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的理论与现实_新经济论文

“新经济”的理论与现实_新经济论文

“新经济”的理论与现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经济论文,现实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经济”概念起源于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发展中有别于传统经济特征的现象的重新解释。1991年3月至今, 美国经济处于历史上最长的连续增长期,且经济运行态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理想组合。经济学家对此的解释是由于经济模式的更新,生产率增速加快,进而使美国经济突破了增长率2.5%和失业率6%的瓶颈限制,拉长了经济增长周期,经济高增长、低失业和低通胀的并存因而成为现实。

一、新经济是什么?

对新经济如何定义,通常有狭义和广义的看法。狭义的看法认为,新经济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全球化经济,是整体经济中以新型企业和新产业为主、成长潜力巨大的部分,而旧经济则是由传统企业带动的经济体系。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企业出现生产瓶颈的风险,全球化促进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缩小了劳工增加工资和企业涨价的空间,从而抑制了通货膨胀。在它看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基本上就代表了新经济。信息技术产业的确具有传统产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将信息革命同之前的工业革命作比较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差距:从1869年到1939年的70年间,美国制造业的输送能力从120 万马力增加到4500万马力,年均增幅约为5%;50年代末以来, 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从每秒处理1万个指令(MIPS)猛增到每秒处理1亿个指令,40年间的年均增幅达35%。(注:Bradford Delong, "A Long Boom",1999/09/18,http://econ161.berkeley.edu)而且,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不像以往的技术进步只带来经济领域某一方面的革命,而是全方位的革命,如新的信息系统、新的市场结构、新的分配渠道等。其次,以往的新技术产业达到普惠大众的程度通常需要10年,而信息技术则大大缩短了这一周期,从而刺激了传统产业的迅速转型。

新经济的竞争优势不在其规模,而在于其存在。高科技产业在规模上远未达到与传统产业分庭抗礼的地步,即使是经历了近年来的迅猛增长,高科技股也只占美国股市总市值的1/4左右。但信息技术产业却以其较小的规模向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展开了强势竞争。互联网是信息技术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虽然目前信息产业产值仅占美国GDP的8.3%和就业人口的6.3%,然而却带动了近1/3的经济增长率。 (注:(美国)商务部《2000年数字经济报告》"Digital Economy 2000",http://www.doc.gov,2000/6/5。 )几乎所有产业都已面临新经济形态对手的竞争,传统经济的行为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在许多人看来,美国在线(AOL)吞并时代华纳(Time Warner)正是新经济压倒传统经济的开始。

表1:新经济与旧经济的主要差别

比较项目 旧经济 新经济

(一)整体经济特征

市场 稳定动态

竞争范围 全国全球

组织形式 官僚等级制 网络型

(二)产业

生产组织 大规模 灵活

增长的关键动力资本/劳动力 创新/知识

关键推动技术 机械化 数字化

竞争优势来源 扩大经济规模降低成本创新、质量、时效

、成本

研究/创新的重要程度

低-中 高

同其他企业的关系 独立联盟和合作

(三)劳动力

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更高的实际收入水平

技能 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广泛培训

必需的教育水平技能或学位 终生学习

管理层与工人的关系对立合作

工作本质 稳定风险和机会并存

政企关系 规定要求鼓励增长机会

规章制度 命令与控制 灵活的市场工具

来源:www.neweconomyindex.org

广义的看法则认为新经济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经济和旧经济是难以简单量化的。新经济并非只是新兴的产业和部门,而更是社会经济内部基因的变化。就美国而言,新经济不仅由信息技术推动,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政策转变也功不可没。4月, 克林顿在白宫“新经济”专题会上称:“新经济的本质和美国企业体制的力量发挥了领导作用;传统产业及其员工提高生产率也发挥了作用;政府扩大贸易、人力和技术投资,也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的确,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稳健的财政政策使财政赤字的局面得以扭转,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重点从降低失业率转向控制通货膨胀,营造了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于新经济的内在动力,美国财长萨莫斯认为:“不断追求垄断是新经济的核心动力。这种动力所导致的创造性的毁灭,成为经济成长的主要刺激。”(注:台湾:《工商时报》,2000 年5月13日。)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Progressive Policy Institute)的报告认为,美国的经济转型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1974年以前是美国的传统经济时代,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是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的时期,从90年代后期则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期。(注:(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 PPI ), http ://www.dlePPi.org)信息革命带来的冲击不是要摧毁旧经济,而是在旧经济之上继续发展起新经济。虽然目前高科技公司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但实际上传统企业和部门往往更有适应变革的潜力。因此,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并不是新经济战胜旧经济,而是传统企业为适应信息革命而采取的变革行动。

二、如何衡量新经济?

