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革命论文,宋庆龄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宋庆龄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渊源,研究者各强调其方面不一。作者指出,现有说法实可商酌,不能强调一端,需要多方面进行探索。认为特殊的家庭教育、其父宋嘉树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进步思想的教诲与熏陶,使其幼年具有朦胧的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之情。6年留美学习,进一步接受了民主主义的洗礼,1911 年辛亥革命胜利的现实政治教育,促使宋庆龄的政治思想急剧变化,初步形成民主主义革命思想。1913年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行列,可视为宋庆龄确立明确、坚定的民主革命思想的表现。文章并对1912年4月说、1915年10月说等其他诸说提出驳议。
宋庆龄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举世闻名的杰出伟人,实非偶然,是她长期从事革命实践斗争并取得丰硕业绩的必然结果。探究宋庆龄民主革命思想的由来及形成,有助于明晰她一生历史业绩的来龙去脉,以及了然其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人杰的坚实基础。
本文仅就宋庆龄革命思想的形成渊源及其确立的问题,略陈己见。
一
宋庆龄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根源在何方?近10年来出版和发表的有关著作与文章中议论颇多,通过分析其家庭出身、成长经历、亲友影响等进行探讨,但说者各强调其方面不一。不少学者都强调了孙中山对宋庆龄幼年时代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她青年时期受到美国民主教育的熏染等。如此说法实可商酌。依据宋庆龄革命思想确立历程的史实判断,其革命思想之所以形成,不能强调一端,需要多方面进行探索,应该说是多种因素交相作用后逐步汇合所致。
一个人,童、少年时代的家庭教养和所处的时代及生活环境,历史的、社会的条件等,对后来的发展虽非决定的因素,却都有着程度不等的影响。1893年,宋庆龄出生在上海浦东,并在那里度过了成长中的孩提和少年时代。〔1〕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清王朝极端腐朽黑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岌岌可危,一批爱国的志士仁人竞相探求救国图存的真谛,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正在传播,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运动也在兴起和发展。宋庆龄生长在中国最大城市中的一个接受欧美教育的传教士兼革命党人家庭。她的特殊家庭状况使其自幼能够受到良好的庭训,童年时期得以摆脱当时一般青少年难以摆脱的孔孟之道等封建思想的禁锢,受到了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和系统的宗教生活的熏染。她的母亲倪桂珍是位具有刚强意志、虔诚的基督教皈依者,对事业、家庭和孩子教育有高度的责任感及严格的要求,并以慈悲为怀,博爱众生。这些思想和作风,从小就给宋庆龄以深刻的影响。其父宋嘉树是启迪宋庆龄进步和爱国思想的第一位老师。通过宋嘉树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进步思想的教导和熏陶,幼年的宋庆龄对西方的民主和共和逐步发生兴趣,开始具有了朦胧的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之情。以后的发展证明,这一切对她决心献身民主革命起了相当大的启蒙作用,甚至有着直接和决定的影响。宋庆龄的革命思想盖伏根于此。
有些著作中把宋庆龄少年时代的进步思想说成是直接受孙中山影响的结果, 然而从目前已公开的资料来看, 此说却是缺乏史料的支撑。1894年孙中山首次到宋家时,宋庆龄仅仅是个一岁许的婴儿;此后长达16年之久,孙中山均流亡国外,其间只有1900年8月29 日乘日轮“神户丸”抵达上海一次,寄寓于日本人经营之“旭馆”。当时由于上海方受自立军失败的影响,戒备甚严,他来去匆匆,在仅有的两天停留中难以肯定到过宋家〔2〕;即使到过宋家,孙中山在短暂时期中, 也很难会同年刚7岁的宋庆龄有很多的谈话和接触,会给她以重大影响, 使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孙中山每每来到上海,都住在宋家”之事。某些与史实相左的戏剧性的描述是不可据之立论的。
