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中心医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 要】目的:通过对病例的分组实验观察,根据病理检查和胃镜检查的实验数据对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联性进行确认。方法:通过对2016年4月-8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别进行分组诊断实验。先将100例患者作为第一组进行胃镜诊断,并命名为胃镜诊断实验组,然后将这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第二组,进行病理检查,命名为胃镜检查组。经过在病理检查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确诊后,对两组检查诊断结果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判断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在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查结果上是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果:胃镜检查结果100例患者全部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组则只有58位患者被诊断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组的确诊检查率高于病理检查组,而且两组的比较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P=0.022),并且胃镜检查组和病理检查组的检查相符比例为58%,(K=0.294,P=0.023)。结论:通过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与病变部位活体检验的相符性不高。相对于病变部位活体检验的确诊办法来讲,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不明显,故不建议在临床中采用胃镜检查对患者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最后确诊。
【关键词】消化系统;萎缩性胃炎;胃镜病理检查
引言: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般性胃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生在胃部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胃部黏膜萎缩导致的胃胀、胃疼、烧心以及消不良等症状;还会伴有大便异常和贫血导致的身体虚弱等症状,目前的临床经验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常作为胃癌的前期病理特征。经过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点: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已经被确定为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并且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提取培养了幽门螺杆菌;饮食不规律,大量饮酒、吸烟、刺激性食物对胃黏膜的强烈刺激都有可能损坏胃黏膜,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中通过对患者家族病史的了解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有非常大几率的可遗传性,最近这项原因也已经被医学界证实;在工作中,经常接触金属汞、铜、锌、铅等对胃黏膜有较大刺激作用的金属,对于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很大的诱发几率;在治疗肿瘤等疾病进行放射性治疗的过程中,放射性物质不仅杀死了病变细胞和癌细胞,也同样能够造成胃黏膜的损伤,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临床研究已经证明缺铁性贫血在造成体制变弱的过程中对于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也有很大的相关性[1]。
在临床诊断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症状来讲,与其他很多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症状非常相似,不足以作为诊断该病的实证依据,目前只要采用的诊断方法为胃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活体检验。临床发现,一般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主要具备以下各项以下特征:年龄偏长,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长期感觉胃部不适或者患有浅表性胃炎的患者;长期表现为胃部胀痛,对食物的消化不良,身体乏力,患有缺铁性贫血;经过胃镜检查后能够发现胃黏膜的皮下血管非常明显,而且整个年末的颜色发白,变浅,不新鲜,而且能够看到胃黏膜的褶皱变得较为平滑。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就诊和确诊,并且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没,能够有效预防萎缩性胃炎恶化转变治愈率非常低的胃癌。目前的医学界普遍认为,病理检查因为能够准确快速的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这项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到胃部疾病的诊断中。本文所述的实验主要选取我院2016年4月-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通过对病例的分组实验观察,根据实验性数据对病理检查和胃镜检查对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联性,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对2016年4月-8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将他们进行分组诊断实验。先将100例患者作为第一组进行胃镜诊断,并命名为胃镜诊断实验组,然后将这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第二组,进行病理检查,命名为胃镜检查组。经过在病理检查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确诊后,对两组检查诊断结果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判断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在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查结果上是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男57例,女43例,年龄在27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岁。
2.方法
(1)首先对胃镜检查组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通过电子内窥镜设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部病变部位进行检查,根据患者的胃黏膜观察特征进行确诊判断。并且对每位患者的胃黏膜病变部位去2-4处活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做最终确诊。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过程中发现胃黏膜褶皱会有三种表现: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白相和胃黏膜粗糙。
(2)对病理检查组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做完胃镜检查后,将胃镜检查中从患者胃黏膜病变部位取出病理检查样本先用浓度10%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加固处理,然后进行石蜡包埋制片,对石蜡包埋制片后的病变组织样本进行HE染色,最后交由专业病理检查医生进行检查,然后参考相关医学标准进行细致的判别和诊断。
3.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的实验数据均采用 SPSS12.0 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相关统计数据用百分比(%)表示,并通过χ2来对二者数据的一致性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两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在胃镜检查组的100例患者中均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 33例被浅表性胃炎,发生率为33%;其他症状无。而在病理诊断组则有58例被诊断为萎缩性胃,包括18例浅表性胃炎和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经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两组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后发展,二者的确诊率镜检组100%远大于病理组58%,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4.697,P=0.023)。另外,计算两组诊断符合率为58%(58/100)(K=0.294,P=0.023),说明两者一致性较差。
三、结论
胃镜检查作为以前经常使用的一种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在很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这种办法准确率不高,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因为镜检得到的病灶特征与其他一些胃部疾病的病灶特征十分相似,容易造成误诊[2]。近几年,在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方法上,病灶部位活体组织检验的方法越来越得到认可,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办法能够准确比对确诊后的病灶部位组织特征进行确诊,极大的保证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确诊的准确率。虽然该方法已经被广泛采用,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病灶部位取样的准确度,以及在具体检验操作过程中的技术规范,对检验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检验经验也有非常高的要求。
结束语
通过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的胃镜检查与胃黏膜病理检查发现,二者在检查确诊该病的一致性不高,相对于病变组织的活体检查,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检查中的应用型不高,采用病理检查作为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和确诊依据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立.浅谈用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J].当代医药论丛,2014.
[2]徐斌,黄玉凯,周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
论文作者:张漾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7
标签:胃镜论文; 萎缩性胃炎论文; 病理论文; 患者论文; 检查组论文; 胃黏膜论文; 胃部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