如何衡量新经济是一个困扰经济学家的难题。是以高科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衡量呢?还是以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财富分配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来确定呢?因为新技术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仅要看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也取决于与之配套的社会经济环境。进步政策研究所设计的三组新经济指数部分解决了这一困惑。第一组指数跟踪经济转型中的基本变化,第二组指数评价经济转型的影响,第三组监测支撑新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注:本节数据如非特别注明, 均引自http://www.neweconomyindex.com.)

评价新经济影响最重要的指标是生产率增幅。60年代,美国的生产率增幅为3%,而80、90年代已下降到1.25%。 但近几年的表现却突破了生产率下降的长期趋势。统计表明,美国的生产率增长1995年第4 季度突破3%,之后增幅明显加快,1996—1999年生产率的年均增幅达2.6%。信息技术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十分突出。1990—1998年,信息技术行业整体的生产率年均增长12%,其中,信息技术产品制造行业生产率年均增长更高达25%,而其它行业的生产率年均增长却不到2%。 (注:Industry Standard,http://www.thestandard.com.)不过,单凭生产率增幅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再来看收入分配情况。从70年代中期开始,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衡逐渐加大。1980—1996年,收入最高的5%的群体的实际收入水平上升58%,而收入最低的60 %的群体收入增长却不到4%。但是,收入不平衡增加最快的阶段是80 年代,而90年代以后, 收入不平衡几乎没有继续扩大。 实际上, 1996 —1998年间,收入最高的10%的群体的工资增幅低于收入中等和收入最低的群体。这些指标都显示美国经济在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不同于长期趋势的变化。

全球化是新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故对外贸易是衡量新经济的重要指标。1970—1997年,美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从11 %上升到25%,90年代以来的增长更为突出。新兴企业不断出现也是新经济的重要特点。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增长速度的“瞪羚”(Gazelles)公司多达35.5万家,从1993到1996年,这些公司创造了70%的同网络有关的新工作。新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也是特点之一。竞争加剧、创新以及因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以汽车行业为例,90年代初,从最初创意到投入生产需要6年时间,而现在已经缩短到2年。

在新经济的基础投入方面,研发投入是重要指标。民间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9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1997年达1.7%,而同期政府的研发投入比重却在下降,1997年占GDP的0.8%。在计算机消费方面,增长的动力也主要来自民间。1986—1996年,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计算机消费分别增长9.4%、22%和38%。由此可见, 美国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民间,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实际上,美国增加信息技术投入的趋势从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其社会经济结构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90年代后期的各项指标只不过将这些改变显性化了。

三、谁是新经济的受益者?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遵循同一规律,最早的倡导者总是最大的受益者。新经济也不例外。新经济的确是技术革命带来的,那么技术革命是否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财富增加,进而改变社会经济的整体结构呢?从历史上看,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有其周期性,通常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技术的开发阶段,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成本很高,经济效益不明显,生产率增长反而下降;第二阶段是新技术的起飞阶段,新技术产业开始迅速增长,但尚未扩大到其他领域,新技术的受益群体很小,因此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第三阶段是新技术的成长阶段,新技术开始向其他领域迅速辐射,受益群体扩大,经济增长加快,生产率大幅提高;第四阶段是新技术的成熟阶段,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到位,经济增长趋于平稳。从信息通信技术(ICT )的发展状况来看,发达国家优势明显,而美国更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一)发达国家的情况

1990—1997年,经合组织(OECD)国家信息技术市场产出年均增长8%,信息通信技术支出占GDP的比例持续上升,1997年已达7%左右。1997年,OECD占全球信息技术市场总量的92%,软件市场的94%,占信息服务市场的份额也超过90%。美国三项指标均占OECD的一半左右,而且是增长的主要引擎。(注:OEC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lOOk2000,http://www.oecd.org.)美国的信息产业占总体经济的比重从1994年的6.3%增加到2000年的8.3%。(注:美国商务部《2000年数字经济报告》"Digital Economy 2000",http://www.doc. gov 2000/ 06/05.)互联网是信息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内容服务、接入服务、金融服务等。互联网热潮源自于1995年8月网景公司公开发行股票。 美国的互联网经济规模1996年仅为155亿美元,2001年将达到3500亿美元。 其中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将占最大份额,达1860亿美元。(注:http: //www.neweconomyindex.com.)1990—1999年,美国个人电脑的年销量从 900万台上升到4300万台,拥有个人电脑的家庭比例从22%上升到53%,接入互联网的家庭比例从0增加到38%, 软件销售额从630 亿美元增加到1410亿美元。(注:Time,2000/04/20.)

