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崇武中学)
古诗词鉴赏一直是学生学习、考试的瓶颈。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把古诗词读懂,答题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要把古诗词读懂并不难,前提是采用正确的阅读程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本文着重探讨如何从显性材料切入读懂古诗词。
一、从标题切入
标题也叫题目,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词的标题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古诗词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和题材(同一题材的古诗词,表达的情感通常具有同一性,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等,是我们解读古诗词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标题既交待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在未读诗句时,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总之,关注标题,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作品思路等。
二、从作者切入
鉴赏古诗词要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古诗词的作者。要尽量了解古诗词作者的身世,他所处的时代特点,他的创作倾向,他的作品的风格特点等。这样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把握艺术手法等。
历年高考的古诗词鉴赏中,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
例如: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问: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作者陶渊明,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作家。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中学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诗作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辞官归田后,他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诗的语言纯朴自然,意境高远拔俗,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了解作者的这些情况,再细读本诗,就不难解答试题了。答案如下: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诚然,诗人的生平、背景与思想往往决定着他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说每位作家具有怎样的风格是就其多数作品而言的。鉴赏古诗词应该学会“认识作者,知人论世”,但仍须结合诗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三、从注释切入
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命题者往往通过注释来降低题目难度。
例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1)【答案】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从注释中的“兵败”“ 抗元失败”“ 弃家”“ 妻儿被俘”“ 家破人亡”等信息显然可以得出“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的答案,而从“绝食而死”“ 将近十年”结合“梅花”的意象显然可以得出“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的答案。
总之,要善于利用注释的价值,准确快速地读懂古诗词。
四、从意象切入
意象,是古诗词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这个角度看,“意象”算是比较显性的材料。对这些显性意象惯用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这对于拓展思维度,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的常用 “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春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春雨比喻愁(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杨柳,晓风残月;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古诗词中出现类似这些显眼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应该把它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总之,意象是特定情感与思想的承载,有其独具的情感与思想内涵,并且是比较显眼的材料,鉴赏时,一定要善于利用。
诚然,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就能够完成的,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把握其规律,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利用古诗词中的显性材料,并且在学生平时大量背诵积累的基础上,我们是可以全面快速地促进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的。
论文作者:张世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古诗词论文; 意象论文; 诗人论文; 思想论文; 注释论文; 显性论文; 作者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