旱,相对湿度适中、干热风危害轻,非常有利于小麦的灌浆结实和面筋、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我县种植的济南17、烟农19,经省多次取样测定,其品质指标在徐、连麦区平均值最高,是本省强筋小麦生产的最佳区域。2003年国家农业部编制了《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在《优质专用小麦优质区域发展规划》中,地处淮北北部陇海线的我县,被划入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优质产业带的组成部分。
(二)品种优势
小麦籽粒品质属数量遗传,既受遗传控制,也受环境影响,同时还受小麦植株内部生理因子和外部生态条件的调控。低蛋白质含量品种无论怎样改善栽培措施和管理方法,也无法达到高蛋白质指标。可见要想生产优质面包小麦就要选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生产优质蒸煮小麦就要选用中筋小麦品种。
济南17:1998年引进我县,1999年示范推广,2000年面积迅速扩大,2001年达到12万亩,2002年达到25.05万亩,2003年仍保持在15万亩左右。一般亩产400公斤左右,品质优良,据江苏省2000年小麦品质检测结果,我县送检的济17号蛋白质含量14.84%,湿面筋含量34.5%,面团形成时间7.0min,面团稳定时间17.5min,综合评价值67分,在全省各送检样品中得分最高。
烟农19:由山东烟台农科所育成,200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我县引进该品种,至2002年已达到5万亩左右。一般亩产400公斤左右,品质达到国家优质中筋小麦标准。
烟95-9:由江苏省农科院利用山东省平度市小麦研究所辐射诱变材料“烟1061-4”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我县2001年引进种植,亩产450公斤左右,品质达到国家强筋小麦一级标准。
(三)技术优势
过去我县在小麦免(少)耕机条播、小麦高产群体质量及其优化控制技术的示范推广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高产栽培、现场指导、基地建设的经验,特别是近几年在实施部级丰收计划“小麦优质高产品种种植推广”和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专用小麦区域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示范”的基础上,根据我县的特点,制定、修改、完善了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其中《无公害面包小麦济南17号生产技术规程》已由江苏省连云港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地方标准于2002年11月28日发布实施。
二、优质栽培技术
(一)播种技术
1、播期:播期的差异反映了生态条件的差异,因而也影响籽粒品质。据研究,在小麦正常播期范围内(10月初~10月下旬)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有所提高,而籽粒产量呈下降的趋势,表明播期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应不同步。因此应根据具体生态条件,协调播期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出二者兼顾的播期范围,而烟农19等中筋小麦品种宜在10月1~10日播种。
2、播量:研究表明,随密度的增加,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逐渐提高,密度与品质成正相关,产量以每亩8~11万基本苗处理最高(去年我县实验结果为12万),超过这个范围,密度对产量的负效应大于对品质的正效应。高肥条件下,按照小麦群体质量栽培要求,适当降低基本苗,推广应用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有利于优质面包小麦的生产。一般亩播种量12.5kg。
3、行距:行距大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也有一定的间接影响,适合产量增加的行距往往造成蛋白质含量的降低,反之亦然,因此生产上应根据专用小麦类型、播期,采用适当行距,争取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高。优质面包小麦,早播的应采用扩行精播方式,行距25~30cm:优质蒸煮小麦则采用常规播种适期、少耕、扩行条播的方式。
(二)优化施肥
肥料是影响小麦品质最活跃的因素,施肥种类、用量及时期和比例都对品质产生显著的影响。