实事求是地说,少年时代宋庆龄所以有进步和爱国思想,基本上是得之于宋嘉树的教诲,间接受到了孙中山的影响,是孙中山留给宋嘉树的影响移植在宋庆龄身上开花结果,而不是直接受孙中山影响之所致。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在宋庆龄成长中的思想影响是逐步地加深加重,这是由于宋庆龄年龄和阅历增长以后,日益景仰和崇拜孙中山的救国理想和“痛感人间不平而终生投入革命”〔3 〕的献身精神而兴起的;并且,她最后也是在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和伟大思想的强烈感召之下,始踏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尽管宋庆龄少年时已经孕育了朴素的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之情,表现出对政治感兴趣,成为一个小小的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但在她心灵中蕴藏着的憎恨封建专制和关心祖国前途的种子当时尚未得到萌发。1907年夏,还是基于她特殊家庭状况,使她毅然飘洋过海远去美国学习,一呆6年,直到1913年8月。从14到20岁这个年龄,属于美妙的豆蔻年华,正是对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因此,留学美国是宋庆龄一生中极不平凡的一页,她在美国所受的教育对其思想的影响确是不可忽视的。正如宋庆龄自己所述:“我在美国度过我的青年时代,受过美国伟大的民主传统的熏染,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伟大的力量之一。它的文化,成为我所接受的教育的一部分。”〔4 〕她在留美期间受到系统的美国教育,进一步接受了民主主义的洗礼,萌发了反对清廷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追求个性解放的理想,在她思想里得以具有了强烈的民主色彩。她后来回忆这段学习生活的收获时认为:“这对于我祖国,十分需要民主精神的祖国,是非常珍贵的。”〔5〕
这个当时被人们赞为“小大人”〔6〕的宋庆龄,性格刚毅, 勤奋好学,酷爱读书,广泛博览“传记小说等文学和历史书”〔7〕, 重视新思潮的追求和探索,“以便准备回国后有所建树”〔8〕。 她又从与父母亲通信中,从阅读报刊以及接触许多新鲜事物中开拓了视野,在政治上开始关注国内政治风云的变幻和祖国的命运,痛恨清王朝的腐败和深感祖国的落后,并时时用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开始树立起心系祖国、献身祖国的抱负,产生了振兴国家、挽救危局的志气和理想。其时正值孙中山领导武装起义迭遭失败的岁月,宋庆龄常为此而忧虑,虽不敢对革命作出大胆激进的设想,也不因自己是身处异国的学子对祖国的前途停留在关心和同情上,而是深切地思考中国的出路,并积极地参与实践,以笔当剑撰写文章,希图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去阐释使祖国前进的途径。在此期间,她曾连续发表多篇反封建的文章,以各种体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及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如童话短文《四小点》,宣传助人为乐的博爱精神;政论文《受外国教育的留学生在中国之影响》,论述中国早期留学生在政治、教育和社会改革方面对中华民族的良好影响,抒发自己为改造和建设祖国而学习的胸怀;《现代中国妇女》一文,通过中国开始招考赴美女留学生的事实,力陈“女子智力不比男子差”,“在中国教育发达的将来定会与男子并驾齐驱”,论述了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散文《阿妈》,以真挚的感情描绘曾在她家做工20年的保姆,讴歌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女仆,表现出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
宋庆龄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她当时的爱国主义思想日趋炽热,形成了一种明确的政治思想,把自己的出国留学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抱有爱国报国之志,逐步树立起了为祖国的人生观,成为一个充满激情的爱国者。她企望以美国为榜样,追求着更新和进步,萌发了社会变革的热望,曾严肃地表示:“我坚定地认为我的祖国要有一个根本的变革”〔9〕。如何进行变革呢? 她认为中国政府腐败的根源在于官吏选拔方法的不当,“以任人唯亲和弄虚作假为特征。政府的要职都为御用文人,朝廷亲信及靠‘政治交易’清云直上的人所把持”〔10〕,而未能从根本制度上观察问题的实质。她对革命虽怀有憧憬,但却抱着疑虑的态度,说:“‘自由’与‘平等’不是靠罢工、骚动和政治混乱,而是靠更为普及的教育和启蒙运动来保证的。”〔11〕因此,期望着清王朝进行改革,要求把大批留学生选拔到重要官位上管理国家;并信任清王朝宣扬的拟在1917年建立议院制度的诺言,幻想通过局部的政治改革,使中国的事情得到改善。她主张通过改革教育、改革官吏任免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依靠革命的途径。可以看出,宋庆龄在政治上还是专注在改革社会弊端,实际上并没有超越改良主义的藩篱。她的思想发展尚未吻合当时的中国政治和革命发展的实际,依然是幻想施用局部变革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改革主张,还是处在改良主义者的阶段。
