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评估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住我院的116例患儿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急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两组患儿均进行3天的观察治疗并记录体温变化及惊厥次数,组间差异以P﹤ 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抗惊厥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41%、53.45%(P﹤0.05),再发惊厥率分别为32.76%、53.45%(P﹤ 0.05).两组病例治疗后体温降1℃所需时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温大于39℃患儿,观察组(61.82±28.99min)降1℃时间较对照组(76.22±27.92min)缩短(P=0.038﹤0.05).结论 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疗效确切、安全稳定,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高热惊厥;退热栓;有效性;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290-02
高热惊厥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惊厥时间长短不定,短者数秒,长者数十分钟,临床表现以突发意识丧失,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或痉挛抽搐可伴有呼吸节律不均或停止,并出现紫绀、眼球上斜等,若抽搐时间过长,可引起大脑缺缺血氧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或遗留智力障碍[1],因此抢救高热惊厥应分秒必争.复方小儿退热栓具有良好的退热镇静及增强免疫的作用.笔者选取近3年我院儿科收治的116例高热惊厥患儿,在常规诊疗基础上选用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对其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16例高热惊厥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入组前已告知其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均上报医学伦理委员会并获批准.观察组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28例,年龄6个月~4岁,平均(2.8±0.8)岁,发病时间24h以内25例,24~48h33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32 例,年龄8个月~5岁,平均(3.0±1.1)岁,发病时间24h以内22例,24~48h36例.所有患儿均满足高热惊厥相关诊断标准[2],均排除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感染、外伤.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院前急救 确保呼吸道通畅,患儿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其口鼻咽喉的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的发生,对于牙关紧闭者,可使用开口器等急切协助进;物理降温;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吸氧,避免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急诊常规处理,包括冰帽物理降温,体温39.0℃以上者予地西泮(规格为每支2mL∶10mg)0.5mg/kg 肌肉注射,5% 水合氯醛1mL/kg灌肠,吸氧(氧流量1-2L/min),根据急查血常规结果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相应给予1~2种抗菌抗病毒药物,常用药物如青霉素(2.4g∶400万单位)每日400~800万U,1日2次,氨苄青霉素(500mg/瓶) 每日50~150mg/kg,1 日2 次,病毒唑(500mg/瓶)按体重给予剂量10~15mg/d,1日2次,静脉滴注,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指标,合理选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小儿退热栓(1g/粒)肛塞,每天2次.
1.2.3 观察指标 入院后惊厥持续时间及次数,发热患儿每30分钟测一次体温(腋温),体温恢复正常可酌情1-3小时测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其中体温降1℃时间以测体温第一次较入院下降超过(含)1℃为准.同时观察并记录患儿有无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
1.2.4 疗效判断标准 本研究的疗效判断标准以?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基准,同时参考陈玲[3]等的评价标准,其中,显效: 患儿治疗5min内惊厥抽搐等症状消失,30min后体温下降超过(含)1.5℃;有效:治疗5min后患儿惊厥抽搐等症状消失,或30min后体温下降超过(含)1℃;无效:治疗8min后患儿惊厥抽搐等症状仍未停止,或30min后体温下降低于1℃.总有效=显效+有效.1.2.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体温指标的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3天观察期监测体温变化,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1-1和表1-2,两组病例治疗后体温降1℃ 所需时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温大于39℃患儿,观察组降1℃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对照组患儿3d观察期尚未发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患儿个别出现轻度便稀,腹部出现轻度不适,经临床停药后症状迅速消失.
