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明建设论文,欠发达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正在全国各地迅速推行,欠发达地区的乡风文明如何建设?笔者以江西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南城县株良镇路东村为点,以抚州市部分落后村为面,对欠发达地区乡风文明建设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典型经验的启示,作了一些对策性思考。
一、主要经验
资溪县新月畲族村和南城县路东村是小康示范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市名列前茅,是抚州市的文明村,两个村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带领群众致富的好班子,有自己的发展特色。
(一)大力发展经济,带领村民致富,为乡风文明建设务实物质基础。
新月畲族村是上世纪60代年末从浙江移民过来的,当时生活非常贫困,“棚里佬、棚里佬,红薯当年糕,辣椒作油炒,火盆是棉袄”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后,他们开始了致富“三步曲”。一是找路子。他们把致富的目光瞄准了山,育苗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二是跑市场。村干部为了解决苗木销售难的问题,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奔波各地找市场。目前该村的苗木已进入了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市场。三是组建公司,村里因势利导,组建了“资溪县新月畲族村苗木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形式吸收村民入股,现在该村苗木种植面积500多亩,年总产值100多万元,人均苗木增收2000元,而且规模还在扩大。
南城县株良镇路东村的发展是“能人经济”带动的,村委会的几个人都是靠做课桌致富的,为了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他们围绕“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以“公司+专业户+农产”的经营模式,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课桌加工业。并带动其它产业如长途运输业、粮食加工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目前,该村的课桌占领了全国近一半的市场,全村仅课桌加工户就发展到126户,年产值1600多万元,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3800多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20多万元。
(二)强化村容整治,尽力抓好农村社区建设,为乡风文明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两个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把村容村貌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强化规划,美化人居环境。两村都把美化人居环境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点。资溪县新月畲族村根据畲民的生活习惯,特地请了省建筑设计院的专家,实地调研,按照开发建设的“四统一”原则,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绿化、统一安装水电、电话、电视等,精心设计出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畲寨。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整修公路、安装自来水、搞好农田水利建设、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等。三是加强村级公共服务,建设乡村医疗所和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三)着力打造载体,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把乡风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两村加大投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一是建设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里建有文化活动室、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二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文明信用农户”等系列评选活动。三是强化村规民约,规范农民行为。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农民道德评议小组”等群众自治组织。
(四)注重示范效应,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组织领导,以良好形象带动群众。
一是加强村级班子形象建设。通过不断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村级班子的威信。二是抓好宣传教育。两村都通过强化宣传,引导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通过广播、宣传栏、宣传单、闭路电视等手段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好人好事新风尚。三是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村干部及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面对新事物新情况做到党员干部示范,以点带面,引导群众加强学习、选择致富路、树立新风尚、接受新事物。
二、主要问题
欠发达地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相对落后,制约着建设新农村的进程,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一是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许多农民的是非观、荣辱观正在发生裂变,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有逐渐取代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的趋向。农村人际关系日益淡薄,重利轻义的思想渐趋普遍。二是不少农民的思想意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小农意识”明显,不思进取也不敢进取。三是各种愚昧的、落后的思想观念重新泛起。封建迷信思想在抬头,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也日益庸俗化,注重物质消费,轻视或忽视精神消费与文化生活,赌博风盛行,等等。
(二)多数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欠发达地区多数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一是受农村当前分散经营模式及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自身组织性较差,基层政府对农民组织力也较弱。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尚未真正建立起保障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三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只能忙于应付上级文明创建活动及相关的检查评比,对有更高层次要求的乡风文明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文明创建的载体很多只是形式,没有实际内容,难以引起农民的思想共鸣。
(三)大部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客观环境欠佳。
一是内部环境欠佳。主要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政府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太少,农村道路、水、电、气、科技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基础设施等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二是外部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外出务工农民对乡村文明建设的消极影响。外出务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然而外出务工农民由于常年流动在外,都市里的不良风气很容易影响他们,感染他们曾经纯朴的天性,使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发生质变,导致部分人的行为无序与道德滑坡,对乡风文明建设带来了一些消极作用。
(四)一些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不适应。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虚的,经济建设才是实的。二是工作方法不适应。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宣传媒体都缺乏对农民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三是工作方式及能力不适应,尤其是不能适应在取消农业税后工作方法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取消农业税后,村集体没有积累和增收渠道,部分干部感到对农民没有制约能力了,不知如何去组织领导农民进行乡风文明建设。
三、主要启示
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村现实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一)打好文明基础,优化乡风文明建设的环境。
资溪县新月畲族村和南城县路东村的经验表明,乡风文明建设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坚持发展经济,带领村民致富,促进村级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牢固的基础。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夯实经济发展这个基础,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鉴于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贫困的实际,短期内要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不现实,上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援助非常重要,要继续加大上级机关单位与农村贫困村的结对帮扶工作,通过省、市、县有关部门的结对帮扶,落实项目,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
(二)创新文明载体,丰富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
欠发达地区要更好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就必须创新载体设计,与时俱进地丰富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首先,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个契机,打造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载体,大力倡导“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次,要着力研究打造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能够做到寓教于乐,能对农民的态度、习惯的改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要针对农民市场意识、责任意识逐步提高的实际,充实和调整现有的村规民约。最后,把农民急需的农业科学技术、医疗保健知识、卫生知识、家庭生活常识、经济信息及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计生知识等纳入乡风文明创建的内容。
(三)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强化以人为本的文明创建。
提高农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关键在于开展农民有兴趣的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创建活动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文明创建活动要与满足农民真正需要相结合。二是文明创建活动要与优化创建环境相结合。三是文明创建活动要更好地服务农民。建立和完善为农民服务的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四是文明创建活动要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整体素质相结合。按照中央提出的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目标要求,强化农民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的培训;搞好农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致富本领与增收能力,让农民成为实实在在的文明创建活动受益者。
(四)突出文明实效,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要确保其取得实效,必须进一步完善各种保障机制。一是形成合力机制。县乡政府及两级新农村建设领导班子要与宣传部门、精神文明管理部门、农村工作部门加强联系,形成各部门对乡风文明建设齐抓共管的合力机制。二是探索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这里重点是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现在各试点村设立的理事会就是一种好形式,理事会由村组中的“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和老军人)及村民代表、妇女代表、致富能手组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由他们出面与群众协调、沟通,能取得比“村两委”出面更好的效果。三是建立一套适宜的激励、约束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使农民的文明习惯在制度规范中养成与提高。四是探索外出农民工的教育和联络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外地设立临时性机构或委托当地机构对外出农民工进行文明教育和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在乡风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减轻消极作用。五是完善基层干部的培训机制。针对一些基层干部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加他们的思想、能力素质,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