真正决定宋庆龄思想转变的,是客观现实政治的教育。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大大改变了宋庆龄思想发展的轨迹,加快了她进步的速度。1912年初,年方19岁的宋庆龄获知腐朽的清王朝终于被推翻,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时,异常激动和振奋,立即扯下校园里的清朝龙旗,踩在脚下,并挂上五色旗的新国旗,高呼着“打倒龙!高举共和国的旗帜!”〔12〕为共和国的建立与胜利而欢呼。这一历史的重大事件在她心目中引起巨大的震动,引发了思想的猛进,就挥笔激情地写出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一文,公开表明她热烈拥护共和政体的政治态度。文章高度评价辛亥革命胜利的意义,认为这场革命的胜利“意味着四万万人民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这一制度已持续了四千多年;在它的统治下,人民毫无‘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可言。……也标志着一个王朝的覆灭,这个王朝所进行的残酷的剥削和自私自利,使得一度兴盛的国家沦于极度贫困。推翻满清政府就是铲除了一个充斥着野蛮习俗的、道德败坏的朝廷。”〔13〕文章洋溢着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无比痛恨,对高举共和的旗帜作热情讴歌。她充满豪情的指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滑铁卢战役后最伟大的事件,是中国革命。”“中国以它众多的人口和对和平的热爱——真正的本质意义上的热爱——将作为和平的化身站出来。它必将推动那个人道主义运动,即实现世界和平。”〔14〕
这次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给宋庆龄上了很好的一课,使她在认识上跨出了一大步,爱国主义思想也随之急剧变化,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促使爱国与民主思想相结合,从而发生了迅速的转折。从宋庆龄对“二十世纪最伟大事件”的认识和阐析中,表明了她的政治思想的重大转变,从此宣告了同封建帝制的决裂,逐渐清除改良思想,开始抛弃了改良主义道路的幻想。
家庭教养(含孙中山的思想影响)、美国教育的熏染,客观的历史、社会条件和主观的参与实践及选择,交相作用,促使了宋庆龄民主革命思想的最终形成。
二
同任何一位伟人一样,宋庆龄的革命思想也有一个孕育、成长和形成的过程。宋庆龄从童、少年时代以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为起点,经过留学美国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洗礼,在她的思想沃土里已经孕育着零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幼芽。后来,通过辛亥革命胜利这一客观事变的进程,她开始清除改良主义思想,坚决与封建王朝决绝,促使民主革命思想的幼芽茁壮成长,最后踏上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征途。
宋庆龄何时确立了民主革命思想?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有不同的说法:有的把1912年4 月宋庆龄发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一文作为标志, 认为从此她就“走上了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有的以1915年10月宋庆龄与孙中山结合为界限,认为她是之后“开始确立民主革命坚定信仰的”。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毫无疑问,《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一文对研究宋庆龄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以明确见解,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作用和深远影响,指出“压迫导致了这场奇妙的革命——一件看来是不幸的而实际却是造福人间的喜事”,剖析出革命产生的深刻社会原因。这篇文章主要反映了宋庆龄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观点,她当时是把“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口号作为中国革命的奋斗目标,对于辛亥革命的分析和评论,也以此为标准。然而,从文章中的观点来看,她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还缺乏理性的认识。诸如天真地认为:这场“革命已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每个人的两项不可剥夺的权利,许多高尚英勇之士献出了生命。但是博爱尚有待于争取。”〔15〕这就是说在中国已达到了“自由”和“平等”,缺少的只是“博爱”。她由于从小受到的基督教义的教育和母亲言传身教的深刻影响,把“博爱”这个理想看得至高至重,视之“为自由、平等两者的基础”,“是人类尚未实现的理想”。竟说:“缺少了兄弟情谊,自由就没有牢靠的基础;在人们还没有彼此以兄弟相待之前,真正的平等也只不过是梦想。”〔16〕这诚然是宋庆龄这个心地善良姑娘最初的美好理想,却说明她对中国国情的不了解和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认识的局限,也就谈不到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建立起真正的坚定信仰。又如她认为“博爱”这个理想可以通过和平的手段来实现,指出:“多少世纪以来,中国人一直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对他们来说,笔比剑更有力量。他们尊重和平这门学科而漠视战争这门学科,他们崇文轻武。”〔17〕再如她还认为可以用和平手段推动实现人类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运动,实现全世界的和平,“使权利无需(须)依靠军队和‘无畏’战舰作后盾,一切政治分歧都将最后由海牙法庭来裁决。”〔18〕这当然只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它既表明了宋庆龄的天真和浪漫,又明白显示着某些改良主义思想在她的头脑里仍然还起着作用。
