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0年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论文,年中论文,形势分析论文,年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9年中国农村经济运行状况
1999年,中国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1998年增长2.8%,农业与国民经济和工业大体协调发展; 大宗农产品产量有所下降,但市场需求较好的产品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足;乡镇企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缓慢增长。
(一)农业结构调整起步较好并取得成效,但影响结构调整的一些深层次因素不可忽视
1999年,中国农业结构最明显的变化是粮食产量扭转多年来持续增长的势头;在经济作物中,棉花继续减产,糖料和黄红麻减产,而其他作物增产;畜牧业和渔业继续增长。虽然1999年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制约结构调整的一些深层次的因素仍然没有消除。这些因素包括:对调整农业结构的认识还需深化;农民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等。
(二)乡镇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但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不够宽松
1999年,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有以下特点:第一,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第二,出口增幅有所回升;第三,市场销售有所好转;第四,东部地区增长较快;第五,个体、私营企业持续、快速增长。第六,主要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乡镇企业中的农副产品加工、服装、建筑建材、机械、轻纺等行业的增长较快,增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对拉动乡镇企业增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乡镇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主要表现在:第一,资金十分短缺;第二,“关小”有一定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第三,企业负担较重;第四,农副产品加工业缺乏政策推动;第五,乡镇企业向小区和小城镇集中仍有障碍。
(三)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但价格普遍下跌
据有关部门测算,1999年全年粮食总消费量为4.9亿吨,比1998 年增加69万吨,但仍低于当年产量。另外,由于面积减少和产量下降,而纺织品市场对棉花需求量增加,虽然新棉加库存总量上仍供大于求,但当年度供求出现缺口。畜产品消费在1999年下半年有所反弹,但畜产品在整体上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特别是生猪和禽蛋,但牛羊肉由于产量比重低,消费增长相对较快,供求比较平稳。
1999年,在保持粮食定购制度和定购价格形式的前提下,定购价调低到保护价水平,并适当下调了保护价,也就是说国家粮食定购价格普遍下调。在市场价格方面,据农业部160个价格信息点调查,1999年1~11月,粮食价格比1998年同期下降11%以上,平均价格已经大体回落到1994年的水平,其中玉米、小麦价格下降最为明显。经济作物中的棉花、烟叶、糖料、桑蚕茧执行1999年调整后的价格政策。其中,棉花价格下降到不足400元/50公斤,比1998年下降200多元。水果、蔬菜价格均比1998年有所下降。
1999年上半年的猪肉市场价格大幅度下挫,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价格下降幅度之大为近10几年来所罕见。对此,农业部采取包括加快肉猪改良、制止垄断经营、减轻税赋负担、延伸产业链条在内的4 项紧急措施,并多次发布信息,引导生产者调整生产结构。到1999年8月, 持续了1年多的低价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猪粮价格比达到5.29∶1,逐步接近正常的盈利水平(一般情况下,猪玉米比价高于5.5∶1,养猪才可能盈利);活猪收购价格为5.87元/公斤,虽比1998年同期还低9%,但比最低时的1999年5月上涨了24%。到11月上旬,猪肉零售价为12.5元/公斤,也比5月回升,但同比下降8.9%。
(四)农产品进口上升,但出口下降
1999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为217.5亿美元,比1998年下降1.9%;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在全国进出口总值中的比重为6.03%,低于1998年的水平。但农产品进出口仍保持着顺差,不过顺差比1998年减少。造成1999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下降和顺差减少的原因是粮食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且出口大幅度下降,畜产品出口下降且进口大幅度增加,但棉花出口也大幅度增加且进口大幅度下降,水产品进出口值双增长且进口值增幅较显著。
(五)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充足,但农业投入仍显不足
1999年,全国化肥总需求量为3650万吨,国内化肥产量为3100万吨,进口约750万吨,供需相抵富余200万吨,供大于求的态势十分明显。由于供大于求,淡季化肥价格下滑严重。 当年年底, 每吨尿素价格不足1000元,每吨磷酸二铵的价格仅为1450元左右,均跌至历史最低点。此外,1999年全国小麦机收面积扩大,机收比例约为63%。
全国农村金融形势基本稳定,存贷款稳定增长。由于调整存款利率和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等因素,下半年农村存款增长趋缓,资金形势趋紧。
虽然近年来与农业相关的财政投入增加,但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财政投入并不多,而主要用于水利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近年来农业基础建设主要靠债券解决,而1999年增发的600亿元债券中, 直接用于农业的资金为零。目前,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但是1998年和1999年增发的国债中没有这方面的专项资金。
(六)农民负担得到一定控制,但仍较重
1999年,涉农税收额比1998年增长,尤其是农业特产税增长较快,但是由于“减负”工作力度加大等因素,农民负担的“三提五统”与纯收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国家自1998年起,计划用3 年时间改造农村电网,共投入改造资金1800亿元。该项工程完工后,全国农村电价将每度下降0.15元左右,一年可为农民减轻负担330亿元。
(七)农民收入缓慢增长,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1999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10元,其中现金收入1538元;考虑价格下降因素,人均纯收入比1998年实际增长3.8%,增幅比1998 年低0.5个百分点。但如果只看名义收入,则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比1998 年增加2.3%。农民纯收入的增加主要靠的是劳务报酬的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乡镇企业稳定发展,而且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比较稳定。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65∶1。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361, 与1998年基本持平。
二、1999年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和改革的新进展
