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与多党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党合作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3X(2003)04-0024-05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么,进入新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又当如何呢?本文根据个人对“三个代表”思想及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理解,特做以下分析。
一、扩大阶级基础后的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在性质上更具共同性
“三个代表”思想的一个关键涵义,就是要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而这一基础的扩大,使得自建国以来,一直向着一致性方向发展的各党派,在阶级基础和政治主张上更加一致。
从阶级基础而言:民主革命时,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各民主党派是资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阶级性有着截然不同。但自三大改造以后,这种泾渭分明的阶级性便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还不是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的扩大,而是民主党派阶级基础的变化。各民主党派原来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与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经过三大改造后,中国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不存在,民族资产阶级成了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与之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也因此而出现阶级性转换。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宣布: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1]。但这时,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在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方面,仍有一个明显区别。那就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的拥有者,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参加民主党派,而不能参加共产党。然而,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便得中国的阶级界线日益淡化。在新的形势下,工人阶级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和单纯的工人,农民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具有双重身份,或是农民及其它人兼工人,或是工人兼小股东。企业主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知识经济的作用,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儒商。这些人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撑起一片天地,而不是完全依靠资本。他们既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又是剩余价值的获得者。他们的阶级属性已很难分清。在这种形势下,江泽民同志适时地提出:我们“不能简单的把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影响力”[2]。如此,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已扩大到了包括民营企业主在内的新的领域,从而使得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的阶级基础几乎完全一致。
从纲领和政治目标而言:中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是主张建立多党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但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形成以后,他们的政治纲领出现了变化,渐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一致。新中国成立时,他们以《共同纲领》作为自己的政纲。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他们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总纲作为政治纲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到来后,各民主党派的章程都明确规定:“一切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准则,在宪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按照政治自由,组织独立,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开展工作。”必须“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的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见1992年12月通过的《中国民主同盟章程》)中共提出“三个代表”以后,各民主党派又坚决拥护中共的三个代表思想。各民主党派与中共的政治主张已完全一致。
总之,现在的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尽管还存在一些区别,如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是参政党;中共的组织十分严密,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则相对松散;中共不仅吸收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入党,同时也吸收“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2],民主党派则主要在知识分子中发展等。但是,这些区别并不是根本性的。政党和政党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他们的政治主张和阶级基础。而在这一方面他们的共同性却越来越多,他们的性质已基本相同。
二、中共要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必须巩固多党合作制
尽管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扩大之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性质上具有了更多的共同性,但是,中国大陆的各党派并不会因此而出现大合并。
首先,多党派合并在当今的形势下还没有必要。政党是阶级的产物。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虽然已不再存在,但各阶层人们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还存在很大的差别。特别是企业主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差别,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已越来越严重。而这种经济利益差别,必然会使他们的政治要求也存在差别。如果没有各自的政治团体来代表他们的要求,如果不继续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我们就很难协调各个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其次,中国共产党要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必须领导得正确;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实行多党合作制。早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就指出:“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3]对此,邓小平同志说得更明白:“我们党是执政党,威信很高,我们的大量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对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特别警惕。宪法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4]。因为“有监督比没有监督好,一部分人出主意不如大家出主意。共产党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党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下决心会更有利,制订的方针政策会比较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4]。
其三,中国共产党的反腐防腐需要民主党派的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掌握着国家政权,这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但是,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没有制约的权力都很容易走向民众的反面,成为腐败的根源。而要制约权力,就必需有良好的监督。周恩来同志曾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一文中指出:“我们一旦取得了全国政权,就带来一个危险,就有一些人可能会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腐蚀,被胜利冲昏头脑,滋长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甚至会出现个人野心家,背叛群众。这方面的危险是随时存在的,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警惕。当然,共产党员首先要党的监督,可是整个党的工作,也还要其它党派来监督。同样每个党员也要其它民主党监督。”
