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00年我国东、西部工业增长质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论文,质量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注:本方法的详细解释,参见周起业、刘再兴等著《区域经济学》第七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对东、西部工业的增长状况作一分析。偏离-份额法的基本思想为:在特定的研究时段内,一个区域代表性变量(本文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份额分量与偏离分量。份额分量表示研究区域的研究变量如果与全国相同变量按同比例增长,到研究期末,研究区域该变量应该增加的数量。但实际上往往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区域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与全国各部门的发展速度同步增长,没有偏离;二是区域各部门的发展与全国各部门的发展并不同步,同时存在着正偏离与负偏离,只不过两者相互抵消而已。所以,还需要进一步作偏离分析。
偏离分量的计算是为了说明地区与全国在发展上偏离的程度及其形成原因。它又可分为结构偏离分量与竞争力偏离分量。
结构偏离分量是假定区域所有部门与全国相同部门均按相同比例增长,这时如果区域应该达到的发展速度与全国实际达到的发展速度偏离,那就是由产业结构差异造成的。结构偏离分量如果为正值,则说明区域产业结构优于全国产业结构;如果为负值,则说明区域产业结构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竞争力偏离分量是假定区域所有各部门与全国相同部门均按相同的比例增长,这时如果区域应该达到的增长量与区域实际达到的增长量相偏离,那就是由竞争力差异造成的。
偏离-份额法的公式为:
上述公式中:G[,j]表示j区域研究时段内研究变量的增长总量;N[,j]表示j区域的全国份额分量;(P+D)[,j]表示j区域的偏离分量;P[,j]表示j区域的结构偏离分量;D[,j]表示j区域的竞争力偏离分量;e[,j]表示j区域的研究变量总值;E表示全国的研究变量总值;i表示区域的产业部门,i=1,2,…,n;t表示研究时段的期初;t+1 表示研究时段的期末。
公式(1)可以对地区工业的总体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但实际上, 地区工业的总体发展状况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地区内所有行业的真实状况,还需要对区域内各行业的竞争力偏离状况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采用如下公式:
g=n+d(2)
其中:g为各部门的实际增长量;
为测量行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对行业实际增长量的影响,我们引入行业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相对值:pd=(d/g)×100。
本文的研究时段为1998~2000年;研究的变量为工业总产值,包括的行业有,按国家的分类标准为采掘业7个行业,制造业29个行业, 不包括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所包含的3个行业,因此, 本文工业总产值实际为采掘业和制造业总和;取值范围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研究的区域分别为东部和西部(注:本文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市)。)。
二、结果分析
(一)东、西部的偏离-份额分析。
对东部和西部分别进行偏离-份额分析,其结果见表1,对表1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近年来东、西部工业增长具有如下特点:
表1 1998~2000年东、西部工业份额偏离比较表
东部 西部
绝对值(亿元) 占区域增长总量的百分比(%)绝对值(亿元)
占区域增长总量的百分比(%)
全国的份额分量(N)
11371.4788.201931.15
137.13
结构偏离分量(P)
397.05 3.08 -28.95-2.05
竞争力偏离分量(D)1125.00 8.72-493.99
-35.08
区域增长总量(G) 12893.52100.001408.21 100.00
1.东、西部工业的增长总量之间差距较大。从表1可以看到, 1998~2000年,东部工业增长总量为12893.25亿元,而西部为1408.21 亿元,仅相当于东部的10.92%,而2000 年西部工业总产值同中部工业总产值之比为15.60%。东、西部工业增长量之比小于东、 西部工业总产值之比,预示着东、西部工业之间的差距在未来仍将继续扩大。
2.竞争力水平低下是制约西部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从表1看到, 西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水平全部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工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为-28.95,同西部工业增长总量之比仅为-2.05%,尽管为负值,但对西部工业增长的影响较小,这揭示出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并不是造成西部工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
西部工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493.99,同西部工业增长总量之比为-35.08%。可以说西部工业竞争力水平的低下,是造成东、西部工业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西部工业的竞争力对今后西部工业发展有决定性意义。
3.东部工业的增长质量虽然高于西部,但总体水平不高。尽管东部工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都为正值,且绝对值相对西部较大,分别为397.05和1125。但东部工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同东部工业增长总量之比分别为3.08%和8.72%;而东部的份额分量占区域增长总量的百分比却高达88.20%。可见东、 西部工业差距的逐渐扩大,东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优势所起作用十分有限。差距的扩大主要是一方面由于东部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较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西部工业竞争力十分低下所致。
(二)西部各行业竞争力现状。
1.结构调整同竞争力变化密切相关。首先表现为,西部虽然竞争力较强的行业较少,但这些行业的产值近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西部工业各行业竞争力偏离分量普遍为负,行业竞争力分量为正的部门仅有11个(见表2),这表明西部仅有不到1/3的产业,竞争力水平为正,11 个行业各自产值占西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2000年与1998年相比,仅煤炭采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百分比有所下降,其他行业均有所上升,由此,这11个行业占西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33.44%上升到2000年的36.18%。但应当注意到,虽然煤炭工业产值占西部的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有所下降,但其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相对值为289.24%,表明在全国煤炭产量逐年减产的形势下,近年来西部煤炭工业的增长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2000年11个行业各自产值占全国相应行业的百分比同1998年相比,都有所上升,并且其相对上升额的排序,都在前11名之内。这说明,西部竞争力较强的行业,近年来都有所发展。
