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发甲午战后改革大讨论的九件折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甲午论文,战后论文,大讨论论文,九件折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9)05-0109-07
甲午战争是近代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战争,战况之劣,败绩之惨,给国人以前所未有的刺激。《马关条约》的签订,更使举国震动。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1895年5月11日),即《马关条约》在烟台互换后第四天,光绪帝颁发朱谕,说明不得已而媾和之缘由,并有意将官员士子的关注点引向战后的兴革与图强:
“……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勿存懈志,勿骛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朕于中外臣工有厚望焉!”①
这一道朱谕引发了官员士子们纷纷上书言事,为战后的改革出谋划策。文廷式称:“和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②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闰五月二十七日(7月19日),光绪帝再次颁发上谕:
“自来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制宜,况当国事艰难,尤应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弥隐患。朕宵旰忧勤,惩前毖后,惟以黜除痼习、力行实政为先。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产、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抵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皆应及时举办。至整顿厘金、严核关税、稽查荒田、汰除冗员各节,但能破除情面,实力讲求,必于国计民生两有裨益。著各直省将军督抚,将以上诸条,各就本省情形,与藩、臬两司暨各地方官悉心筹画,酌度办法,限文到一月内,分晰覆奏。当此创巨痛深之日,正我君臣卧薪尝胆之时,各将军督抚受恩深重,具有天良,谅不至畏难苟安,空言塞责。原折片均著钞送阅看。将此由四百里各谕令之。”③
与该上谕同时缮寄下发给各直省将军督抚的,是“胡燏棻等条陈折片九件”④。光绪帝的这道上谕,突破了四月十七日朱谕中所限定的“练兵”、“筹饷”两大端,扩展了改革的范围,明确了仿行西法的导向;这可能是受到九件折片的影响。
然而,光绪帝下发的“胡燏棻等条陈折片九件”的作者,究竟为谁?
孔祥吉先生于1988年出版《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辟一专节《一场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大论战》论此。其中关于九件折片,他以刘坤一《遵旨议复折》中“合观徐桐、胡燏棻、张百熙、陈炽、准良、信恪、康有为等所奏,无非仿照西洋新法,整顿中国旧法”一语为据,称言:“在为数众多的督抚覆议折中,惟有刘坤一列出了九折片的作者名单,其余各督抚则或举其一二,或举其三四,人数不等,但都未能超出刘氏所列举的范围”。孔先生由此将这九件折片的作者确定为:徐桐、胡燏棻、张百熙、陈炽、准良、信恪、康有为七人⑤。佟洵先生于1995年发表《甲午战后一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关于九件折片的作者名单,与孔先生相同⑥。
近年来,我因研究甲午战后的中国政治,也关注于“九件折片”,结论与孔祥吉、佟洵两先生不同。
由康有为主办在上海出版的《强学报》第1号(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年1月12日),刊发光绪帝闰五月二十七日上谕,同时还附加一条说明:
“此和议成后,发廷臣奏折:一、广西按察使胡燏棻,二、工部主事康有为,三、军机章京工部(户部)员外郎陈炽,四、协办大学士徐桐,五、翰林院侍读张伯(百)熙,六、御史易俊,七、侍读学士准良,八、侯爵信洛(恪),交督抚议奏之”⑦。
康有为是九件折片的作者之一,他于《强学报》刊发上谕及九件折片作者之名单,也颇有自重之意。然他毕竟是当事人。较之孔先生所列名单,多出易俊一人。此外,另有一条证据。郑孝胥同年六月初九日日记称:“入署,南皮遣人来视余在署与否。……夜,观胡芸梅、徐荫轩、张百熙,准良、易俊、康有为等折稿,皆言变法者也。胡最详,徐最谬”⑧。由此似可以确认,九件折片的作者应包括易俊。
光绪帝下发的“胡燏棻等条陈折片九件”,其具体内容又为何?
