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程;逻辑思维能力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和遵循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态度与知识接受规律,充分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和具体的知识,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相对应的数学模型结合起来,从而让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激起小学生更加浓烈的数学学习欲望,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1设置问题,加强引导
众所周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促使人进行思考,不断发散思维,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从根本来说就是一个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究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然后带领小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如果要想真正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给予及时和适当的引导。一般来说,小学数学知识的展开都是通过提出问题,换句话说,只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问题教学,才能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要有意识、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数学问题,引导小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让小学生尝试用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比较对照和综合分析的数学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和牢固,也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将这些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都捋清楚,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导致学生的思维机械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思考,就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联想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数学题,学生能很快的联想到相关的知识点,然后用相关的知识点去解答该数学题,或联想到同类的数学题案例,进而巩固已学的知识。学生不是靠自学就能够去掌握这种学习思维能力的,这是需要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去更灵活的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题目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如果老师机械化的教学,只是把知识死板的停留在课本上,这样的话学生学到的知识自然也仅仅局限在课本上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渐的变得机械化的,对学生的学习是很不利的,并且机械化的思维也会很大的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3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一些不足的地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教师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关注,教师的关注点很多都放在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把知识局限在课本,让学生记住的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如何去拓展自己的知识。数学这一门科目是不需要的太多的记忆,需要的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所以现在老师需要把教学重心适当的转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的注意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的教学方法灵活性很大的,举个例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老师讲解习题,需要更加的注意怎么去引导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把标准答案步骤讲解出来就可以的。老师需要去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如果学生的思路有不足之处,老师应当适当的指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思考得当、新颖的地方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巧设悬疑问题,向外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有效时机,向学生适当地抛送具有悬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灵活的向外发散思维,探寻知识间的内外联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其原理。但在这当中要注意:第一步是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有具有其递进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二步要创设问题情境,可让学生结合课题内容,自主提出小问题,小组进行讨论,后上台展示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例如:笔者给出了“三件上衣和两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小问题。在教学时可利用希沃白板中的拖动功能,让学生上黑板展示搭配过程,并做详细的讲解,之后再对题目进行拓展“上衣变为四件、五件、六件,……”裤子也随之增多,这是该如何搭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小组成员回答说可用表格法进行解题,有的说可用综合算式进行解题等等,促使学生可将教师所教知识内化后加以灵活运用,提升其综合运用能力。第三步是评价与总结,在学生回答问题完,教师要及时就学生反映上来的情况,给予表扬与鼓励,或是补充与总结。并就阶段性学习情进一步进行优化与调整,提高班级学习气氛。
5尝试逆向思维,构建知识框架
数学知识是严密的逻辑系统知识。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是很容易产生遗忘,这是由于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也未能经常式的复习,未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鉴于此教师在平时每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新知识点,都要尽可能带领学生去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构建起知识的桥梁与框架,培养学生的顺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时,就可现在课堂中创设一个购物小场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利用乘法来计算物品的总价,然后学生自主进行公式的总结,拓展环节可让学生从问题出发思考,假如现在已知的是总价与数量,要求单价怎么办呢?这样即可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帮助学生串联知识点,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顺逆向思维能力。在复习阶段,教师还可使用思维导图方法,从其中心出发,向外寻找相关知识点,构建起知识框架的整体画面。
6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
学习有三个过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学习数学时,知道“是什么”固然重要,但同时更要知道“为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要想让学生将原理和公式进行有效的运用还要使学生知道“怎么办”,这样才能将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而不是把它变成死知识。并且,数学的学习中都是有联系的,环环相扣,倘若一个知识点没有理解,达不到灵活的运用,那么就会影响以后所要涉及到的知识,这样学习的创新性就得不到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会被削弱。
结语
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更细心、耐心的教导。老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然后做出适当的教学方法,这就对老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是在给学生们的成长之路打下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密切关心学生的学习动向,关爱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玲玲,周世如.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
[2]谢艳.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4).
论文作者:云晓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学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知识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数学论文; 小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