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主义工资粘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启示论文

新凯恩斯主义工资粘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启示论文

新凯恩斯主义工资粘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 段海容

摘要: 新凯恩斯主义工资粘性理论注重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尤其是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工资粘性产生的原因,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上失业率持久不下的真正原因。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工资粘性的前提,我们可以从中剖析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启发。在撰写之前,我搜集了2005年—2017年的平均工资水平来对比工资粘性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是否存在。并针对工资粘性理论,从中提炼出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意见,这对我国就业政策改革及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工资粘性 大学生就业 新凯恩斯主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些年,高等教育全面普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取缔下岗职工、农民工就业问题,成为劳动力市场上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自1999年以来,高等院校开始扩招学生,毕业生人数逐年井喷式的增长,“就业焦虑症”已经成为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工资粘性就被广大经济学家广泛关注,尤其是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在市场非出清、理性经济人和主体利益最大化等假设前提基础上对工资粘性的形成给出了很多解释。

A组术后1、3、6、12个月的后表面曲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1、3、6、12个月的后表面曲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和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A组和B组后表面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12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而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今天,商品、价格等因素市场已经决定了,但工资却比较特殊,自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来,我国的工资水平就没有达到一个科学的供求关系。二元格局在我国劳动力市场所表现的特征就比较鲜明,城镇居民的劳动合同普遍有保障,福利多,而农村劳动市场的周转机制和政策都与之区别较大,两者之间融通困难,断层严重。工资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劳动力之间产生的区别,使城镇居民工资存在向下粘性趋势,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存在向上粘性的趋势,由此说明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前提较为符合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状况。

对于数学全息定义,从建构数学科学体系的角度来看它是好的定义,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它既难教又难学.全息定义和非全息定义的教学有较大区别,全息定义一般应强化,而非全息定义一般宜淡化.

二、中国市场工资具有工资粘性

根据数据可知我国职工的年均工资水平在这13年保持一贯增进趋势。尤其是在08、09年金融危机的震慑下,即使经济不景气、小型企业易破产、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其增长率至少保持在10%左右(2008年在岗员工的年平均工资为29229元,同比去年增涨11%;2009年在岗员工的年平均工资为32736元,同比去年增涨13%),13年来我国名义工资平均增长率是9.95%。除此之外,通过对比这13年的数据来看,可以看出当宏观经济持续不定、企业需求呈现锐减趋势,工资会在历年工资增长率上下波动,可名义工资仍旧保持着上涨势头,市场工资也不会随意表现出较为明显下降势头,这就可以证明名义工资有粘性。

(一)名义工资水平具有粘性

国内工资总额从2005年20627.1亿元增长至2017年129889.1亿元,增长了近6倍,国有企业、城镇企业及其他企业的平均工资大幅度提升,国有企业年度平均工资由2005年的18978元增至2017年的81114元,平均增幅为9.95%;城镇集体单位由2005年的11176元增至2017年的55243元,平均增幅为13.1%;其他单位由2005年的18362元增至2017年的71304元,平均增幅为14.35%。

在现实中,工资粘性体现在:工资易上涨、难下跌,从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数据来看,近年来,这种粘性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上大量存在,根据中国的劳动市场的工资粘性与统计数据分析。

(二)实际工资水平具有粘性

由相关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我国实际工资的增长率为7.1%,而2017年增长率为5.3%,在这13年来,我国实际工资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不管宏观经济怎样波动,失业率在市场如何崩盘,经济趋势改变的只有工资增长率。但不管是实际工资水平或者名义工资水平,年增长率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劳动市场上的工资水平还是存在较高的粘性。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工资所买的劳动量和生活资料的数量,它可以量化工人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在经济学上,当消费品和劳工费的价格保持不变时,名义工资增长就表现在实际工资的提高,可当生活资料与劳工费用的增加或税收的提高,而名义工资不变或者增加时,就会影响实际工资引起下降。所以,如果能证明CPI增速调整后的工资也是正增长,就证明实际工资也是有粘性,进而就证明了实际劳动市场上的工资水平具有粘性。

在局内人—局外人理论中:局内人的影响力通常是以工会组织这样的形势得以实现,工会的力量是比较辩证的,一方面,工会作为工人的代表可以获得比工人个人谈判更好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在处理好工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工资待遇方面避免一些与员工个人的冲突,工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目前我国的工会组织建设还在初始阶段,国家和企业应积极关注工会的发展情况,引导它向有利于对未来劳动力市场可以灵活调节的因素发展。