首先,需讨论的是时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易俊的奏折。
查军机处《随手档》,闰五月初九日易俊上奏一折二片:“一、厘金积弊最深请妥订章程由;片一、允熙赃款请饬查由;片一、各省幕友请定荐主连坐之法由”。其中“各省幕友请定荐主连坐之法”一片,当日奉上谕:“嗣后中外大小臣工各宜远嫌自重,破除情面,不得仍蹈瞻徇故习,致负朝廷澄叙官方至意”⑨。另一片涉及具体事务,不可能发交群臣讨论。惟一可能下发的是“厘金积弊最深请妥订章程折”,其核心意思是整顿厘金⑩。光绪帝闰五月二十七日上谕中也明确言及于此。但易俊该折当日奉旨“著户部议奏”(11),还有可能下发各省讨论吗?要找到答案,还得从议复奏折入手。
甘肃新疆巡抚陶模的议复奏折中称:
“臣生长江浙之间厘金最旺之地,目击商民由富而贫以至于赤贫,皆由厘金累之。委员司巡,稍不如意,即指为偷漏,勒罚十倍至二三十倍不等,若辈囊橐得自侵匿者多,得自勒索者亦不少。今议者欲尽括此数为公家应得之款,并以收数最巨之年为定额,抑知正项既增,委员司巡之私入能禁乎?……议者又欲以比较数目按月报部,不知吏胥以报部为良法,外官视报部为弊政。……厘金繁琐,若亦如此办理,徒为吏胥增一利薮,为小民加一番剥削耳”(12)。
此中所言,恰恰是易俊该折的主要意思(13)。我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发现了一份被割裂的清单,经查证,应是广西巡抚张联桂议复奏折所附清单。该单中明确提及易俊奏折的内容:
“一、整顿厘金。……现当广西饷需奇绌、协拨不前之际,亏欠日巨,臣为本省饷源计,万不能不注重厘收,……御史易俊议以从前收数最巨之年为定额,则天下办厘之员,无有能免于参追治罪者,又拟按季比较,不知商贩多寡迟速,原无一定,有上年春季极旺而下年春季极绌者,有上年秋季极绌而下年秋季极旺者,如必以此比较,众情不服而劝惩之术乖矣。……”(14)
由此看来,易俊其折为《厘金积弊太深请饬妥定章程折》。
其次,需讨论的是张百熙的奏折。
孔祥吉先生认为,张百熙于闰五月初七日上奏《和议虽成应急图自强并陈管见折》,属下发之列,对此,我是同意的。孔先生又指出,张同日所上《请饬督抚荐举人才片》,也属下发之列,但又未作任何解释(15)。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张百熙《请饬督抚荐举人才片》,请光绪帝下旨命各省保举人才,称言:
“臣闻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之盛衰,事变多故,忧患方长,非合天下之贤能,因材而器使之,莫能收旋乾斡坤之效……夫以中国之大,士民之多,岂无瑰玮绝特之士可以共济时艰?特患求之不诚,用之不当,斯人才所以伏匿而不显也。古者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故诸侯有贡士之法。汉制,州郡不举孝廉者有罪。今之督抚,古之诸侯也,应请饬令保举人才,其有道术通明,操履笃实,才堪经国,识洞韬钤与夫精熟时务,能制机器,通习天算、地舆及各国语言文字者,令其特疏保荐,不拘正途、杂流、已仕、未仕……”(16)
该片当日呈送慈禧太后,十一日由慈禧太后发下(17)。两天后,闰五月十三日,光绪帝明发上谕:“著各部院堂官及各直省将军督抚等,于平日真知灼见,器识闳通,才猷卓越,究心时务,体用兼备者,胪列事实,专折保奏。其有奇才异能,精于天文、地舆、算法、格致、制造诸学,必试有明效,不涉空谈,各举所长,俾资节取”(18)。这是对张百熙该片作出的回应。再将其下发,显然没有必要。且从闰五月二十七日上谕及各地大员的议复奏折中,皆不察张片之痕迹。张百熙《请饬督抚荐举人才片》,应不在九件折片之列。
再次,需讨论的是徐桐的奏折。
孔祥吉先生对徐桐的折片,给出了一个不太确定的描述:“徐氏这一时期所递折片甚多,发交督抚讨论的则可能有闰五月十九日(7月11日)所递《遵议兴利裁费敬陈管见折》,……《和议虽成武备难缓仍应选将练兵以固根本折》及《枪炮宜制造一律片》”(19)。查军机处《随手档》,徐桐此期确实频频出奏,而与战后改革相关的,共有两次:第一次为五月二十六日,两折一片,“一、国用日绌请正本清源由(未发下),片一、各省局员营员请痛加删汰由(随旨交),一、敬陈管见由(随事递上,次日发下)”。第二次为闰五月十九日,两折两片,“一、筹议兴利裁费由,片一、请饬广东等省督抚一体筹画由,一、选将练兵由,片一、枪炮宜制造一律由”。然从徐桐五月二十六日所上两折一片的内容及光绪帝的处理来看,似不在下发之列(20)。需要考察的,是徐氏闰五月十九日的折片。
查徐桐《筹议兴利裁费折》,共有建策八条:一、补抽洋货以广利源;二、清查海关以增公帑;三、整顿招商局以收利权;四、稽核电报局以清官款;五、酌收布捐以益公帑;六、裁汰冗员以省浮费;七、钩稽军饷以归实用;八、停止贡献以核浮报(21)。其中第二条严核关税、第六条裁汰冗员,光绪帝闰五月二十七日上谕中明确提及。而在各地大员复奏中,山东巡抚李秉衡言及该折第二条海关(22);广西巡抚张联桂亦言及于此(23);兼护湖广总督湖北巡抚谭继洵言及该折第六条裁员(24)。由此可以确认,该折在九件折片之列。徐桐“枪炮宜制造一律片”,其核心内容是选择外国最快利之枪,一体仿造,且子弹一律,而不再购买外洋军火,以杜弊端(25)。山东巡抚李秉衡的复奏折中曾明确提及此片:“协办大学士臣徐桐请饬各省制造局,取快利合用枪炮之式,一律仿造,毋许歧异,最为切要之论”(26)。由此可见,徐桐该片亦在九件折片之列。孔先生认为可能下发的徐桐《和议虽成武备难缓仍应选将练兵以固根本折》,其核心意思是“保董福祥、余虎恩驻南苑练兵”(27)。上奏的当日,该折就奉旨交督办军务处、神机营酌核办理(28),似不可能发下各省将军督抚议复。而徐桐《请饬广东等省督抚一体筹画片》,则是提议“各督抚分省筹出新款专条,供每年还洋债”(29),似不可能在九件折片之列。
