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货币、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论货币、通胀与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胀论文,经济增长论文,货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货币发行量急剧增大,通货膨胀亦步亦趋。国家曾采取许多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虽有所回落,但却未从根本上解决。本文试就货币、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内在机理,探讨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货币是把双刃剑,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通货膨胀的直接致因

货币象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通过货币的供给,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货币供给过多,又能引致通货膨胀。

之所以说货币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基于以下理论和事实的。

1.马克思关于货币推动力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了货币推动力的思想,他说:“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或持续的动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看来,货币推动力包括两层含义:(1)货币第一推动力。 要开办一个新企业,必须有一部分预付货币资本,用这部分货币资本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将它们进行组合,生产才得以进行。从这个角度看,出现于社会再生产始端的货币资本“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2)货币持续推动力。 要保证企业生产持续不断地在逐渐扩大的规模上进行,对货币的要求,一是原来已投入再生产中的货币不能被抽回去;二是必须不断地追加货币投入。所以,货币又表现为“持续的动力”。因此,马克思清楚地揭示了货币对社会再生产,从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作用。

2.货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首位。促进经济增长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劳动力、生产资料和货币资本。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认为货币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最大的。例如,麦迪逊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和政策》一书中,考察并分析了1950—1965年间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中,货币资本的贡献占55%,劳动力的贡献占35%,而生产资料的贡献只占10%。又如,钱纳里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他将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绘制成图,图中显示,后进国家地区的经济起飞阶段,货币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首位。

3.我国的实践证明,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下图作出直观判断。

图中显示,货币累计增长与经济累计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狭义货币M[,0]和广义货币M[,2]的累计增长曲线和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累计增长曲线几乎完全吻合。1978—1983年国民经济增长比较平稳,货币供给增长也比较平稳,1984年经济过热,货币增长也明显加速。1985—1988年是货币加速增长时期,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增长过热时期,货币供给的增长加速了我国经济增长。

为什么说货币是通货膨胀的直接致因呢?

其一,各种类型的通货膨胀都源于货币过量发行。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看,由于生产要素成本价格急剧上升,引致了产品价格的上涨,因而,原有的货币已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这就不得不增发货币,否则,生产则难以为继,于是,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看,由于投资体制不合理,引致投资饥渴症发生,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猛增,开工项目增多,这也逼迫银行增发货币,否则,就会造成大量“半拉子工程”、“胡子工程”和“钓鱼工程”,这样,也就不可避免发生通货膨胀。

其二,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有密切关系。1978—1993年,我国GDP实际年增长9.3%,名义增长15%,流通中的货币年均增长率高达25%,1993年较1978年实际的GDP增长3.8倍,名义GDP增长8.5倍,而流通中的货币增长了27.7倍。1993年货币投放量在上年增长36.5%的基础上又较同期增长35.3%(相当于1985—1989年五年总和),高出GDP增长22.3个百分点,1994年计划投放量较上年增长30.3%, 高出GDP计划增长21.3%的9个百分点。

其实,货币的“双刃剑”作用,我们可以运用哈罗德一多马增长函数加以证明。根据哈罗德一多马增长函数,G=S/K,其中,G为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率或积累率,K为资本产出率。在K不变的情况下,G完全取决于S的大小,即S愈高,G愈大,反之亦反之。又因为,S=1-C(C代表消费率),在人们的总收入一定时,消费倾向提高,必使储蓄倾向同比例降低。

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的储蓄和消费水平也基本上是一个定值,即S 和C是一定的。如果K不变,那么,根据G=S/K可知, G也是一个定值。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G)是计划性的,且较高。G提高,必然要求S 相应提高,相反,C要降低,这与C不能随意降低是矛盾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政府往往有意或无意利用其独占的货币发行权,通过货币扩张达到增加积累、从而增加投资目的,最终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通货膨胀,这在我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据统计,1979—1993年,全社会的消费额平均递增14.2%,远高于前24年的4.4%的水平。同时,理应降低的积累率却仍呈加速之势, 在1982—1993年的11年中,有7年投资率在30%以上,比发达国家15 —20%的水平高出许多。为了缓解改革出现的消费、投资双膨胀的矛盾,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家不得不多发票子,满足投资与消费的需要。1980年之后,国家财政连年赤字(1985年除外),年均递增17.4%;M0、银行贷款分别以年均24.3%、20.2%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了同期国民收入9.2%的增速,说明这一时期的货币扩张强度非常之大, 不可避免发生通胀。