其他发达国家的信息通信技术与美国差距较大。不过,英语国家、瑞典、瑞士、日本和荷兰的发展较快。OECD公布的数据表明,欧元区的新经济规模大概是美国的一半到2/3左右。1995年,欧盟的知识性产业占商业部门净产值的48.4%,美国为55.3%。 欧盟对知识的投资占GDP的8.0%,美国为8.4%。1997年,欧盟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方面的开支占GDP的5.9%,美国为7.8%。在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只有1.8个百分点是来源于科研,而美国为2.9%。在政府和民间的科研总开支方面, 欧洲和美国之间在1998年相差600亿欧元。此外, 科研人员在企业劳动力中占的比例在欧洲是2.5‰,在美国是6.7‰,在日本是6‰。1997 年,美国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52.8%,欧盟为27.9%。同年,互联网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普及率达30%,而在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则不到5%。 不过,互联网在欧洲的发展可能潜力更大。欧洲信息技术特别观察小组预测,2001年,欧洲互联网用户将占全球的31.8%,而美国则降到37.9%。(注:www.oecd.org.)美林公司预计欧洲电子商务市场总额将从1998年56亿美元猛增到2002年的2230亿美元。(注:《国际经贸消息》,2000/05/18。)

日本的互联网经济发展也很迅速。据日本通产省预计,互联网的用户1997年为900万,1999年达到2200万,到2003年将达到5800万。 日本企业对用户的电子商务金额从1998年的650亿日元猛增到1999 年的1900亿日元,到2003年更将达到31600亿日元。(注: Financial Times,1999/11/30.)互联网对日本的冲击可能比其他发达国家更大。 因为日本社会是一个代理体系完善的社会,互联网对它最大的冲击就是消除从企业到用户之间的代理层。

(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信息通信技术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也有很大发展,其速度是发达国家的2倍。(注:OEC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lOOk 2000,www.oecd.org.)亚洲新兴市场发展尤为突出。预计1998—2003年间,增长最快的将是印度和中国,年均增长分别为246%和243%,但发展中国家整体与欧美发达市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注:《财经》2000年5月号。)

从拨号上网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美国高达74%,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分别为60.6%、58.8%、54.8%、44.2%,而中国和印度分别为11.3%和2.3%。 从网上股票交易数量占总交易量的比例来看,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分别为5%、5%、4%、23%, 预计2004年将分别达到40%、40%、25%和51%。1999年,美国互联网用户人数达1.07亿,亚洲(除日本外)为2182万,预计到2003年, 将分别达到2亿和7725万。2003年,拉美的互联网用户将达2430万。电子商务在亚洲仍处起步阶段。1999年美国的电子商务总额为1347亿美元,亚洲(除日本外)为22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将分别达到7260亿美元和513 亿美元。(注:国际数据公司(IDC),1999年11月。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可以判断,美国显然处于信息技术的成长期,新技术正从高科技领域向其他领域迅速扩散,从而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大多数发达国家处于新技术的起飞阶段,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应用还未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大部分领域。信息革命的阶段论至少可以解释两个疑问:为什么美国的新经济效应直到90年代后期才突显出来?为什么其他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并没有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大幅提高?事实上,日本、德国和英国在1995—2000年间的劳动生产率甚至低于1977—1995年间的劳动生产率。(注:Financial Times,2000/04/01.)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信息革命还仅仅处于萌芽阶段,信息技术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很小,新技术带动的经济增长新模式还远未出现。虽然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复苏的势头很猛,但仍很难证明这一轮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信息技术。

四、新经济何去何从?

