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萨特人的本质学说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萨特论文,马克思论文,学说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4)05-0001-05
人的本质即人的本性是什么,这是中外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中国,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的萌芽。庄子提出性自然论,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圣人提出的仁、义、礼、智 是违反人的自然本性的。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能欲望,与礼义是 对立的,顺着人性发展必然破坏礼义,圣人制礼义以改造人的本性。韩非则主张人的本 性是好利恶害。汉代的董仲舒和唐代的韩愈提出性三品说,认为有的人生而性善,他们 就是圣人;有的人生而性恶,他们就是恶人;大多数人生而有善有恶,可以通过教化, 使他们去恶存善。宋代的朱熹提出人生而具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至善的 ,气质之性有善有恶,要存天命之性,即存天理,灭气质之性的恶,即灭人欲。明代的 王守仁又回到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忠、孝、节、义是人心中固有的本性。明末清初的黄 宗羲认为人各自私、人各自利是人的本性。清代中叶的戴震提出知、情、欲三者都是人 的本性。清末的严复与康有为都认为人的本性是背苦趋乐或免苦求乐。
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理性即是人性的观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坚持原罪性恶 论,认为人有原罪,人性就是欲望,欲望会把人引向罪恶,因而人性是邪恶的。近代英 国的霍布士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为了自我保存,人对人像狼一样。 法国的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提出性善论,认为人具有自爱和爱人两种本性。德国 的费尔巴哈也主张性善论,认为追求幸福的意向、理性和爱是人的本性。
这些传统的人性理论,各自从一定的角度或层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但 这些理论有两个共同缺点:一、认为存在着某种人生而具有的普遍的人性;二、对人的 本质的探索停留在伦理道德层面,纠缠于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
马克思以及20世纪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J.P.Sartre,1905—1980),在两点上突破 了以往人性理论的窠臼:
第一,否定了人生而具有的普遍本性,认为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是具体的、特殊 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1](第1卷,P60)这充分表明了对旧的人性理论的否定,表明了人的本质不是先天 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 存在抽象的、普遍的人性。
萨特指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是存在主义者的共同观点。“存在”,表示“有” ,即世界上某物确实在场。“本质”,表示“是什么”,是属性中恒常之全体。他说, 被创造的物的特点是本质先于存在,比如一把裁纸刀,工匠必须先有裁纸刀的概念,知 道它的用途和制造工艺,即先有它的本质,然后把它制造出来,它才存在。但是,人与 物根本不同,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因为:一、上帝不存在,人并不是上帝按照人的概念 把人创造出来的。基督教关于上帝造人的说法,就是坚持人的本质先于存在,这种说法 是不能成立的。二、人是个别的人,没有普遍的人性。18世纪的无神论者虽然否定了上 帝造人的说法,但却认为有一种普遍的人性,每个个人都是这个普遍人性的特殊例子, 这是以另一种方式坚持人的本质先于存在,实际上这种普遍的人性是没有的。“对我来 说,不存在先验的本性;所以,人是什么还没有得到确定。”[2](P77-78)
既然没有创造人的上帝,又没有人的普遍本性,那么就是人首先存在,然后自己创造 自己的本质,成为某个样子的人。他说:“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指什么呢?意 思就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如果人 在存在主义者眼中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一开头人是什么是说不上的。他所以说 得上是往后的事,那时候他就会是他认为的那种人了。”[2](P8)在他看来,人开始只 是存在着,他既不善,也不恶,既不是英雄,也不是懦夫,总之还不是一个具有本质的 人。只是到了后来,人按照自己的意志,经过自己的选择,或者成为一个基督徒,或者 成为一个无神论者,或者成为一个资本家,或者成为一个无产者。每个人经过自己的选 择,成为某种人,这才是他的本质。
第二,突破了传统人性理论纠缠于人性善还是人性恶的争论,提出创造性是人区别于 动物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 活动。”[3](P96)“人的类特性”,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所谓自由的活动, 就是说人的活动不是像动物那样,只是按照世代遗传下来的本能去活动,而是在几种可 能的活动中去选择自己如何活动,这种选择是自主的。所谓自觉的活动,就是说人的活 动是在一定意识和目的的支配下进行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创 造性的实践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一、劳动创造了各种工具,工具的创造强化和延长了人的 器官,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动物。马克思很赞赏富兰克林关于“人是制造工 具的动物”的说法。二、劳动创造了各种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吃、喝、住、穿等各 种不同需要。三、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语言、文字、科学、艺术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四 、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制度。
马克思认为,创造性的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他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 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但是,“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 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P67)。
萨特认为,人与物的不同在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己本质的创造者,人是创造 性的自我超越的存在。他在《存在与虚无》中指出,“自在”即外部世界的特点是:“ 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4](P26)这就是说外部世界与自身绝对等同,没有创造性,没 有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自为”即人的存在的特点是:“应该是其所是”,“是其所 不是和不是其所是”[4](P786),这就是说人的存在是与自身不相符合的自我发展、自 我超越的过程。人永远不满足,总是不断创造,超过现在的自己,即自我超越。人永远 是未完成的、有待于是其所是或应该是其所是的东西。
在萨特看来,人是被抛到这个充满偶然性的荒谬的世界上来的,人要活下去,惟一的 出路是去行动,去奋斗,这样才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本质。人的本质和未来是自己创造 的,是自己行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英雄或懦夫,是人们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自己 成为英雄或懦夫。他说,存在主义用行动定义人,是一种行动哲学,是惟一使人不成为 物的理论。
尽管马克思和萨特都否定人有先天的普遍本性,都主张创造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但是,在对创造性的解释和人的本质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 。
第一,马克思讲的人的创造性,是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关系,主要是从人 类的角度讲的。萨特讲的人的创造性,是人创造自己的本质,把自己造就成某种人,主 要是从个人的角度讲的。
实际上,人们只有在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才能创造自己的 历史,把自己造就成某种人,也就是创造自己的本质。根本不会有单纯创造自己本质的 活动。离开创造物质财富,不会把自己造就成工人。离开创造精神财富,不会把自己造 就成艺术家或无神论者。离开改变和创造一定的社会关系,不会把自己造就成改革者。
第二,马克思强调每个人的本质是在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下形成的。萨特强调每 个人的本质是由自己的选择、行动而形成的。
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劳动,必然使人们之间结成一定 的生产关系。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人们 在一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人都是处于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孤立的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他说:“人是 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5](P60)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人的本质就是在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中 形成的。人生下来无所谓性善性恶,也不能注定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和特殊能 力,都是在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的。他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 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60)现实的人的本质是 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形成的,而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也是随着社会关 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本不存在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人的本质是个人自由选择、自主行动形成的。他说:“如果 存在确是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 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2](P12)