其四,中国共产党实现“三个代表”的关键是加强中国的民主建设,而多党合作制则是中国式民主的最佳模式。民主建设的形式是多样的,是根据各国的历史的现实的情况确定的。英国有英国式的民主,法国有法国式的民主,美国有美国式的民主。中国有中国的特殊情况,也必须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民主道路。中国近代史的发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这一制度的建立,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对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对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都起了巨大作用。这证明多党合作制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的。而且,多党合作制发展到今天,早已成为中国不可缺少的政治制度,无论何党何派都无法改变这种制度。中国式的民主建设,只有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为此,江泽民同志在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以后,仍多次强调这一制度的重要性。2000年12月,他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关键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我们必须坚持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广大人民的意志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各级党委进行重大决策,要同民主党派人士进行协商。要扩大民主党派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进一步搞好参政议政。特别是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畅通下情上达的渠道,加大民主监督力度”[5]。在中共十六大会议上,他又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三、中共实现“三个代表”必然会带来多党合作制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多党合作制的规范化、制度化。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就规定了“三三制”。在抗日民主政权中,中共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1955年3月9日的《中共中央关于县人民委员会中党员和非党人士的比例及市县设置政协委员等问题的规定》又确定:政协市、县委员会中,党员“一般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党员一般地应占半数略多,党员加劳动人民中非党分子占三分之二左右,民主人士三分之一左右”。“县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党员一般地也只占百分之五十左右,党员加劳动人民中非党分子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民主人士应当占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乡人民委员中,党员至多不应超过三分之二”[6]。以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以及“四人帮”的破坏,这些规定都搞乱了。但文化革命结束后,党中央1981年3号文件和1982年1月23日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纪要》又规定:“在国务院各部委和省、市、自治区的厅局正副领导职务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党外人士。”“全国县与县一级的单位,都应安排一名党外的副县长。在县级人大常委中,非党人士一般应占三分之一左右,在县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中,也要安排一些非党人士”。“在一般的情况下,各级人大代表,党内略高于党外;各级政协委员,党外必须高于党内。各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常委会,也应规定适当的党内外比例”[7]。党的十三大又提出要“逐步使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经常化”。此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规范化、制度化迅速发展。1989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提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并对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作了明确规定。1992年,中共十四大又把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1993年召开的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了宪法。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又将这一制度列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实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后,由于新的政治形势的需要,这种多党合作制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必将进一步发展。
首先,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有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多党合作制。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利益集团的发展变化很快,其利益要求也十分复杂。特别是各方面人士的“出头”意识较前大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多党合作制的随意性较大,规范性较小,必然会导致中共内部的一些中下层主管领导在进行人事安排时,因自己内部“僧多粥少”,而将民主党派人士撂在一边。而民主党派的中下层人士又往往因此而产生一些非积极性的想法。而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民营企业主的阵营迅速扩大,政治参与热情日益高涨。现在进入“人大”、“政协”的民营企业家就越来越多。中共提出“三个代表”、扩大阶级基础以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优秀分子虽然会被中共吸收进党内,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加入民主党派或作为无党派人士而从事政治参与。这些人的政治参与意识的加强,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大好事,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们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竞争复杂化。这种形势也要求多党合作制必须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否则将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因素。
其次,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完善也要求多党合作制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中共以“三个代表”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的目的之一,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2]。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使各个领域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因为民主是需要法律和制度去保障的。没有法制保障的民主是很难继续下去的。文化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未尝没有强调民主,但因忽略了法制建设,所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民主不是加强而是削弱。正因为这一深刻教训,1993年召开的八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才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进宪法,用法制来保障这一制度。今后,随着三个代表思想的落实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中国共产党必然会更进一步用法制来完善这一制度。江泽民同志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于2000年12月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立、健全配套措施,使多党合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2]2001年7月,他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2]。
其三,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与实现,使加强党的领导与发展多党合作制更加具有一致性。考察一个党的领导力度如何,从来就不是看某党党员对政府工作的包办程度如何,而是看其正确主张和方针的贯彻程度如何,看民众对其拥戴程序如何。对此,邓小平同志早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就指出:“以为党员包办就是绝对优势”这是不对的,是“不了解真正的优势要表现在群众拥护上,把优势建筑在权利上是靠不住的”[4]。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深得民众拥护,从来就不担心多党合作制的发展会影响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制的发展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向是一致的。从党的历史来看,凡是多党合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较好的时期,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如党在抗日根据地执行“三三制”政策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凡属多党合作缺乏制度规范的时期,都是党的领导严重削弱的时期,如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中央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等。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实现“三个代表”以后,加强党的领导和发展多党合作制之间的一致性将更加突显。因为现在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阶级基础、政治纲领上已基本一致,多党合作制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实际就是增强中共的凝聚力和领导力。
总之,中国共产党扩大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之后,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但不会削弱,而且还会加强。这是大势发展所需,也是人民的需要,更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
收稿日期:200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