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
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兴盛和维系引领世界优势的重要要素。从某种程度上看,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新故相推的科研创新史。科研与创新往往相伴相生,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和翅膀,缺乏创新的科研,犹如无阶梯而欲登高楼,无舟楫而欲渡江海,纵有百般努力,也难有作为;没有创新的科研,只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抑或停留在原地打转,徒费心智物力。仔细深究,科研与创新又有所不同,科研带有强烈的导向性,其目的在于探知未知世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而创新的范畴则更为广泛,适用于包括科研在内的任何社会领域,科研必须秉持科学精神,遵循科研伦理,既要实事求是,容不得丝毫马虎,也要遵循社会伦理,不能有反人类的行为,其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辛的。创新更注重时效性和经济效果,往往抱着“略胜于前”的心态。因此,只有厘清科研和创新的关系,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为科研创新营造更好的土壤环境。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应该成为科研的导向。但科研与创新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在科研上,要广义地定义创新的概念。任何科研都不应该是在过去基础上的简单重复,任何科研都应该具有创新的成分,应在科研中以创新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以往或他人的见解,或者赋予研究对象以新的内涵或新的形式。离开了创新的科研,就等于忘记了初心。但对创新的理解不能过于狭隘。无论是选题,还是立项,都不能只盯着能出、易出所谓“创新成果”的高精尖项目,而应该立足“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经济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在科研的取向中,只盯着所谓的“创新”,而对社会急需的、人民群众所迫切需要的技术、产品、成果等不上心、不在意。在操作层面,要以社会需求和人民需要为导向,既瞄准自主创新的大成果,又不嫌弃实用、急需的小项目,让科研真正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 董会泽{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宣传部部长}:
第一,科研为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科研是为认识探究客观事物内在本质和运行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它能够为创新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创新是科研的目的和落脚点。创新作为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它在经济、社会、技术等研究中举足轻重,可表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第三,以创新引领科学研究。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未知,是创新的基础和依托,创新的基本任务是促进经济、社会、技术发展。因此,应该在国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科研体系建设中,以创新为引领,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发展。第四,营造科研创新的氛围。科研推动创新,创新促进科研。必须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消除影响制约科研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解放科研人员的身心,积极营造重视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创新成为科研活力不断迸发的源泉。
@ 何裕(北方工业大学校办公室主任):
一是实现管理“再松绑”。以“政策+服务”的组合拳,完善人才引进、项目管理、评价考核、转化激励、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打破科研管理机制的条块分割,给科研人员松绑,为科研创新赋能。二是夯实科研根基。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力度,基础研究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应用研究要聚焦前沿研究,提高源头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保障创新人才供给和储备。三是打造创新平台。通过共建重点实验室、重大研发机构、学科交叉科研机构、大学科技园等基地和平台体系,汇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资源。四是破除成果与产业“两张皮”。将科研创新资源导入产业发展,以科研孵产业,以产业促科研,产出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实现技术与市场对接,支撑引领战略性、高精尖产业集群发展。五是厚植创新土壤。创新是长远任务,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做到未雨绸缪。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集智攻关、团结协作。
标签:科研创新能力论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论文; 党委宣传部论文; 科技论文; 人类史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论文; 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