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生活多样化了,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吗?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精神生活的日趋多样化,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既要承认和允许多样化,提倡有益的多样化,同时又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那么,在社会生活多样化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一元指导”与“多元并存”是否相抵触呢?
社会的一元价值导向与个体的多元价值取向同时并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除原始社会外,无论在什么社会,不同的社会个体由于各自不同的经济、社会地位,往往从各自所处的利益关系中确定和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它属于社会心理方面,带有感性的、自发的、局部的性质,往往表现为多元。但是,另一方面,任何社会都有代表这个社会统治阶级利益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即价值导向,它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调节各利益集团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而自觉倡导的一种社会价值目标,它对于各种非主导的价值观念进行统摄和抑制,起着稳定社会的精神支柱的作用,具有理性的、自觉的、全局的性质,往往是一元的。所以,任何社会的价值观念中都既有一元的价值导向,又有多元的价值取向,是这两者的统一。
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之一,有多样性,社会才有活力。没有多元的价值取向,社会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但是,多样性与有序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多样性必须以有序性为前提。无序的、无节奏的多样性是杂乱无章的,同样不利于社会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失序、失范的多样化追求,将会引起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失衡。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社会价值导向乏力,缺乏统摄和引导的作用,就会使个体的价值取向偏离社会价值导向而各行其是,从而造成社会运转陷入无序或混乱,这同样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所以,既要认可个人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是由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有人提出: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决定思想道德关系;在我国现阶段,已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使社会成员形成无数个利益主体,这种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反映在思想文化上,似乎也应该是多元的,重申和强调指导思想一元化,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究竟怎么统一起来?
的确,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必然带来社会精神生活的多样化。既然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那么,反映不同经济关系的思想道德观念,就必然是多样的。我们不仅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承认其在法律上的合理性,同时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道德上的合理性。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但是,经济关系多样化不能作为否定指导思想一元化的根据。自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还没有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关系是纯而又纯的。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每一社会形态中都有一种思想体系处于支配地位。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状况从未有过改变。从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说,一个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不取决于经济关系的多种构成,而是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关系。党的十五大早已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个基本经济制度中,其“多种”是事实,但“主体”也是事实。在我国现阶段,虽然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关系是多元的,但是,这个多元格局中的公有制“主体”部分却是“一元”的。经济关系的多样化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是这个社会的领导阶级,因此,它反映在思想上层建筑上,作为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指导思想,也必然是一元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个主旋律。
社会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复杂情况,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为我们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创造了更好的物质、精神条件。社会精神生活领域总的形势和主流是好的,不能对此作出漆黑一团的错误判断。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多样化的社会精神生活,并非清水一盆。由于新旧交替转换的过渡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的双重影响,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由于旧社会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习惯的遗留,也由于我们面对新的思想文化格局,一时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有效的管理手段,致使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使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存在着极为复杂的情况。
在这里,必须将两个“多样化”加以区分,一个是社会上客观存在的“多样化”,一个是我们党倡导的“多样化”。前者是良莠互见,先进、落后和腐朽并存;而后者是要大力发展先进的多样化,支持健康有益的多样化,努力改造落后的多样化,坚决抵制腐朽的多样化。必须看到,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形形色色的不健康的有害文化的滋生蔓延,对先进文化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并对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事实说明,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还很复杂,有时甚至还相当尖锐。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如果我们对这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抓得不紧,有了纰漏,那么我们就会犯不可饶恕的错误。在精神文化领域,既不能搞清一色的文化专制,也不能对各种有害文化视而不见,放任自流。面对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
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更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这场社会大转型,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全面的社会变迁,其核心是实现现代化,其实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特殊性:转型任务的叠加性、转型环境的复杂性和转型速率的加速性。这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旧格局被打破,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往日神圣的权威,新秩序和新的价值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导致了种种前所未有的思想困惑、道德迷失和文化冲突。比如,一些人对新的社会变革和现实环境很不适应,精神上感到迷茫和痛苦;一些人对异常激烈的思想文化竞争和思想文化渗透无所警惕,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和迷惑;一些人对社会多样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的现实感到无所适从,在认识上出现混乱、疑惑和偏差;一些人对所处的生存境遇感到无能为力,在信仰上出现某种危机;一些人对那种只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轻视人文精神建设的现象感到无所归依;等等。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困惑和文化冲突,如果久拖不决,社会转型的任务就难以完成,改革开放的进程必将受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制度法规,建设制度文明以外,就是要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来进行正确引导,重建精神家园,化解思想矛盾,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健全国民社会心理,坚定正确理想信仰。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影响我们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回避的一个客观现实。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在生产和贸易、生态能源、全球性疾病、恐怖主义威胁等方面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需要形成诸多相同或大致相近的文化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影响我们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此,一些同志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担心和疑虑。
其实,坚持马克思主义与融入经济全球化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在世界市场扩展和深化的基础上日趋密切的发展态势和发展过程。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航海大发现为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前期的西方产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出现,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开端。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运动,它不仅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源,而且也日益成为其发展和创建新的社会学说的宏观背景和重要内容。无论是英国的经济学理论、德国的古典哲学,还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都不仅仅是立足于本国经济现状,思考和解决本国危机及根本问题的理论成果,它们还包含着更为宽泛的“欧洲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内容,以及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担忧、思考和憧憬。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当时的思想成果,以“世界市场”和“全球经济”为背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奥秘及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内燃机、电动机、电报、电话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得到广泛运用,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形成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形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和转化;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其垄断地位,通过商品、资本输出等形式,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使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他们之间的经济矛盾和利益冲突日趋尖锐。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抵御经济侵略,保护广大人民利益,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成为殖民地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通过调整改革,生产力获得了新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了又一轮大扩展、大繁荣。与此同时,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上陷入困境,最后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惨结局。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中国共产党人以邓小平为首,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全面深刻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全球化需要一种以全人类根本利益为宗旨的文化思想的支撑和指导,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不违背这种要求,而且正是这种要求的体现和反映。
就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整个过程而言,它虽然已走过了二百余年的历程,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实现了经济要素的全球流动、全球配置、全球整合,使生产和贸易初具世界性品性,但与其成熟形态的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需要继续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克服困难,减少挫折,使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现实契机。很重要的一条在于,有没有一种以全人类根本利益为宗旨和归宿的文化思想的支撑和指导。