二、通胀在短期内能促进经济增长,从长期看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们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从长期看,通货膨胀的负作用将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通货膨胀的短期效益也会被后续的经济滑坡所抵消。对此,我们不妨作以下分析。

首先,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刺激作用。我们设定,横坐标OQ代表产量,相应地表示经济增长;纵坐标OP表示价格,相应地表示通货膨胀,那么,产量和价格,或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就可用下图表示。

产量和价格(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对于上图曲线的变动,我们作如下解释:

1.初始总供给曲线由S[,0]移动到S[,1]。在这一阶段,社会还有一定的闲置资源和过剩生产能力,生产部门利用社会闲置资源,提高生产能力,就会增加产品供给量。

2.总需求曲线由D[,0]移动到D[,1]。由于总供给的增加,导致了总需求的相应增加。因为总供给和总需求都得以增加,使价格水平没有发生变动,即初始的价格P[,0]与变动的价格P[,1]相等,这时,不存在通货膨胀。发生变动的只是总供给量,由初始的Q[,0]上升到Q[,1]。

3.总需求曲线进一步由D[,1]移动到D[,2]。由于需求的增加,推动了供给的一定量的增加。要持续增加供给,则必须保证有大量的资金和闲置资源,但是,资金和闲置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利用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匮乏,于是,生产能力就会减弱或停滞,总供给量也发生相应地变动。这一情况在供给曲线上就表现为,先有一段代表供给量增加(Q[,2]-Q[,1])的曲线,接下来是一条代表供给停留在某一水平与纵轴平行的直线。这时,价格水平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由P[,1]移动到P[,2]。

显然,在D[,0]—D[,1]阶段,它是以存在部分闲置资源,从而牺牲部分产量即(Q[,2]—Q[,1])和存在相应的失业率为代价的;在D[,1]—D[,2]阶段,虽然增加产量(Q[,2]—Q[,1]),但却以存在通货膨胀(P[,2]—P[,1])为代价。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通货膨胀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增长。

其次,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对增济增长极为不利。从货币供应方面说,通货膨胀引起的过度需求必然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但要保证需求持续进行,则必须有持续的货币供应。在现实生活中,货币当局不可能持续地满足企业这种过度货币需求,在一个适当时候,它会减少以致拒绝为这种货币需求而给予的贷款,这就是说,过度地需求肯定会有一个非持续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大规模增加存货的结束和存货减少的开始,这时,通货膨胀有所抑制,价格上涨速度会放慢,而经济的减速也在所难免,甚至会出现停滞或衰退。因此,“通货膨胀无害论”是非常有害的,应尽快走出这一认识误区,否则,对有效治理通货膨胀极为不利。

三、治理通货膨胀要坚决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为此,国家采取诸多措施,控制货币发行量,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流通中的现金比去年同期增长21.1%,回笼货币285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回笼201亿元,M[,1]的增长速度由1月份的32%,降至6月份的21.2%。通胀率也逐月回落,零售物价上涨率已从年初的21.2%降至6月份的16%。这说明, 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是行之有效的。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今年上半年广义货币M[,2]增长32.8%,远高于23—25%的计划控制目标。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仍在高位上运行,同期比较,增幅看似回落,但近期增长的速度依然很快,4、5、6三个月份月环比分别增长1.5%、1.9%和2.0%。这是当前宏观经济有所好转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不但如此,推动广义货币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摊子铺得很大,在很高的基数上投资回落并非投资适度;二是消费基金的攀比机制并没有改变,刚性上升的势头没有消除;三是企业经济效益不高,边生产、边积压、边拖欠的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已取得初步成效就盲目乐观,以为可以在今后的货币操作中放松银根。非但不能如此,而且还应进一步强化措施,严格执行从紧货币政策。