表2 1998~2000年西部竞争力水平较高行业在西部和全国同行业中的地位
竞争力偏离分量 占西部工业总产 占全国相应行业产值百分比(%)
数值 相对值(%) 值百分比(%)
数值
相对上升百分比(%)
(亿元)
数值排序 1998年 2000年1998年 2000年数值
排序
煤炭采选业
6.45289.24 2.842.41 16.25
16.712.83 6
其他矿采选业 0.36240.00 0.020.02 28.02
37.9135.30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6170.51 0.230.25 11.09
13.2619.572
饮料制造业
32.01
51.70 3.663.78 17.20
19.0410.70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07.20 45.41 6.418.06 11.31
13.2717.333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5.18
42.99 1.36
1.54 29.69
33.5412.974
塑料制品业
2.3310.76 0.96
1.05
4.784.91 2.72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6.03
9.89
5.78
6.69 26.36
27.13 2.887
纺织业
4.898.96 3.723.74 6.316.42 1.7410
医药制造业
4.606.30 1
3.073.41 16.6216.91 1.74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06
1.73 1
5.39 5.23 12.50
12.51 0.00
11
总和 33.4436.18180.13 201.61
107.84
注:表中各行业产值占全国相应行业产值百分比相对上升额=[(2000年所占百分比-1998年所占百分比)/1998年所占百分比]×100。以下各表同。
其次表现为竞争力较低的部门,产值有较大幅度的萎缩。从表3 中可以看到,西部竞争力偏离分量后10名行业各自的工业总产值占西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近年都有所下降,由1998年的30.30%下降到2000 年的25.20%。10 个行业各自占全国相应行业产值的百分比也都有所下降,总和由138.33下降到114.64。特别是西部的机械工业、食品工业、电子工业由于竞争力水平低,近年出现了明显的萎缩,这对西部工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及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表3 1998~2000年西部竞争力水平较低行业在西部和全国同行业中的地位
竞争力偏离分量 占西部工业总产
占全国相应行业产值百分比(%)
数值
相对值(%)
值百分比(%) 数值相对上升百分比(%)
(亿元) 数值排序 1998年 2000年1998年 2000年数值排序
普通机械制造业 -33.71
-345.0427
3.202.84 9.368.25-11.86 27
食品制造业 -19.97
-374.6728
1.701.57 10.979.60-12.49 29
专用设备制造业 -21.74
-9452.17
29
2.101.78 8.177.17-12.24 28
其他制造业 -7.47
-37350.00 30
0.500.50 5.344.58-14.23 30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12.00 54.4031
0.500.21 24.96
15.03-39.78 36
橡胶制品业 -10.50162.0432
0.900.69 8.767.46-14.95 3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70170.7333
0.000.02 0.440.32-25.00 34
食品加工业 -62.49206.2434
7.205.73 15.26
13.60-10.88 26
烟草加工业 -51.93380.4435
8.507.07 46.41
43.02 -7.30 21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229.53
35312.31
36
5.704.79 8.665.61 -35.3335
总和
30.30
25.20138.33 114.64
注:西部竞争力偏离分量相对值排序31~36名的行业,由于它们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和行业的实际增长量都为负值,因此,其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相对值为正。在排序时,本文将具有这一性质的行业放在最后,并按其竞争力偏离分量相对值的数量进行由小到大排序。
2.支柱产业竞争力较弱。2000年占西部工业总产值4 %以上的行业共有10个(见表4),这10 个行业基本代表了西部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2000年10个行业占西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为66.04%,但10 个行业中仅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3个行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这3个行业2000年工业产值仅占西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为19.98%。其余7个行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而这7个行业产值占西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却高达46.06%,因此,如果西部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没有显著性的提高,东、西部工业的差距仍将扩大。
表4 1998~2000年西部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竞争力偏离分量 占西部工业总产 占全国相应行业产值百分比(%)
数值
相对值(%) 值百分比(%) 数值 相对上升百分比(%)
(亿元)
数值排序 1998年 2000年
1998年 2000年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8.25 -38.65
16
8.408.18 16.06
15.27 -4.9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07.02
45.415
6.418.06 11.31
13.27 17.3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64.36 -24.55
15
5.947.96 24.56
22.47 -8.5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43.42 -43.01
18
8.107.95 13.00
12.22 -6.00
烟草加工业
-51.93 380.44
35
8.597.07 46.41
43.02 -7.30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6.039.898
5.786.69 26.36
27.13
2.88
食品加工业
-62.49 206.24
34
7.225.73 15.26
13.60 -10.8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061.73
11
5.395.23 12.50
12.51
0.00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29.53 35312.31 36
5.714.79 8.665.61 -35.33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10.86
-6.11
12
2.824.38 8.998.74 -2.78
总和 64.36
66.04183.11 173.84
