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后期“绾毂中原”决策的形成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原论文,后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河南,控制中原”是抗战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并实施的重要决策,刘少奇和陈毅将其归纳为“绾毂中原”。这一决策是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长期重视河南战场、力争中原战略要地的必然结果,也是着眼于战后形势发展的“南进”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937年11月5日,日军占领豫北重镇安阳,河南迅速成为抗战前线。1938年2月,日军主力沿平汉和道清铁路南下展开攻势作战。
战局的演变使河南凸现为“武汉的屏障、西北的门户、华北抗战的后方、南北战场的枢纽”。从陷入战区的豫北,到毗邻前线的豫中、豫东,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迅速组织起来。
1938年2月,毛泽东提出, 八路军三个师“位置大体上应预拟一个位于鄂豫皖区,一个位于豫鄂陕区,一个位于陕甘区,即两个在内线一个在外线”。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
徐州失守以后,河南面临全省沦陷的危险。中共中央适时地布置八路军向豫皖苏鲁四省敌后发展,并把河南作为配合武汉会战的重要战场和开辟华中新区的基点和起点。
鉴于河南战区的实际情况,河南省委重点在豫东敌后发动游击战争。9月28日,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竹沟誓师出发东征。10月24日,部队渡过新黄河,进入豫皖苏平原地区,开辟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广大战场。
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而中原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位。
2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河南境内国、共、日、伪军队交叉并存,都势在必争。中国共产党把河南视作坚持长期抗战的枢纽地带,在“发展华中”的战略布局中,成功地实施八路军主力南下、新四军向北发展的规划,双方在河南实现了最初的对接,有力地打开了华中(江北)地区的抗战新局面。
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到竹沟主持中原局工作。
3月19日,毛泽东在给八路军总部首长的指示中,强调“巩固着重于华北”,“发展着重于鲁、苏、皖、豫、鄂五省”,“发展皖豫鄂三省,特别河南是我们全国长期抗战的枢纽地带,目前虽尚无大发展可能,但应极力准备之”。
自1939年春开始,河南境内的反共磨擦事件逐渐增多,被誉为中原地区“小延安”的确山县竹沟镇成为国民党顽固派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重要目标。
1939年11月,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前往皖东,贯彻中央的战略意图,指挥新四军“向西防御、向东发展、开辟苏北”。但1940年春开始,国民党以“重新划分防地”为由,“梦想将新四军调入黄河以北,划黄河以北给我,把我送入敌人手上,堵塞归路困死饿死”。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25日,豫南战役爆发。2月10日,豫南战役结束。中央要求“河南敌退后,彭雪枫过新黄河的活动应暂时放弃,主力向河南发展任务目前应改为准备而不是实行”。
3 1944年4月中旬,豫湘桂战役爆发,国民党军队在河南的防线基本上趋于崩溃。中国共产党以“敌进我进”的气魄,制定“发展河南、控制中原”的决策,在中原战场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局部反攻作战,并以此作为“南进”的重要中间环节。
6月23日,刘少奇、陈毅在延安就新四军第五师向河南发展问题做出指示,正式提出“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河南战役暂告一段落,敌寇一面作局部撤退,一面则积极修复平汉路,图确实占领。但敌目前全盘战局重心在于攻略粤汉路。这样,使新四军五师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益形增高。五师今后发展方向,应该确定向河南发展,完成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使华中、华北、陕北呵成一气,便解决了我党我军颠扑不破的战略地位”。
根据中央的部署,1944年9月,太行区组织的豫西抗日先遣队(皮定钧、徐子荣支队)由豫北渡过黄河挺进豫西,依托嵩山实施战略展开,创建了豫西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五师组成豫南挺进兵团由豫鄂边北上豫南、豫中、桐柏山区,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根据地;新四军第四师由淮北西进,恢复了豫皖苏根据地。
河南敌后战场局部反攻的进展为我军继续南下奠定了基础,而继续南下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战后形势的着眼点。1945年3月1日,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给北方局、晋察冀分局、平原分局、山东分局的指示,强调迅速发展河南,建立根据地,打通华北与鄂湘联系,这是准备反攻、夺取华北、巩固苏北的重要步骤之一。
7月14日,毛泽东做出开辟郑州、许昌等地工作的指示,要求八路军总部由冀鲁豫军区抽调得力人员率大部西渡(黄河),负责开辟郑州、许昌、郾城与新黄河间广大地区。
至此,“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战果。在豫北、豫中、豫东、豫南的广大区域内,八路军、新四军将日军包围于平汉、陇海铁路沿线的城镇中,形成极为有利的反攻态势。
4 “绾毂中原”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战机、指导战争的能力,是抗战后期中国战场战略反攻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豫湘桂战役爆发之际,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已经处于防御态势,在中国战场也遭遇着正面和敌后的局部反攻。此次战役,日军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同时,造成了中国战场新的地理格局:以贯通华北、华中、华南的平汉、粤汉铁路为分界线,国民党军队大部分位于此线以西,以东的国民党军队则相对分散孤立,难以形成集中的战略力量。日军也限于兵力,只能孤守铁路沿线。而在河南战场,国民党军队甚至退出了以山地为主的豫西地区。这种状况,为中国共产党向敌后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极大的空间。“绾毂中原”战略的实施,使多年来八路军、新四军南北呼应、相互支援的局面再次得以巩固,使得陕甘宁—华北—华中—华南根据地之间形成了一道与日军相对立的防线,也成为继续向东南沿海发展的一道屏障。同时,也昭告世人,“河南数十万国民党军队不战而溃或一触即溃,证明国民党之腐败无能已达到惊人程度,挽救全民族危亡的全部责任,更加明显地落在我党(中国共产党)身上”。
标签:中原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 新四军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发展河南论文; 历史论文; 八路军论文; 国民党论文; 东汉论文; 东周论文; 辽朝论文; 南宋论文; 商朝论文; 史记论文; 隋朝论文; 唐朝论文; 太平洋战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