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苗族文化根源初探
朱文墨
内容摘要: 台江县是贵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了实物个少数民族,以苗族同胞为主,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区域内苗族文化气息浓郁,古老的节日文化——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舞龙嘘花;别具一格的台江苗族婚姻圈和原始自然的日常习俗,赋予了这偏僻的东南深山神秘的原始气息。台江苗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魅力无穷,保留了我国苗族几千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此为视角,介绍在当今文化不断同化和退化的趋势下尚存的一朵原始文化之花,希冀通过对台江苗族文化根源的初步了解,呼吁大家共同呵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苗族文化。
关键词: 台江苗族 民族文化 苗族文化 少数民族
台江作为“天下苗族第一县”,拥有古朴浓郁的苗族风情,这里保留了很多世界第一的记录,有世界最长的节日,世界最古老的情人节、世界唯一的独木龙舟节等,不管是哪种节日、何种活动,都蕴含着厚重沉淀、博大精深、浩瀚无穷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联合国授予台江为全球一等的十大文化旅游景区之一,从中就能窥探出苗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两条剽悍大汉,把住牡丹池大门。左边的汉子一言不发,将手中锦缎包袱递给一旁的门童;右边的汉子同样一言不发,将一锭银子丢给另一个门童;这就表明,接下来的半天,这家浴池只接待一位客人,峋四爷。
一.台江苗族的基本概述
(一)台江苗族的分布
苗族虽然人口不多,但地域分布非常广泛,也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东南亚、西欧、北美、南美等国家都有苗族的踪迹,在中国,主要集中在贵州。而贵州台江是贵州苗族居民人口最为集中的一个县,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其余则分布在贵州的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苗族居民喜欢聚族而居,大部分分布在偏僻的黔东南山区。
首先,成本面波动有限,年内煤炭企业倾向于淡储旺销,进而平抑了传统供暖季的煤价,对煤头尿素企业生产成本也有一定的稳定作用。至于气头尿素企业,天然气受限本在意料之中,相比采购溢价气,工厂多会选择停车,也就不涉及成本提升问题。而且,一些经销商针对气头企业四季度以及明年一季度的这部分减产规模已提前储备了一定量尿素。
(二)台江苗族源起及迁徙过程
苗族起源于当时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的“九黎”、“三苗”部落,早在五千年前就兴盛一时,后来由于“涿鹿之战”,其首领蚩尤被黄帝所杀,部落由盛转衰,部落余民被迫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历经发展,建立了新的部落——“三苗”部。由于中国远古部落好战之风兴盛,以尧、舜,禹为代表的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部落战争持续了一千多年,在夏禹时代,三苗部落又一次惨败,部落民众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被迫迁往到今天的陕西、甘肃交界地带,后来又迁移到东南方向,历经千年的时间,才逐步在四川南部、贵州东北部落户,这就是今天台江苗族的祖先。第二部分民众依然驻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就是三苗族当时的所在地。这部分民众有的和汉族融合在一起,有的流落到汉水中游,成为楚民的祖先,建立了楚国,还有一小部分民众继续迁移,部族零散,无据可考。
二.台江苗族典型的节日文化
(一)最古老的情人节——苗族姊妹节
苗族姊妹节在苗语中的意思是“吃了却心愿的饭”,在汉语中的现代意译“姊妹节”。顾名思义是以女性为主的一个综合性的社交节日,该节日集中了苗族的婚姻文化、服装文化、音乐舞蹈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多种文化。苗族姊妹节时间不固定,以台江县老屯、施洞为中心的姊妹节固定在每年农历3月15~17日,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采摘姊妹花、烹煮姊妹饭、捞虾捕鱼、游方、集体踩鼓等。
每年5月25日前后举行龙舟盛会,参与的人数多达上万人。台江县的苗族独木龙舟节的起源传说众说纷纭。“清水江苗族龙船节”节日的起源有三个,一个是传说中的龙王托梦,二是纪念杀死恶龙的苗疆英雄,三是起源于苗族先人驱逐天灾的行为——驱逐黑暗,换取光明。
(二)台江苗族的独木龙舟
姊妹饭是姊妹节的特色。节日来临之际,苗寨的姑娘就要为姊妹饭做好准备工作。她们去山上采集黄花和绿叶,捣碎后作为染料放在糯米中,使白色的糯米变成黄、白、黑三色,随着食用色素的引入,在原始的三色基础上,又增添了红绿两种外来色,三色饭变成了五色姊妹饭。姊妹饭不仅颜色斑斓绚丽,其中也内含玄机。节日中,年轻的小伙子会收到各式各样的姊妹饭,有的在姊妹饭里有姑娘表达相思的信物,这样的姊妹饭就被称作“无字的情书”。情书的意义随着信物的不同而呈多样性。比如说筷子表示愿意和该男子成双成对;玉米须或者是松针表示男子要回送绣花线作为谢礼;若信物是两个竹钩,则表示愿意和该男子进一步深交,放棉花表示思念男方;放香椿表示男子要快点接亲,若是信物是大蒜或者是辣椒则表示双方没有姻缘,也就是委婉的拒绝小伙子的含义。
每年元宵节时期,台江苗族当地有一种特殊的舞龙方式,舞者赤膊上阵,仅着短裤和安全帽,二十人为一组,两手执龙,遵照事先演练的动作在主要街道处进行舞龙表演。爱好龙灯的观众则买来嘘花筒对龙嘘花,按照苗族先民的传说,当年参加嘘花的人们会在来年交上好运。嘘花筒的制作也别具特色,一般是以整节楠竹或棕树挖空内心制成筒,然后人们往筒内填塞火药或者是铜砂、钢砂、打火石和玻璃碎沫等易燃物品,最后用泥巴封口压实。此种花筒威力十足,能喷出3-5米的焰火,犹如火树银花,参加者众多,可以成为一片猛烈的火海,舞龙者在火海中越战越猛,人、龙、火、花交相辉映,场面异常火爆、刺激、惊险。因此台江的舞龙嘘花也被称作“世界上最疯狂的舞龙节”,它是实至名归的英雄的节日。
(三)台江的舞龙嘘花