3.竞争力对行业增长速度起了决定性作用。行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做是对市场需求的反映,从表5可以看到,西部增长速度前10 名的行业,有7个行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 特别是像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这些在西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业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相对值都在40%以上,表明这些行业经过多年改革,其增长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而西部的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也将是西部未来发展的重要行业,它们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表明这些行业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表5 1998~2000年西部增长速度较快行业的竞争力水平
竞争力偏离分量增长速度(倍) 占全国相应行业产值百分比(%)
数值(亿元)
相对值(%)排序 数值排序1998年
2000年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0.86 -6.112 1.8482 1
2.824.38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64.36-24.515 1.5941 2
5.947.9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07.02 45.4 5 1.4946 3
6.418.06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6.03 9.8 8 1.3773 4
5.786.6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5.18 42.9 6 1.3508 5
1.361.54
医药制造业4.60 6.310 1.3202 6
3.073.4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61 70.5 3 1.3059 7
0.230.25
塑料制品业2.33 10.7 7 1.3025 8
0.961.05
化学纤维制造业 -10.06
-114.723 1.2329 9
0.510.53
饮料制造业
32.01 51.7 4 1.227810
3.663.78
总和30.74
37.65
注:本表中的增长速度=2000年产值/1998年产值。表8同本表。
但也应注意到,西部的石油及炼焦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增长速度虽然较快,而竞争力偏离分量却为负值,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达到-63.36,表明这两个行业的发展仍以数量扩张为主要形式。
(三)东部各行业竞争力现状。
1.产业竞争力和结构调整的相关性较小。虽然东部有27个行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但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相对值大于10%的仅有13个(见表6)。与西部不同的是,这13个行业, 除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外,其余11个行业,占东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2000年比1998年都有所下降。13个行业总体占东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由1998年的37.59%,下降到2000年的35.22%。东部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相对值大于40%以上的行业仅有4个,这个数量甚至小于西部(西部有6个),且行业的规模较小,4 个行业除食品加工业产值占东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为4.08%外,其他3个行业占东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不到1%。这说明,东部竞争力较强的部门,并不是发展最快的部门。可以这样认为,东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竞争力关系较小,国家对东部大规模的投资,并没有解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根本问题。
表6 1998~2000 年东部竞争力水平较高行业在东部和全国同行业中的地位
竞争力偏离分量 占西部工业总产值百分比(%)占全国相应行业产值百分比(%)
数值相对值(%)
数 值 相对上升百分
(亿元)
数值排序 1998年
2000年 1998~2000年
1998年 2000年 比数值(%)
煤炭采选业
23.46 157.341
0.98 0.78 -0.20 32.89
34.645.3
非金属矿采选业
30.09
67.862
0.36 0.36 0.00 48.22
56.77
17.7
烟草加工业
40.47
65.683
0.81 0.73 -0.08 25.64
28.53
11.2
食品加工业 113.78
47.804
4.74 4.08 -0.66 58.91
62.035.3
专用设备制造业
92.60
33.115
3.06 2.85 -0.21 69.60
73.715.9
橡胶制品业
11.69
24.806
1.35 1.13 -0.22 77.17
78.501.7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12.21
20.047
0.86 0.77 -0.09 68.87
70.652.5
普通机械制造业
81.418.758
4.48 4.23 -0.25 76.01
78.613.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57.47
17.869
6.90 6.89 -0.01 65.20
67.824.0
金属制品业
53.89
14.20
10
4.14 3.87 -0.27 84.12
86.182.4
造纸及纸制品业
40.24
14.03
11
2.01 2.06 0.05 70.80
73.413.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4.75
13.72
12
5.54 5.37 -0.17 62.36
64.212.9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制造业20.91 13.46
13
2.36 2.10 -0.26 86.76
88.431.9
总和 37.5935.22 826.55 863.49
68.3
2.竞争力较强的部门科技含量不高。东部具有较强的科技人才优势,因此,一般认为,东部竞争力较强的部门应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技术密集度。但从表6中可以看到, 东部竞争力偏离分量相对值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采掘业、轻工业、冶金工业和传统的机械制造业等,这些工业的高新技术密集度均较低。而电子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石化工业等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却都不在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之列。这是否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东部具有相对较强竞争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技术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这些行业虽然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但却足以将西部的同类行业挤出市场,这无疑增加了西部大开发的难度;而东部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缺乏竞争力,也给东部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增加了难度。