众所周知,自18世纪中叶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自由、民主、人权”和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文化价值观为指导,立足于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狭隘利益,利用其经济、科技优势及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采用战争、殖民扩张、建立不平等的经济规则等方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侵略和经济盘剥。尽管我们不能把经济全球化归结为西方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压榨和欺凌,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利用暴力、商品与资本输出等手段,密切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必须看到,这种经济联系是不平等的,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压迫和剥削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深刻矛盾基础之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为其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带来了深重的危机。资产阶级文化的局限性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文化根源。马克思主义是与资产阶级文化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它超越了资产阶级文化的狭隘性、局限性,强调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平等,把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幸福与进步作为根本价值追求。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不仅不矛盾,而且有利于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促进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平等、协商、对话的基础上加强经济联系和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快速发展。
就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阶段而言,它仍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为了用先进的思想指导认识和实践,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使我们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坚持和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从实质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的扩张。它在进行经济扩张的同时,也传播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加之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们的图谋,正试图加紧消解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我们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就有可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只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利用机遇,迎接挑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从发展机遇来看,经济全球化增强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为我们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交流、吸取、利用、融合的渠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各地区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科学文化成果以及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能力意识等思想观念,这样才更有利于同世界各国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更好地使我们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从严峻挑战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及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盘剥的同时,利用对外援助、文化交流、媒体宣传等手段,极力推销“欧美文化中心论”的思想观念,大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以及“和平演变”政策,不断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以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主、人权标准来统治世界。尼克松在其《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明确指出,思想文化渗透在美国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思想意识战中败北,则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用处。”因此,“必须同共产主义世界进行一场巨大的思想战”,利用美国意识形态的力量,促成“红色文化”变色,使共产主义世界自我瓦解、自我埋葬。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与此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认识到思想文化渗透的巨大价值,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契机,加大思想文化渗透的力度。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渗透以及“西化”、“分化”的图谋与实践,严重威胁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也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活动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面对威胁和挑战,我们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抵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保持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认识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科学的思想基础,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我们为什么非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有的人把我们国家和西方国家作比较,以西方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搞得也不错”为由,怀疑甚至否定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任何一个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是纯而又纯的,必然有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这种意识形态不仅主导着这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制度,而且设计、反映和维护着它所要求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本质上看,正是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差异反映着不同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这种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只能是经济上和政治上居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根据这个观点,很容易理解阶级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性,也很容易理解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主导整个社会的必要性。
当代西方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并不等于这些国家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始终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以自由、自主的商品生产者为本位的社会结构,即个人本位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必然要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个人主义渗透和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强大的、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它在政治法律关系中的必然要求和反映,就是自由主义和多元主义。当代西方国家的宪法文献中关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规定,本质上讲都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体现,都是以个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西方国家通过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手段,极力维护个人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防止马克思主义取而代之。不仅如此,联系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图谋,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还要用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统一世界。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始终是反映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体现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的,因而必然表现出其本来就有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的恶性发展就是走向利己主义,最后表现出顽固的反社会性。这一点早已引起人们的忧虑,就连资产阶级思想家自己也明确承认。上个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就指出,在美国的民主制度下产生的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首先会使公德的源泉干涸”,“久而久之,个人主义也会打击和破坏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反社会性,是个人主义内在的必然逻辑,也是个人主义发展的必然走向。当然,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也不能简单地完全否定。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奠定理论基础的。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系统地论证了个人的自然权利、平等、自由的不可剥夺性,肯定个人利益,强调个性发展,重视个人价值,鼓励人们追求个人幸福,等等。所有这些,都成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的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也是人类思想的一次重要解放,因而在当时是有革命意义的。
至于资本主义“搞得不错”,这要具体分析。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在搞资本主义,但真正搞得不错的就是那几个国家,绝大多数还不如我们。至于那几个搞得不错的国家,从历史上看,它们是靠侵略发家的。从现实看,主要依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剥夺发展中国家。同时,它们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人口条件。当然,它们的制度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在其改革中吸纳了社会主义的某些成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总之,不能把它们的发展看作是不强调统一指导思想的结果。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可能是其他的什么“主义”。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因为它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成为执政党后,理应继续坚持这一指导思想,而且应在全社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中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唯有这样,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也才能巩固执政党的地位。其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依据这样一种学说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当然要坚持它的指导地位。否则,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存在多种所有制,但居主体地位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和要求,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再次,马克思主义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指南。马克思主义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也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和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放弃马克思主义,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教训是惨痛而深刻的,我们必须记取。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80多年来党之所以取得重大的成就,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当然,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诸多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现象。但是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要冷静全面地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复杂原因,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本身出了问题。即便是从指导思想上找原因,也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出了偏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贯彻得不好。事实告诉我们,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大力加强思想意识形态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忽视不得,动摇不得。
标签:个人主义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政治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