综上所述,并参考军机处《随手档》、《上谕档》、《洋务档》、《军机处录副》及《光绪朝朱批奏折》等,我认为,光绪帝于闰五月二十七日下发的九件折片应该是:一、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日(1895年5月29日),军机章京、户部员外郎陈炽:《请一意振作变法自强呈》(又称《上清帝万言书》)(30);二、五月十一日(6月3日),广东进士康有为:《为安危大计乞及时变法而图自强呈》(又称《上清帝第三书》,都察院代递)(31);三、五月十七日(6月9日),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因时变法力图自强条陈善后事宜折》(32);四、闰五月初七日(6月29日),南书房翰林张百熙:《和议虽成应急图自强并陈管见折》(33);五、闰五月初七日(6月29日),委散秩大臣、一等侯信恪:《时事艰难请开办矿务以裕利源而图经久折》(34);六、闰五月初九日(7月1日),御史易俊:《厘金积弊太深请饬妥定章程折》;七、闰五月十六日(7月8日),翰林院侍读学士准良:《富强之策铁路为先敬陈管见折》(35);八、闰五月十九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徐桐:《奏为遵筹偿款兴利裁费补抽洋货加税等八条敬陈管见折》九、同日,徐桐:《枪炮宜制造一律片》。以上共计八折一片,以上奏时间为序。
在九件折片中,当时最为当道所重者,为胡燏棻《因时变法力图自强条陈善后事宜折》(36)。在其上奏的当日,翁同龢在日记中称:“见起二刻,书房亦二刻,看胡燏棻条陈也”(37)。当日军机处《随手档》记该折奉旨“留中”(38)。光绪帝下发九件折片时,也以胡燏棻该折为首。前引郑孝胥日记称“胡最详”。康有为亦称:“于群臣上书中,凡存九折,以胡燏棻为第一,吾折在第二”(39)。然而,胡燏棻该折有可能非为出自己手,而另有人代笔捉刀。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翁同龢在日记中记:“伯述言,胡燏棻条陈系邵班卿(作舟)及王翰林(定海人,修植)代作”(40)。“伯述”,即汤纪尚字,浙江萧山人,与翁同龢交往甚密。汤纪尚与胡燏棻是同乡,且长期在直隶为官,消息应较为准确。“邵班卿”,即邵作舟,字班卿,安徽绩溪人,久寓北洋幕,留心中外时务,著有《邵氏危言》;王修植,字莞生,浙江定海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编修,为李鸿章所赏识,与严复等人亦熟稔。时在南方的宋恕,也有相同的说法:“定海王浣生为最高明。(胡京兆《自强术》,浣生代笔)”(41)。此外,另有一说称胡折出自钟天纬之手(42)。河南布政使额勒精额在其复奏中,针对胡的性情为人,痛加驳斥:
奴才详察臬司胡燏棻奏折,不禁拊膺长太息者久之。胡燏棻与奴才在天津共事数年,其人勤而要好,近于好名,然性情疏阔輭熟,常存容容两可之见,易为他人摇撼。折内所陈铁路勘明道里,由直隶而湖北而湖南而江南,举其河山平野,言之详尽,历历如绘,不但胡燏棻不能悉其原委,即中国长于测算之士,亦不能如此周详,非习于游历之洋人,莫能道也,是此折必由洋人授意于奸细,由奸细转交胡燏棻呈进者也,使返而问之,则胡燏棻之疏阔,将茫然而不晓也。(43)
额勒精额的见解,亦属“疏阔”,但也说明胡燏棻之见识并不高明。以他人之见识,发交各省将军督抚讨论;而各省将军督抚之复奏折,又有请他人代笔者。说来说去,已是空头文章,并非是这批官员心中的真见识。
据军机处《随手档》,随着光绪帝闰五月二十七日谕旨及九件折片的下发,在清朝上层掀起了一场关于战后改革的大讨论。我目前已经搜集到22位将军督抚及布政使的议复奏折,即:盛京将军裕禄、浙江巡抚廖寿丰、两江总督刘坤一、直隶总督王文韶、江西巡抚德馨、继任江西巡抚德寿、河南巡抚刘树堂、河南布政使额勒精额、署吉林将军恩泽、护理陕西巡抚布政使张汝梅、安徽巡抚福润、广西巡抚张联桂、广东巡抚马丕瑶、两广总督谭钟麟、山东巡抚李秉衡、山西巡抚胡聘之、荆州将军祥亨、开缺湖南巡抚吴大澂、甘肃新疆巡抚陶模、革职留任陕甘总督杨昌浚、四川总督鹿传霖、兼护湖广总督湖北巡抚谭继洵等(44)。其中浙江巡抚廖寿恒复奏两次(45)。在这些大员中,依照光绪帝上谕逐一声复的并不多见,多数人都是选取若干,发表看法。对于这些高官的看法及清廷后来的命运,我拟另文再作叙述。
注释:
①③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6册,《德宗实录》五,第780~781、837~838页。
② 《闻尘偶记》,《近代史资料》,总第44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7页。