(一)新经济泡沫是否会破灭

新经济尽管已是脍炙人口,但仍有不少学者怀疑它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的传统经济。他们认为,虽然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经济的突飞猛进,但经济规律并没有变化,信息革命也不能改变这一规律。美国当前的经济繁荣,究竟是信息技术产业带动的崭新局面,或只是经济强劲的表现,仍有待进一步观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从根本上说,经济的驱动力并不是任何新技术,而是人的本质(human nature)。”况且,新经济带来的并不总是丰收和富裕,也带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变数。同传统企业的财富积累不同,互联网公司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股市的上涨。在美国,据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在其新书《非理性繁荣》中指出,目前美国股市已形成了150 年来最大的泡沫。1995—1999年间,道琼斯指数上涨 3倍(而纳斯达克指数更上升了 9倍),同大萧条前1924—1929年间股市的涨幅不分伯仲。如果以股票市盈率衡量,泡沫成分更大得惊人。1999年底道琼斯指数的平均市盈率为45倍,高于1929年最高峰时的水平,而纳斯达克100 指数的平均市盈率更高达120倍。他认为,目前的股市泡沫有表里两层。 泡沫表层由信息技术革命、战后新生代的富裕、及传媒对商业和投资的热衷组成;泡沫内层则是高科技公司盈利前景的黯淡。(注:香港《信报》,2000/04/11.)

亚洲的“新经济热”更明显地反映在股市上。亚洲股市越来越依靠于少数互联网公司的表现,日本互联网公司占股市的份额在18个月中从9%增加到24%。香港股市市值1999年升幅超过1倍,但是其中的90%来自于15种股票。与科技或电信有关的股票市值已经占据了市场的4/5。(注: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2000/03/15.)

股市泡沫是新经济的最大隐患。一旦股票下跌,其财富将迅速贬值,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将产生巨大的冲击。资本市场对实质经济影响增大,使经济发展前景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更值得忧虑的是,无论是国家还是国际间,贫富差距都在继续扩大。面对进一步扩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将更难实现经济发展的“蛙跳”。对社会而言,在时代变革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利益集团的反抗,也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变数。

不过,从近期的经济指标来看,对美国经济的前景乐观仍是有充分根据的。美国信息技术投资自1998年第一季度以来,连续9 个季度增加幅度在20%以上,2000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24%,换算成全年金额则为5829亿美元,是90年代初期的4倍。美国信息技术投资占GDP的比重,在90年代初期只有2%,2000年第一季度已上升到6.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上升。第一季度5.4%的经济增长中,约有1.9%来自信息技术。(注:台湾《经济日报》,2000/06/01。)前美国总统经济顾问、芝加哥大学教授尼斯坎宁对目前的经济状况基本持肯定态度。他认为“除非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犯严重的错误”,否则经济状况恶化的可能性非常小。(注:《国际金融报》,2000/06/07。)

(二)政府重任在肩

事实上,新经济概念之争本身并不重要,如何因应信息革命、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潮流才是各国政府面临的挑战。 伯克利加州大学的Delong教授认为,政府应着力解决新经济发展的两大问题:资源和规则。(注:Bradford Delong,"Building Tools for Thought",http://econ161.berkeley.edu.)资源是维持创新和技术革命的保证。资源应由四个相互交叉的部分组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金融资源和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分为三个层次:精英人才、技术人才和普通大众。物质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同时也包括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资源是指创业、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资本保证。智力资源主要是指在研究开发中的投入。这一“大资源”概念,不同于传统经济对物质资源的强调,突出了教育、科研和资本市场在新经济时代的重要性。对于尚未进入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这也是应该考虑的要点。政府决策应避免只求经济赶超的线性发展观念,而应通盘考虑资源、权力、责任的相互制约与配合,以社会均衡发展为长远目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政府对信息时代的规则制订也肩负重大责任。制订规则的最终目的是营造一个建设性的竞争环境。这些规则应当包括标准制定、税收、反垄断法、内容规范、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债务、仲裁等方面。什么是新经济时代正确的规则,目前尚无定论,但欧美国家一些流行的争论也许反映了规则今后的走向:在税收方面,虽然美国政府已决定暂不对互联网交易征税,但究竟应该对网络交易征税还是免税以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尚不明确。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专利注册在欧美国家已用至极致,网络公司甚至将其商业模型也进行专利注册,“知识产权陷阱”已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构成了威胁。是否应当限制专利权的滥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反垄断方面,美国政府在微软诉讼案中的做法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引起很大争议,究竟应该忍受垄断还是放弃规模经济的效率将是今后反垄断法制订的基础。在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方面,法律应如何保护居民的个人隐私不被政府和商业组织用作商业目的,是否应当允许建立开放的、相互连接的系统等问题,都是争论的焦点。虽然这些争论还没有出现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但对我们制订相关法规应有不小的借鉴意义。

标签:;  ;  ;  ;  ;  ;  

“新经济”的理论与现实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