当然,笔者不是去苛责文章的某些论述的不足,只是说明仅以这篇文章难以论证宋庆龄当时已确立了明确的民主革命思想。对该文中的不足之处,1992年版《宋庆龄选集》编者为其所加的注释说得好:“她(宋庆龄)当时毕竟还是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因而是可以理解的。”〔19〕
宋庆龄写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后,在威里斯安学院一如既往地继续勤奋学习,研读不辍。一年之后,1913年4月间, 仅发表了上面第一部分所述的《现代中国妇女》及《阿妈》二文,它们均可归属为抒发爱国主义思想和关注劳动妇女的反封建的文章。迄今尚未发现其他反映她当时看法的政论著述和有关阐述自己政治观点的信札等文字资料。这其间,辛亥革命迅即失败了,孙中山为挽救革命进行的“二次革命”也迅即失败,被迫亡命日本。宋庆龄对这些意想不到的重大事件所持的态度难以找到答案,也就没有她已经确立民主革命思想的佐证。
此后,宋庆龄在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教育下,又经过了一段相当时间的对社会实际的观察和体验,并不断地进行自我扬弃, 自我陶冶, 在1913年夏秋间,当她大学毕业、得知国内形势剧变后,促使其在政治上作出了坚定正确的选择。“她感到中国革命在召唤她,她要献身于中国的民主运动”〔20〕,便毅然满怀革命的理想和对祖国的责任感,离美归国。她为会见孙中山,途经日本,据日本外务省文件档案资料记载,在9月中旬的10天中去看望孙中山竟达8次,坚定地表示“愿为革命尽力”的决心,接着便跟随孙中山投身到激烈的救国斗争中去了。只有这时的思想状态和果断行动,才可说是她确立了明确的、坚决的民主革命思想的表现。
在宋庆龄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工作后,她得以经常和孙中山讨论中国革命问题,经过孙中山的帮助和她自己的革命实践,提高了对中国革命许多理论和现实方面的认识,则是属于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起来的问题了。至于她和孙中山在1915年的结合,诚然对宋、孙两人的革命生涯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一桩重要事件,但它在时间上更靠后了,不应视为宋庆龄确立民主革命思想的界限。
正由于宋庆龄青年时期已确立了明确而坚决的民主革命思想,才能使她投身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后一直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在通往真理之巅的崎岖道路上不断登攀;并为她后来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逐步成为一位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奠定了牢固可靠和至为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宋庆龄的诞生和童年生活地方,传统说法为上海浦西, 最近有人调查更正,确定应是上海浦东川沙镇南市街,今从新说。
〔2〕孙中山是从日本横滨秘密乘轮赴上海, 因在上海难以活动,他除访问过英国驻沪领事外,连会晤刘学询也在船上进行。当时日本派有多名密探监视孙中山的一切行动并存有记录,在现存日本外务省档案以及孙中山、平小周、山田良政等的著述中,均未见孙中山去过宋家的记载。
〔3〕《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 《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6页。
〔4〕〔5〕《中国走向民主途中》,《宋庆龄选集》上卷,第 208页。
〔6〕宋庆龄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萨密特的波斯特温学校读书时, 学习勤奋,常常选择一些题材严肃,远远超过她年龄能读的书来阅读,被人们称为“小大人”。
〔7〕傅伍仪、张爱荣:《追寻宋庆龄在美国的足迹》, 《光明日报》1990年1月26日。
〔8〕〔美〕罗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9〕〔美〕C·斯宾塞:《三姐妹——中国宋氏家庭的故事》,纽约1939年英文版,第116页。
〔10〕〔11〕宋庆龄:《受外国教育的留学生在中国之影响》,《威里斯安》院刊(英文),1911年11月出版。
〔12〕〔美〕项美丽(E·Hahn):《宋氏姐妹》,1941 年香港英文版,第82页;又见斯特林·西格雷夫:《宋家王朝》,第121页。
〔13〕〔14〕〔15〕《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宋庆龄选集》上卷,第1、3—4、2—3页。
〔16〕〔17〕〔18〕〔19〕《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宋庆龄选集》上卷,第3、3、3—4、1页。
〔20〕〔美〕C·斯宾塞:《三姐妹——中国宋氏家族的故事》,第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