3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有关,其大脑功能分化及轴树突分支不全,髓鞘生成不完全,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兴奋性神经递质不平衡,惊厥阈值低,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如高热等)可能引起大脑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因而6 个月至5岁患儿易发生惊厥,这与脑的解剖、生理和生化代谢各方面不成熟有关,此外婴幼儿大脑皮质的抑制功能较差及不具备完全成形的神经髓鞘都是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的表现,当其被外界强烈刺激时,可能会由于过度兴奋而造成抽搐[6].高热惊厥属中医学“急惊风”范畴,属阳属实,以热证为主.中医认为:气血不和,夙有实热;宿食停滞,化火生痰;暴受惊恐,肝风妄动,故而辨证论治, 临床施治大抵以“清热疏表法”、“利痰泻火法”、“镇惊神法”和“肝熄风法”四法,且治疗高热惊厥疗效较确切. 目前,小儿高热惊厥的主要治疗方案包括:维持性服用苯巴比妥或丙戊酸钠等镇静类治疗;发作时,间歇性予地西泮治疗,苯巴比妥能有效抑制高热惊厥发作,但并不能显著降低癫痫发生率,且长期服用极易出现兴奋焦躁不安和睡眠功能障碍等多种精神症状.地西泮抗惊厥抽搐发作、中枢性肌肉松弛和抗癫痫症状等药理作用明确,但肌肉注射地西泮可引起患儿出现呼吸功能抑制等严重并发症.当前传统的抗惊厥药物疗效不好且存在潜在的神经毒性. 徐晓科[9]等所做动物实验研究提示:苯巴比妥、地西泮或苯妥英的联合用药可致急性期脑损伤,且对发育脑造成长期难以恢复的学习记忆损害.国际上已有专家主张将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 ,LEV)和托吡酯(topiramate,TPM) 列为小儿高热惊厥的主要抢救药物.刘燕兰等[11]研究显示氟吡汀抗热性惊厥发作效果较苯巴比妥更明显(P<0.05),且氟吡汀对反复热性惊厥所致的学习记忆功能衰退和大脑病理学损伤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特异性KCNQ2激活剂氟吡汀有望成为治疗小儿反复热性惊厥的新药.宋星宇等采用妥泰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复杂性高热惊厥的总有效率为93.7%,且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改善,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因其治疗费用昂贵,难以在中国地区临床推广使用. 复方小儿退热栓是在退热消炎颗粒剂的基础上提高了羚羊角的比例,同时又加入了人工牛黄等成分,旨在增强其抗惊厥效果,并将其制成肛门栓剂, 以方便幼儿使用.动物实验结果已表明,退热栓能显著降低幼鼠的热性惊厥发生率及潜伏期,显示有明显的抗热性惊厥作用.该制剂已在临床推广应用,对小儿外感高热惊厥也已收到了较好的抗惊厥效果.其中牛黄清热解毒、息风定惊、凉血活血,且善治血热惊风等,配伍乙酞氨基酚,更是增强药物的退热功效.复方小儿退热栓常采用直肠给药,使药物可以较长时间滞留于直肠,这更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此外栓剂能够避免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降低失活现象,以更好地实现药物生物利用度[15].本制剂经临床观察具有以下特点:①该药作用时间持久、高效,主要因本制剂中以强力镇惊退热的中药为主,并含有大量清热解毒中药,有很强的抗炎作用.②给药方便,尤其患儿惊厥时, 表现为牙关紧闭,口角牵引,神志不清,若给予口服药患儿多不能实现,肛塞则使治疗成为可能,且肠道吸收迅速.③起效快:观察病例中退热时间大多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本研究结果表明:(1)两组病例治疗后体温降1℃所需时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温大于39℃患儿,观察组降1℃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这提示复方小儿退热栓对超高热的高热惊厥患儿,其降温效果更明显,这也有利于抗惊厥作用及改善预后.(2)观察组再发惊厥率较观察组明显降低(P﹤ 0.05),且观察本临床病例发现,观察组再发惊厥次数以少于3次为主.(3)观察组抗惊厥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34﹤0.05),提示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综合上述,复方小儿退热栓是临床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有效方法,其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稳定,但因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也非多中心临床试验,药物联用的相互作用和长期疗效及不良反应仍值得探索,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 丁丙信.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3):63-64.[2] 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688.[3] 陈玲,李蕾.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59-160.
论文作者:连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8
标签:高热论文; 患儿论文; 小儿论文; 体温论文; 复方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