总地来说,1999年中央的各项农业政策执行情况良好,改革也有新进展,为当年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制度环境。这些政策和改革大多是过去的延续,如农村土地制度、粮棉购销体制改革;有些则是当年新出台的,并会对以后的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
(一)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继续取得进展,但一些后续问题亟待解决
1999年, 中央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在年内必须结束。 截止到1999年5月底,全国已有89%的村组开展了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 大多数地方已将土地经营权证书和承包合同签发到户。在已开展这项工作的村组中,有51%的村组对原承包地做了调整,其中有25%的村组做了大调整。绝大部分地方是根据大多数农民的要求,为解决已有的人地矛盾和承包地块分散问题而进行调整的。除极少数到1999年年底承包尚未到期且多数农民不愿提前开展这项工作的村组外,各地在1999年年底可以如期完成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
但是,从各地完成延长土地承包期之后的情况看,还有一些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第一,有些地方在上一轮土地承包中出现的人地矛盾在这次延长土地承包期中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将给以后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带来一些影响。第二,土地承包的规范管理工作未能及时跟上,确保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仍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第三,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土地承包政策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担心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的政策做不到,另一方面又害怕在这30年内不允许调整土地。第四,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反映,不准在农民售粮中代扣承包费后,承包费兑现难度很大,部分农民不交承包费现象有蔓延之势。
(二)农业结构调整受到重视,但政府的作用有待加强
农业结构调整成为1999年中国农村经济政策的“主旋律”,各地的主要做法是:提出调整思路,制订扶持政策;发挥当地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按照市场需求,发展“订单农业”;培育运销组织,开拓产品市场;扶植龙头企业,搞产业化经营。各地的基本经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目的,以农民为主体,以科技为主要手段。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是:政府在为农民提供调整结构所需要的市场信息方面缺少办法,而对农民而言,获取信息的权威性不够、门路不多,是调整结构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各地在立足于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来调整结构方面做得不够,而往往是根据区域内农产品的供需状况来做调整,也就是说,调整结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这又可能造成新的农产品过剩;现行的一些政策不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例如,粮食优质优价政策尚不完善影响了优良新品种的推广,粮食“省长负责制”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之间有某些不协调等;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措施不配套,例如,由于银行普遍实行信贷抵押,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所需贷款很难落实,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更为突出,而且结构调整缺乏财政的资金支持。
(三)调整粮棉购销政策,但国有粮食企业在购销中存在一些问题
针对中国粮食生产和流通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国务院于1999年5月召开了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 做出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通知》。该《通知》的核心内容和新意有两点:一是缩小保护价品种的范围并调低保护价,二是适当放宽对粮食购销企业资格的限制。
但是,上述《通知》并没有解决粮食流通中的一些老问题。有些地方并没有完全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甚至把优质优价变成压级压价,限收拒收;有的地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低价亏本销售粮食,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其他地区顺价销售;粮食市场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滞后,人员多、费用高、竞争力低的局面还未根本扭转。为此,国务院1999年10月下旬在河北省召开了7 省粮食工作座谈会,并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补充通知》,《补充通知》部分内容是对《通知》的细化。
早在1998年11月28日,国务院就做出了《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从1999年棉花年度开始进一步改革棉花流通体制。其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棉花收购价格不再由国家确定,而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这是45年以来的第一次;二是打破供销社一家垄断棉花购销的格局。也是在1998年,国务院就已提出减少全国棉花种植面积;1999年1月,国家计委发布了1999年度棉花收购指导性价格, 即标准级皮辊棉每50公斤500元,比1998年降低19%。然而,各地调整的力度很不够, 种植面积并没有真正减下来,不少棉农仍在生产市场上没有销路的低质棉花,供销社棉花销售困难,亏损不断增加。面对这种局面,国务院在1999年6 月初召开的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发挥价格杠杆对棉花生产的调节作用,同时强调实行优质优价,推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和加快供销社棉花企业改革。
(四)农村金融工作得到加强,但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 月发布了《关于做好农村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应当说,该《意见》的出台是同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和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现实密切相关的。比如,开办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就是为了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市场;支持农户发展种养业和工商业,尤其是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目的都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理整顿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1999年1月初,全国范围的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工作开始。已有28个省(市、区)下发了清理整顿方案,共涉及基金会28061个,筹资规模1631亿元,分别占全国的96.1%和97.4%。年内有10个省(市、区)可以结束清理整顿工作,融资规模占全国的2/3。但是,在清理整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认识不一致,政府希望基金会多并入信用社而少关闭,但人民银行和信用社担心基金会转嫁风险,双方矛盾较大;清产核资和认定有效资产比较难;由于基金会的资金多投向乡镇企业,而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不利,清收欠款也比较难。尤其突出的是,由于基金会多与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乡镇企业有较多的交叉贷款,清理整顿基金会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同时在部分地方高利贷现象重新抬头。