④ 军机处《随手档》,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该档并称:“递上,发下。印封,四百里,分寄福建等十处。六月初一日分寄四川等省八处,六月初二日分寄吉林等省四处。”
⑤(15)(19) 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00~102、101、102页。
⑥ 佟洵:《甲午战后一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该文将“准良”误写成“桂良”。
⑦ 《强学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第1~2页。括号内是我改正的误字。
⑧ 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册,第507页。
⑨(11)(1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1册,第205、205、208页。
⑩ 易俊:《请整饬厘金疏》,见《普天忠愤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69~70页。
(12) 《覆陈自强大计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2辑,第552页。
(13) 易俊在该折中称:“拟请饬各省将军督抚臣将厘金一切弊端,认真厘剔,并谕令户部妥定章程,咨行各直省,以从前收数最巨之年为定额,毋得藉词减少,其比较数目、委员姓名、接办年月,按月报部,以备稽查。有一连两季记过者,即行撤差,不得徇情留办;有一连两季记功者,不独留办,并准咨部,奖给虚衔封典……”(《普天忠愤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3辑,第70页)。
(14) 《议复修铁路铸钱币等各款要政清单》,《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筹备立宪项》,03/108/5622/30。该单未具上奏人,且被错标为“光绪三十四年”;我据其内容认定是广西巡抚张联桂的复奏清单,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初三日收到(见该日军机处《随手档》)。
(16) 《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戊戌变法项》,03/108/5613/030。
(17) 军机处《随手档》,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七日。
(20) 《国用日绌亟请正本清源折》的主旨是反对增税、开矿,提倡俭德:“伏愿我皇上仰稽彝训之昭垂,俯念时艰之孔棘,清心寡欲,以撙节爱养为正本清源之道,宫廷服御,概从简薄,土木工作,并缓兴修,奇技淫巧,屏斥勿观,戒谕关税诸臣,涓滴归公,毋得广购珍奇,藉端供献,外省织造,凡遇传办之件,悉循旧制,勿有增加,其于旧额之外,再请添拨者,即由户部从严核定,无任浮滥,严饬内务府懔遵上年正月十四日谕旨,将常年用款核实撙节开支,毋令任意靡费,并遵照户部奏准之案,不得再向部库借拨正款”。(《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2辑,第401~403页)。这显然与改革上谕不相关联。《各省局员营弁请痛加删汰片》,当日奉上谕:“著各直省督抚即将局营各员核实裁减,毋许滥竽充数,以挽积习而杜糜烂”(《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1册,第188页)。《敬陈管见折》,共列四款:北洋请另简贤能;防营请酌留备边;军政请严定考成;兵饷请核实钩稽(《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军务类·营制项》,03/112/5757/27)。似也不属可下发讨论之列。
(21) 《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戊戌变法项》,03/108/5611/011。
(22) 李秉衔奏称:“烟台之东海关,臣前请改用候补人员,并照协办大学士臣徐桐条陈,委员密查,其有隐匿情弊,当令和盘托出,……”(《自强全在得人法制未可轻变谨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六日,戚其章辑校:《李秉衡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第300页)。
(23) 张联桂奏称:“查徐桐原奏系指海关而言,议令严切稽查,据实开报,谓常关亦宜一体仿照办理。臣窃论之,凡钱粮、关税、税契、厘金无一能免于中饱侵欺之弊者,岂用人悉不当欤?上司皆为之徇隐欤?抑朋比属员无不染指分肥欤?……”(《呈议复修铁路铸钱币等各款要政清单》,《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筹备立宪项》,03/108/5622/30,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初三日收到)。