3.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较低。2000年东部占地区工业总产值4 %以上的行业共有10个(见表7),这10个行业集中了电子工业、 重化工业、机械工业和食品、纺织工业,基本上可以代表未来东部工业的发展方向。但10个行业除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相对值为47.80 %外,其他9个行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相对值均在20%以下,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相对值甚至为负值。另外,从表7 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虽然东部的支柱产业竞争力较弱,但占全国相应行业产值的百分比,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份额有所下降外,其他行业相对份额都有所上升。这表明,正是国内低水平的竞争环境造就了东部工业低水平的发展。但是,中国加入WTO 后,东部工业面对的不仅是来自国内的竞争,而是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东部工业将如何面对来自跨国公司的挑战,这使我们不禁为东部工业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心。
表7 1998~2000年东部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竞争力偏离分量 占东部工业总产值百分比(%)占全国相应行业产值百分比(%)
数值
相对值(%)
1998年数值2000年 数值
相对上升百分
(亿元)数值排序 数值排序 1998年 2000年比数值(%)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54.469.98 149.72 12.00 86.83
90.04 3.7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66.686.27 226.90 7.21 83.19
84.42 1.48
纺织业
44.936.82 217.79 7.18 77.90
79.00 1.4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57.47
17.86 96.90 6.89 65.20
67.82 4.0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4.02 -22.00 335.82 5.49 60.47
57.98-4.1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4.75
13.72 125.54 5.37 62.36
64.21 2.97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64.784.52 233.48 5.22 65.33
66.75 2.16
普通机械制造业
81.45
18.75 84.48 4.23 76.01
78.61 3.4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6.748.04 194.66 4.19 63.66
64.25 0.93
食品加工业 113.78
47.80 44.74 4.08 1
58.91
62.03 5.30
总和60.03 61.86 699.86 715.1121.27
4.行业的增长速度同竞争力关系较弱。对东部增长速度前10名的行业进行分析(表8),可以看到, 东部增长速度较快的行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相对值较小,基本上小于10%(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稍高,为14.03%和17.86%),但由于增长速度较快,其产值占东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一般有所提高,特别是位于前4 名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占东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东部的结构调整总体上仍旧走的是低水平的数量扩张之路,与行业的竞争力基本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表8 1998~2000年东部增长速度较快行业的竞争力水平
竞争力偏离分量 增长速度(倍) 占全国相应行业产值百分比(%)
数值(亿元) 相对值(%) 排序 数值排序1998年
2000年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64.78 4.5223 1.94261 3.48 5.2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45.54 8.2317 1.80642 1.57 2.19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254.46 9.9814 1.59993 9.72 12.00
化学纤维制造业
7.44 2.1325 1.51094 1.56 1.82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2.71 9.6915 1.36545 0.82 0.8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6.68 6.2722 1.35216 6.90 7.21
造纸及纸制品业 40.24 14.0311 1.32577 2.01 2.06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6.40-16.1332 1.29288 1.76 1.7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57.47 17.86 9 1.29229 6.90 6.89
医药制造业 -12.33 -5.2429 1.2851
10 1.89 1.87
总和
36.61 41.89
三、若干结论
1.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就已经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经济增长的指导思想加以提出,但对东、西部工业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工业增长的质量提高较慢。事实上,东、西部工业总量的增长,更多的是靠规模的扩张,结构调整对工业增长所起的作用很小,竞争力提高对工业增长的推动也十分有限。因此,重提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对我国工业的良性发展,仍不容忽视。
2.东、西部工业增长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西部工业基本是竞争力主导型(尽管西部大多数行业的竞争力偏量为负值),即西部工业的增长、结构调整、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竞争力密切相关;而东部的工业增长、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同竞争力之间呈现出一种错位的不相关状态,这进一步证明了工业粗放式的增长在东部仍然普遍存在。
3.同西部相比,东部的产业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十分有限。多年来,东部吸引了大量投资,但这些投资过分注重产品数量的提高,过分注重眼前利益的获得,而对提高东部工业的竞争力却帮助不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东部的工业增长质量,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严峻问题。
4.缩小我国东、西差距的关键是实现西部的工业化。当前,西部工业的竞争力水平较低,已成为制约西部工业发展的关键,这一问题,应引起国家各方面的充分重视。西部工业的竞争力水平较低,同近年来西部工业投资相对萎缩有较大关系,因此,国家一定要加强对西部工业的投资。投资的重点应以提高西部工业的竞争力为主要目的,要加快对西部工业的技术改造,特别是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否则,西部的工业将继续缩减其在全国的份额,缩小东、西部差距将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