三、2000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趋势
2000年,中国农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一些主要农产品产量会有所下降,但农业的效益会有所提高;农产品供给仍将充足,但价格水平会略有上升;乡镇企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但增速有可能出现回升;农民收入仍会缓慢增加,但增幅有可能高于1999年。
(一)粮棉等农产品产量缩减
2000年的种植业结构已经做出调整,粮食、棉花、糖料播种面积减少,而油料、麻类、蔬菜种植面积增加。虽然畜牧水产业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是重点发展的行业, 但是也面临着自身结构调整的问题。 由于1999年生猪生产已经跌至周期性波动的谷底,再加上玉米的价格较低,生猪生产可能会出现回升,但总产量与1999年相比不会有太大变化。牛羊肉由于市场销路较好,产量会继续增长。禽蛋生产受消费需求已经饱和的制约,但也由于饲料价格较低,只会有小幅度增长。水产业一方面名特优新品种的产量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加大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继续实施捕捞产量“零增长”计划,因此水产品总产量会比1999年小幅度增加。
(二)农产品市场基本平稳
2000年,由于粮价下降和产量减少,总体上讲国内市场供求形势会发生一些变化,粮价有可能摆脱持续下跌的状况,但仍将在低位上运行。具体到品种上,大米市场不会变化太大,由于连年丰收,压库问题严重,仍将保持供大于求的态势,价格走低,购销平淡,但优质大米销售看好,名优大米畅销。玉米价格已降至相当低的水平,但从供求关系看,国内的消费能力将难以消化掉市场剩余,价格依然会在低位徘徊,而出口可能增加。小麦价格会保持稳定或有所回升。大豆虽然生产量扩大,但进口量也仍然较大,其中的优质品种的价格可以保持较高水平,而低质品种的价格回升乏力。全年粮食出现净进口,而且净进口量会高于1999年。在畜产品方面,猪肉价格不会有大幅度上涨或下跌,但可能出现季节性的上涨;鸡蛋的总体价格水平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季节性波动仍然明显;由于猪肉价位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对牛羊肉的消费,因而牛羊肉的价格也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涨,但仍将保持在相对较高的价位上。
(三)农业投入基本上有保障
2000年国内化肥市场将出现产需两旺、供求平衡、略有节余的局面。化肥价格将低位运行,但不会出现大的跌幅。在农村金融方面,2000年农村直接融资规模将有所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将稳定增长,但增幅较缓。由于人民银行将增加对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额度,同时农村信用社正逐步简化农户贷款手续,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放将进一步增加,经营状况也会有所改善。
(四)乡镇企业稳步发展
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乡镇企业的年增长速度将维持在15%左右,乡镇企业进入平稳增长的阶段。同整个国民经济和农业一样,乡镇企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任务,但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也限制了乡镇企业在短时期内的增长速度。
(五)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虽然2000年对农民增收不利的因素并不少,尤其是粮棉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减少以及粮食保护价收购范围缩小,但是,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农业生产的效益会逐步提高;一些优质、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价格会上升;而且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增多,乡镇企业也会平稳增长。这都有利于农民增收。因此,2000年农民收入会有所增加,增幅有可能大于1999年。
四、采取切实对策,促进结构调整,推进农村改革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是2000 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1999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为2000年乃至以后的结构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中,应当明确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这次结构调整的内涵。这次结构调整同以往的结构调整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在某种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减或某个行业、产业发展速度的快慢上的调整,不是暂时性、局部性的调整,同国民经济整体一样,它是战略性的调整,即经济资源的重组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二是这次结构调整要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三是正因为如此,这次结构调整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跳出以粮为主和发展传统农业的圈子,跳出在区域内自求平衡的圈子,跳出短缺经济条件下一味追求产量的圈子,跳出过度开发农业资源的圈子。四是结构调整必须与深化改革结合在一起,通过深化改革为调整结构创造宽松的氛围。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一)明确调整的重点
在种植业方面,调整的方向是力争实现由以传统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饲料、经济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的转变,逐步使饲料作物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调整的前提是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保证粮食的总量平衡,但在近期内可适度控制粮食总量;调整的目标是调优。就粮食而言,要压缩与市场需求不适应和品质差的品种,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重点是更换或更新水稻、小麦和玉米品种,并扩大优良品种和高质量的大豆的面积,积极发展名优特杂粮生产。就经济作物而言,要在调减棉花面积和总产量的前提下,提高棉花质量,发展可纺性强、适应市场需求的棉花品种;适当发展油料生产,大力发展“双低”油菜,稳定花生生产。