三、工资粘性对大学生就业政策改革的影响

(一)针对公司经营负担进行减负

为患者提供方便有效的治疗是医院存在的目的。因此,在医疗器械和所需物料的采购上要严谨慎重,立志于精益求精。使用先进、精密的医疗器械设备是有效为病患服务的必备手段,在价格上与普通仪器相比有着较大差距。但医院在购进时是根据医院的综合实力和长远性收益来综合考虑的。成本控制的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应共同配合制定出有效合理的采购方案,以提高医院的资源水平。同时,在后期加以合理利用,使其发挥出高效能,创造高收益。

在经济市场中,企业在经营决策中承担了部分的政府职能。这样,企业在经营状况优异时,不能进行大量的投资战略,而是填补过度雇佣人员所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国企及事业单位来看,每年从高校吸纳的大学生岗位在增加。从短时期来看,大学生的就业的数量的确在增加,但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分析,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企业的唯一目标应该是利润最大化。解决就业率、增加人民收入等社会事物就该由政府部门来处理,比如解决就业率是劳动部门关注的问题,而企业就应该专注于生产的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工资的隐性合同里应该只包含工资,并且,工资也该是劳工双方进行商议后彼此同意的结果。不然隐性合同对解决长期就业不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故此,政府在劳动力市场制度完善时,就该重视劳动力市场中的分配管理存在的问题,这也体现了隐含合同在解决就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降低工资粘性,灵活的出清劳动力市场。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在局内人控制中寻找平衡点

图5~图7分别为MPDPC.I,MPDPC.II和MPDPC.III在稳态下的a相电流波形。从图中对比发现,MPDPC.II由于开关频率的降低,其电流波形产生较大的畸变,影响了系统的稳定运行,而MPDPC.III实现了对矢量的优化选择,即使是在开关频率降低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输出较为良好的电流波形。

故此,为减少局内人控制,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用工制度,逐步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给予企业根据经营策略的调整自由下岗职工的权利。另一方面,要深化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从追求人均收入的最大化向利润最大化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潜力最大化的目标转移。

大学生的岗位需求是只要是高科技的岗位,但这些岗位因为局内人力量的存在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但工会的力量又帮助着就业者与企业的沟通。故此,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就要在局内人控制中寻找平衡点。

(三)改革工资结构体系

大学生因为缺乏就业经验,在求职中处于劣势,很多局内人借此来“偷懒”,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效率工资的提高不仅无法解决就业问题,还会带来高失业率。故新凯恩斯提出了一个减少或消除非自愿失业的方法:收取一定的就业费,并承诺加工龄工资的办法。具体来说,企业对大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成本,所以,当他们因为消极怠工被解雇的时候,他们不仅会失去一份工资,而且再就业必须重新支付就业费。与此同时,企业支付的工资低于边际劳动收入,不过企业会承诺,工资会随着工龄的增长而增加,并规定工龄工资增长的弹性系数,直到超过边际劳动收入。故此,大学生会愿意留在企业尽最大努力工作。这样一来,由于大学生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企业将被迫雇用更多的新大学生,当其比例增加时,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工资的下降会减少甚至消除非自愿失业,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不用再被局内人的就业意愿制约。

(四)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

近些年来,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情况非常严重,大学生难以找到与自己相关的工作,销售及各类文职出现了明显的期望就业人数超出实际就业人数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接受的是应试教育,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比较大,达不到学以致用。为解决这个问题,第一,高校应该紧密的与就业市场相联系,多开设社会需要的课程及专业,并合理预测未来发展动向,大胆预设相关课程及专业,培养相应人才;第二,高校在教学中,应该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会让知识记忆深刻,也会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瑜.工资粘性条件下就业概率对劳动供给曲线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4.

[2]黄晓静.论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粘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张莹玉.知识经济与新凯恩斯主义工资粘性理论的发展[J].财经研究,2013.

[4]赵颖.工资粘性、技能分化与劳动者工资的决定[J].经济研究,2013.

[5]李萍.基于存—流量理论模型的劳动力市场工资粘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1.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标签:;  ;  ;  ;  

新凯恩斯主义工资粘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