一是要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货币发行与国民经济正常增长率相适应,不搞超经济发行,这是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措施。综观我国多年的货币发行工作实践,每当货币发行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发展大体平衡时,币值就稳定,反之,则不稳定。央行要依据市场物价、货币流通、经济增长等变化情况,确定全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二是要严格控制央行给商业行的再贷款。1993年底商业银行近2.6万亿元的信贷资产中,有9400亿元是央行的再贷款, 占资产总量的40%,说明商业银行对央行的再贷款有很大依赖性,同时也为央行控制全社会信贷规模提供了操作基础。三是灵活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央行通过抛售大量融资券的办法,调控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社会的放贷能力以达到吞吐基础货币的作用。四是政策性银行以及各部门办金融机构,必须纳入央行管理范围,防止新信用膨胀渠道的产生。五是严格执行“约法三章”,继续控制贷款规模,严禁人民银行办盈利性金融机构和对外投资,制止商业银行自办经营性实体,避免新的内在信贷扩张。六是适当提高现行的存款利率。现在,存款利率低于物价上涨率,又低于市场均衡利率,银行贷款年利率在10%左右,而大中城市的物价上涨率在20%以上。有的地方企业相互拆借的利率高达35%以上,这时,国家银行利率达到负数。在负利率下,贷款几乎是白借,谁借款,谁发财,借的多,捞的多。这样,就无法控制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所以,负利率既不利于抑制贷款需求,也不利于增加供给,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适当提高利率,因为在高利率面前,某些生产者和经营者就会望而却步,这就使他们不得不把眼睛由外转内,挖掘潜力,提高效益。

四、经济增长要摒弃依靠货币推动的速度型方式,而要转到效益型轨道上

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型的,即以高投入、高消耗,换来较高的产出,这种速度型增长方式要求有大量的货币投放,这必然导致通胀。实践证明,速度型增长方式不但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违背,而且也不适应我国国力情况。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效益型增长。

首先要转变投资观念。我国投资规模的膨胀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计划经济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往往是通过大规模的投入推动的,这种做法在建国之初是有理由的,因为,那时急需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以壮大社会主义力量。现在,不少人还坚持用原来的观念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于是,我们在经济生活中常常发现,大家纷纷急于上项目、上规模,以致领导是否有政绩也是看建了多少厂,修了多少桥,铺了多少路,而不问其花费了多少资金,创造多大的效益。新形势下坚持这种观念,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许多弊病,如通货膨胀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要控制通货膨胀,目前首先要转变投资观念,真正地把观念转到经济效益上,以效益论政绩,这样,投资者在投资时才能认真地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从而能够真正地控制投资规模。

其次是严格控制投资规模。一是中央银行必须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贷款,继续实行严格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约束机制,进一步医治投资饥渴症。由国家开发银行统筹安排国家重点建设、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贷款规模;国家商业银行对企业的基建、技改贷款不得超计划发放;各金融机构都不得挪用同行业拆借资金和流动资金发放固定资产贷款,利用外资搞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从源头控制固定资产贷款规模,将固定资产投资率控制在30%以内。二是将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上,不能继续走盲目扩大规模的老路。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实行区别对待,扩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加速重点建设的投资进程,保证城市附属设施的资金需求,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的办法,引导资金流向“瓶颈”产业;坚决制止地方走不顾实际争资金、争项目、盲目扩张的老路;改革完善公共投资保障体制和相关法规,严格审批新开工项目,对未经批准,违背国家产业产品政策的项目,要追究主管单位和各级领导的责任。三是将房地产开发、开发区建设、乡以下办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步纳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及贷款计划,国家计委每年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产品政策的需要,制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由人大监督各部门组织实施。四是整顿在建项目。对一般长线产业已开工的、凡是资金不落实和市场前景不明的项目,要下决心缓建,砍掉一大批“钓鱼工程”、“半拉子项目”,能并则并,不能并的转入计划内新项目,优化投资组合。

再次是适度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幅度。一是企业工资基金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后要低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率;机关、事业单位必须执行国家统一制定的公务员工资和津贴标准,把工资增长水平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审计监督等有效措施,坚决制止企事业单位滥发奖金和津贴等现象。二是加强个人收入调节税的征收,严厉打击各种偷税漏税行为,防止社会上发生各种暴利转化为消费基金的现象,用经济手段调节个人收入差距。三是各企事业单位必须发扬崇俭尚实、艰苦创业的作风,反铺张浪费,从严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四是针对目前股市低迷状态,应在鼓励大的基金组织入市进行长期投资的同时,调整现有的政策,挽救股民的信心,以吸引大量的民间游资重新投入股市,压抑、延缓通货膨胀压力。

最后是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投资效益。一是要提高技改投资比重,改变过去重规模轻技改的做法,努力将技改投资占总投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二是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认真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级人才,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三是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好适宜自己的设备,不能盲目引进。四是投资时要做好项目论证工作,选准效益好、有前途的项目来投资,这样,项目上马后才能有较高的投资效率。

标签:;  ;  ;  ;  ;  ;  ;  ;  ;  ;  

论货币、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