在畜牧业方面,要加快生猪品种改良,优化猪群结构;大力发展肉牛生产,积极发展城市郊区奶牛业,加快发展乳品生产和加工业;保持羊的适度发展规模,加快肉用羊品种改良,大力发展优质细毛羊生产;加快优质肉鸡和水禽生产。此外,要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在水产业方面,要加速品种的更新换代,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的养殖;调整养殖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和高科技工厂化养殖;大力发展水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抓好大宗水产品的保鲜和低值水产品的深加工;保护水产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滩涂、水面,严格控制捕捞强度。
在乡镇企业方面,要充分发挥它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一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运销业;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这方面乡镇企业有资源优势,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三是调整与城市工业的关系,发展为其配套的产品,避免重复建设;四是推进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五是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集中,提高其集聚效益。
要对农产品加工业给予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行业来抓,实行综合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一是发挥区域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主产区的加工转化能力;二是提高产品质量,高起点发展;三是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但鼓励乡镇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并且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促使一些国有企业、城市企业转向农产品加工业;四是加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之间产业链条的连接。
(二)调整区域布局
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技术、市场、区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尤其要注意,各地区应当按照其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而不应当按各自区域内的相对优势来调整。在这方面,一项首要的工作是尽快制订出全国农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纲,用以指导结构调整,避免有限资源因不合理使用而被人为地浪费。此外,调整农村经济区域布局还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
具体到不同区域上,北方要稳定冬小麦生产,缩小春小麦生产;加强玉米带建设,重点发展优质饲用玉米生产;扩大东北优良品种和高质量大豆生产;压缩黄河流域棉花面积,并优化区域内棉田结构,即稳定集中连片的高产棉田,调减分散的低产棉田,开发高效棉田。南方要适度调减早籼稻面积,稳定中稻、一季稻和晚稻面积,重点发展优质稻;调减冬小麦面积;除一些适宜区外压缩玉米面积;进一步减少长江流域棉花面积;发展长江流域油料带。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国内外市场需要的高价值经济作物,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中西部地区要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名特优杂粮生产;稳定新疆棉区的发展并进一步提高棉花品质;草原牧区要加强草场改良,建立优质饲草基地,提高单位面积载畜量,努力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三)发育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必须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作用。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方面,首先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政府应当把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当成“准公共品”,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入一定的资金。其次是积极支持民间流通组织。它们不仅能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向生产者传递准确的市场信息,因此要积极予以扶持。再次是规范市场行为。要加紧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法》等法律法规,并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保持“绿色通道”的畅通,以保证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并保证市场信号的真实、准确。在培育生产要素市场方面,要重点培育农村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土地使用权市场,特别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支持,为调整结构创造条件。
(四)完善配套措施
第一,要制定和发布产业政策,加强对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各级政府应加强市场供求趋势的预报预测,定期制定和发布产业政策,明确在一定时期内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领域,以避免出现无序竞争的局面。第二,制定并严格实施质量标准,为实行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提供客观依据。同时要加强农业质量监督体系建设,为实施质量标准提供载体。第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其重点一是科研和技术推广。二是设立结构调整基金。该基金可以由财政预算内资金解决,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筹措;可以全部由财政资金组成,也可以由银行出资,财政贴息。该基金主要用于发展在结构调整中有优势的项目,对调整结构的地区提供支持,以及为在结构调整中收入受到影响的农民提供补贴。这是国际上一些国家通行的做法,也符合WTO的有关规则。第四, 要实行税收优惠。减轻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运销企业的税收负担;并运用农业特产税来调节农业生产,但要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衔接好。第五,中央银行要增加农业贷款的额度,为调整结构提供资金保障。
(五)继续推进改革
首先,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流通领域的合作经济组织。在这方面不但要有明确的思路,制定相关的法律也很迫切。其次,要继续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购销政策。在粮食流通主体上,应当进一步放开,允许更多的有资格的流通组织从事粮食购销,特别是允许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从事这项。再次,要及时总结经验,继续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点解决集体企业产权不够明晰的问题。
标签:农产品论文; 棉花论文; 中国农村经济论文; 粮食银行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价格政策论文; 三农论文; 土地政策论文; 农民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