1、施肥量:生产上应通过适当增施氮肥和配合使用磷钾肥来提高面包、蒸煮类小麦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同时应注意有机肥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施用。具体为亩施土杂肥2~3方,无机氮13~15kg、P2O5 8~10kg、K 2O 7~8kg。提倡施含有多种元素的复合肥,如三元复合肥、磷酸铵、硫酸铵(钾)等,选用含有多种中、微量元素的全营养生化制剂产品后期喷叶。
2、施用方法:实验研究表明,在足施氮素基肥时,春季追肥随着施氮时期的推迟,其干、湿面筋含量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籽粒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的含量呈“V”型变化,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以拔节期或孕穗期追肥较好,起身期追氮较差,开花期追氮虽然蛋白质含量较高,但面团稳定时间变短,籽粒产量随施钾时期推迟而逐渐升高。因此结合我县小麦生产实际,综合考虑小麦品质和产量,优质小麦的氮肥运筹原则为:强筋面包小麦基苗肥占60~65%,拔节孕穗肥占35~40%,条件允许,可以在生长后期进行叶面喷氮。中筋蒸煮类小麦按照常规运筹模式,基苗肥占78~80%,拔节肥占20~30%。磷钾肥运筹原则为磷肥一次基施,钾肥分基肥和拔节孕穗肥两次施用,各占50%。具体施肥技术,基苗肥每667m2施有机肥3000kg,旱茬麦碳铵30kg,复合肥(氮、磷、钾均为15%)50kg,稻茬麦苗肥(4~5叶)施碳铵30kg或尿素10kg,复合肥50kg。拔节孕穗肥三月中下旬,每667m2施氯化钾7~7.5kg,尿素10~12kg。平均接力肥每667m2尿素3-4kg。
(三)合理灌排
水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是复杂的,一般情况下灌水可增产,但由于增加了籽粒产量对蛋白质的稀释作用,蛋白质含量可能会下降。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一般与降雨量或土壤水分呈负相关,早期降雨呈弱相关,中后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过多的降水会降低面筋的弹性和面包烘烤品质,这就是我国小麦蛋白质含量南低北高的主要原因,但干旱也使小麦生长受阻籽粒瘦瘪,蛋白质含量相对增加,但蛋白质和籽粒产量下降。
我县中后期经常出现干旱天气,生产中强筋小麦适时、适量灌水抗旱,可促进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高,但轻微干旱(特别是后期)不宜灌水,适当偏旱有利于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与昼灌相比,夜灌可明显改善小麦籽粒品质,因为夜灌可进一步降低土温,减少地面蒸发,增加下渗能力,有利于贮水和吸收,并减少根系呼吸消耗。播种时,田间相对含水量低于60%应进行窨灌,造墒播种。灌好越冬水,底墒不足或秋冬干旱时应进行窨灌,弱苗早灌,旺苗迟灌。关键要灌好拔节孕穗水,拔节期结合使用拔节肥,灌好拔节水。后期要注意控制灌水,防止后期灌水过多。
(四)化控化保
应用化学调控可以改善小麦品质,提高蛋白质含量。病虫草害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在优质小麦的生产上,要以丰产、优质、保健栽培为基础,结合农业防治,坚持病虫草害科学用药,综合防治。具体措施为:
播种前可选择预防病虫害药剂(如种宝或纹霉净等)和安全化控药剂(如矮苗壮、壮丰安、多效唑等)拌种。
针对麦田不同草相,选用骠马、巨星、麦乐宁等安全、有效除草剂,适时适量喷施防治杂草。
中期选用矮苗壮或壮丰安或多效唑等进行化控,抑制旺长,增强抗性,预防冻害和倒伏。
中后期选择低毒、无(低)残留农药防治纹枯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
后期实行药(剂)肥混喷,选用强力增产素、活力素、丰产灵等全营养产品混配有效农药,治病虫、防早衰,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收贮技术
适期收获:从乳熟期到完熟期,随收获期推迟,籽粒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完熟后越迟收,籽粒蛋白质含量越低,品质下降。小麦在蜡熟末期(茎杆全部黄色,叶片枯黄,籽粒较硬、颜色 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收获,产量最高,蛋白质、干湿面筋含量最高。我县今年收获实验结果,蜡熟末期粒重分别比蜡熟前期和完熟期高1.63克、0.85克。
脱粒凉晒:小麦收获后应及时脱粒,凉晒3~4个晴天,保证籽粒水分在13%以下进仓贮藏。专收专贮:在收获贮藏过程中,应严格把关,每个品种都要专收、专脱、专晒、专仓、专贮,防止混杂,这项工作是保证小麦品质的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区域化种植、基地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系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