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因为:一、上帝并不存在,没有上帝给 人们规定行动的规则和选择的依据,一切都是允许的,一切选择都由自己决定。二、没 有普遍的人性,也就没有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指导人们应如何去做,人的一切行动都是 靠自己选择决断。三、世界是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性约束人们的选择。因此,任何人 都可以在多种可能的行为中,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把自己造就成某种人。一个人成 为懦夫还是成为英雄,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行动的结果。“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 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即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成 为懦夫,而英雄也可以不再成为英雄。”[2](P20)既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己的自由选 择,那么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把责任推给他人或社会。他认为,存在主 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因为我们提醒人除了他自己外,别无立法者;由于他听任他怎样 做,他就必须为自己作出决定”[2](P30)。
萨特的人的本质学说的最大缺陷是没有看到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对他的 本质的形成的重要制约作用,把人的本质看成纯粹是由个人的自由选择和活动而形成的 。实际上,当一个人刚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他只是存在,还不具有人的本质时,他 是没有任何自由选择能力的。他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逐渐长大。他只有在家 庭成员、邻居、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等人们的影响下,在各种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的影响下,才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意识,才有了自由选择的能力。一个人的选择意识和 能力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是受着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和所受的教育制约的。如果 一个人生下来就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他就根本不能活下来,即使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 活下来,他也不会形成人的意识,就不成其为人,更不会选择和创造自己的本质。
即使一个人成长到一定年龄,具有了自由选择的能力,他的选择也不是绝对自由的, 而是受到各种社会关系制约的。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中,在 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与思想的上层建筑的制约下,他可以经过自己的选择 和努力奋斗,把自己造就成英雄,但是,在和平年代,他至多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像包拯 、海瑞一样的清官;在农民起义的战乱年代,他至多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像朱元璋、李自 成一样的农民领袖。无论如何他也不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像孙中山一样的消灭封建专制 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革命家。在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的社会环境 中,一个家庭出身“不好”的中学生,无论他怎样努力奋斗,他既不可能上大学,也不 可能参军入伍,更不可能成为国家干部,而只能成为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 识青年或返乡知识青年。后来,他们中的有些人,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了国家干部,或 专家学者,那是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改变了社会环 境。没有社会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命运和本质是不会改变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对人 的自由选择的制约作用是很大的,有时是非常之大的,甚至起决定性作用。例如印度电 影《流浪者》中的拉兹,他之所以沦为小偷,主要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逼迫造成的 。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的最重要之点,恰恰在于十分强调社会关系在人的本质形 成过程中的重要制约作用,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指明了方向。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 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也不要教条式地理解。如果把人看成 是任凭社会环境揉捏的泥巴,认为个人没有任何自主性,一个人的本质完全是由他所处 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塑造的,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的,是一种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社会环境塑造人,人还改造社会环境。他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P58) 这就是说,不能把人看成是毫无自主性、能动性的社会环境的塑造物,人是既受社会环 境的制约,又能改变社会环境的,人的本质就是人在一定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制约下 主动地改造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既承认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 史,也就是创造自己的本质,又认为这种创造活动是受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 制约的。他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 他们选择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P585)
认为一个人的本质完全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塑造的观点也是不符合实际 的。实际上,每个人在社会中成长起来之后,就形成自己特殊的个人意识。这种个人意 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个人采取何种行动,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在大致相同的社会环 境与社会关系中,不同的人可以作出各自不同的选择,进行各自不同的活动,成为具有 不同本质的人。在扼杀人的独立性和尊严的封建统治下,有的人沦为丧失独立性和自尊 心的奴才;有的人则成为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叛逆者”。在革命战争年代,被敌人逮 捕的地下工作者,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之下,有的人屈膝投降,成为可耻的叛 徒;有的人则威武不能屈,成为坚贞不屈的英雄。在“文化大革命”的社会环境中,同 是家庭出身“不好”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有的人消沉下去,悲观厌世,无所作为地混 日子;有的人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和第二 年,就考上了大学,以后成了干部或专家学者;有的人一边劳动,一边从事文学创作, 描写知识青年的劳动和生活,后来成了著名作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年代,有的领导干部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沦为罪犯;有的领导干 部时刻想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提高警惕,防微杜渐,不为金钱所动,清正廉洁 ,受到人民的拥护。可见,萨特把人的本质说成是由自己的自由选择创造的观点,还是 包含一定合理性的。
通过对马克思与萨特人的本质学说的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出萨特的理论的片 面性,以及其中包含的一些合理思想,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 的。每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要积极行动,努力奋斗,使自己成为英雄,不要成为 懦夫;使自己成为有利于人民和社会进步的人,不要沦为为害人民和阻碍社会进步的历 史罪人。
收稿日期:200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