龙舟节是台县苗族居民的传统节日,涉及清水江中游两岸的六十多个苗族村寨,龙舟节召开的日子,大约有6万多苗族同胞参与,可谓声势浩大。按照旧例,苗族每个村寨的居民都要为龙舟节做参赛准备——制作龙舟,该龙舟的造型为一种奇罕的子母舟,母舟位居中间,子舟分居两侧,母舟和两侧的子舟捆绑在一起。到了参赛的日子,各个村寨的龙舟要沿着平寨、塘龙、榕山、施洞四个地点参加比赛。在参赛的日子里,苗族各村寨的人会不辞辛苦地将自家制作的米酒、腊肉、红布、鸭子作为彩礼来为龙舟对鼓舞助威,若是看到亲友的船队,经过一番鞭炮、系红绸、斟酒等活动后,便将礼物直接运送到河岸。龙舟比赛采取分组淘汰赛,赛程约半公里,奖品是奖金和奖旗。
三.台江苗族的习俗
(一)生产习俗
要塑造好自身的人格,个体应做到以下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要拥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应既能悦纳自己也能为他人悦纳。虽然有时会感觉不顺意,但肯定、积极的自我观念应占大学生个体人格的优势。其次,能面对和接受现实。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踏实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第三,能适度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与重要性,接纳不同个体的性格差别,包容他人的错误与缺陷,而且能与别人分享并且不会因此失去自我。
(二)生活习俗
台县苗族居民以糯米饭为日常主食,糯米饭在苗族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日常饮食,同时也赋予了民族特色。节日来临之际,糯米饭被染成五颜六色,外形也发生变化,有枕头形、三角形、方块形。旅行或者劳动时常常用竹篮盛放,同时糯米饭也是礼节必备品,新媳妇第一次拜见公婆,女婿初次拜访岳父母,都是以糯米作为礼物。此外除了饮食和节日礼物外,苗族同胞还用糯米酿酒,味道淳朴而甘冽。除了特色糯米饭外,苗族最具特色的食物是酸菜,用酸菜烹饪的酸汤鱼闻名海内外。酸菜就是日常的青菜、白菜、韭菜等蔬菜,晒干切细后与糯米粉、辣面、盐水拌匀腌于坛内即可,既可以生食,也可以煮开就食。此外台县苗族独特美味的饮食还有炒香虫、冻鱼、腌鱼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台江县的广大苗族同胞在中央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和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均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各种经济因素的制约,直至今日,台江县的广大苗民一直未能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束缚。目前苗族人民由于地域的限制,还是采取传统的农耕方式,以牛耕为主。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和玉米,此外还夹杂着豆类、薯类作物,以家禽家畜为肉类食物,以绿色天然蔬菜为佐食。工业生产比较滞后,主要是以初级产品加工或者是手工作坊为主,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第三产业目前发展比较迅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对于不满足χ2检验条件的计数资料,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组间等级计数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三)服饰习俗
由于一直是传统的农耕方式——男耕女织,苗族同胞的衣服原料都是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男士衣服上衣以青蓝色长衫为主,中间缠着绿丝带,下着宽档大裤,家居时以草鞋为主,出门做客时以皮靴为主。现在很多男性都以中山装和西装为主,搭配皮鞋。苗族女性衣服和男性相比依旧是丰富多彩的,节假日或者婚丧嫁娶都着盛装出席,但是日常也以简单着装为主。传统的女性服饰,头饰是编辫,包裹着青丝帕,有的是刺绣白花顶帕。上衣以各色短衣为主,下衣则以裙子为主,有长围腰或短花围腰,有点蜡绣百褶花裙或白褶裙。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衣裙种类较之以往种类更加繁多,颜色愈加艳丽。
(四)迷信与崇拜
苗族巫术流传深远,主要包含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由巫师主持巫术活动,巫师的出身都是非职业,他们是活动的主持者,有的还是村寨的领头人物。巫师虽然是非职业化,但他们必须熟悉本村寨的祭祀活动,能够讲述本宗的族谱和家谱,本支民族的民族溯源,历史迁徙路线,同时也要熟悉苗族本身的各种神话传说、民俗风情、诗词歌赋等。和鄂温克人的萨满法师一样,巫师同时也要精通舞蹈和音乐,因此可以说,巫师是苗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们是苗族部落的知识分子和精神灵魂。巫师除了要主持村寨的祭祀活动外还要精通医术,会辨别中药,在为人驱鬼做法的同时也要会用医术救治苗民。
四.结束语
台江可以说是中国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海内外很多研究苗族的学者都把台江作为苗族文化的切入点。台江县的苗族文化以古老、传统、多样,堪称苗族文化博物馆。在这块土地上,苗族先民创造了古老传统的民族文化,据相关部门统计了,台江县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52项,其中有国家级的有9个,省级的有4个,苗族的歌谣文化、服饰文化、刺绣文化、织锦文化、传统节日文化目前都收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
参考文献
[1]罗连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关系辨析--以台江县苗族节日文化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
[2]吴一文.苗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以台江县为线索[J].贵州文史丛刊,2004(05).
[3]彭雪芳.人类学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台江苗族姊妹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作者介绍:朱文墨,湖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