(24) 谭继洵奏称:“一原奏裁汰冗员。……其候补人员,徐桐拟请限定员数,咨回原籍;自系为贫员难于守候起见,惟目前需饷浩繁,颇恃捐款接济,纷纷咨送回籍,恐于捐务有碍,应请酌为变通……”(《遵旨议复各臣工条陈时务事宜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戊戌变法项》,03/108/5613/9)。
(25) 《枪炮宜制造一律片》,《普天忠愤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3辑,第51页。
(26) 《自强全在得人法制未可轻变谨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六日,《李秉衡集》,第297页。
(27)(29) 翁同龢:《随手记》,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九日,谢俊美编:《翁同龢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183页。
(28) 军机处《随手档》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九日记:“交片一件:交督办处、神机营。本日军机大臣面奉谕旨,徐桐奏请选将练兵各折片,著督办军务处、神机营酌核办理,钦此,相应传旨由。”
(30) 陈炽条陈见孔祥吉《晚清史探微》(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第137~153页。该条陈曾送翁同龢,得到了翁氏首肯,认为“皆善后当办者”(《翁同龢日记》第5册,第2803页)。军机处《随手档》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日记:“章京陈炽呈一件(条陈,见面带上)”。可见陈炽条陈是由军机大臣见面时直接上呈光绪帝的。
(31) 康有为条陈见《光绪朝朱批奏折》,第32辑,第527~549页。都察院代奏原折见《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戊戌变法项》,3/108/5611/2。
(32) 胡燏棻该折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77~290页。
(33) 张百熙该折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39~441页。遗憾的是,编者仅录了张折前半部分,未录其后半部分的管见十四条,不知折、单是否已割裂。笔者未能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检出此折、单。翁同龢《随手记》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七日称:“张百熙折:言善后事,颇讥因循。单十四条铁路、矿川滇、捐封典等,直设巡抚,渝设总兵、设东边督、铁甲华商捐办、银钱、罚锾、练旗兵、汰绿营、团练、变文武科、机器局”(《翁同龢集》,下册,第1178~1179页),《普天忠愤集》曾摘录其中六条:一、内地铁路宜急招商兴修也;一、铁甲兵轮宜劝华商之在外洋者,损(捐)资购办也;一、军械子药宜设局添造也;一、请于四川云南等省听民开矿以广利源也;一、请制造银钱以收利权也;一、绿营兵丁宜陶(淘)汰更换转弱为强也(《普天忠愤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3辑,第53~59页)。刘坤一复奏折中称:“一面照张百熙等所请,令各使臣劝谕外洋各埠华商捐置铁甲兵轮与碰快船,许其派人管带,授以武职官衔……”,“请照张百熙等所奏,敕下督、抚、提、镇,凡兵多之营,无论水陆,酌裁一半,或裁三成……”此与张折中捐办铁甲、淘汰绿营相吻合(《遵议廷臣条陈时务折》,《刘坤一遗集》,第2册,第892页)。
(34) 信恪该折见《军机处录副·专题·矿务》,03/168/9643/23。
(35) 准良该折见《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戊戌变法项》,03/108/5611/9。广西巡抚张联桂复奏清单中提及此折:“侍读学士准良拟分干路,一由天津、镇江、汉口、江西而达广东……”(《呈议复修铁路铸钱币等各款要政清单》,《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筹备立宪项》,03/108/5622/30,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初三日收到)。
(36) 胡燏棻(1840~1906),字芸楣,安徽泗州人,本籍浙江萧山。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知县。因投靠李鸿章,屡膺保荐。光绪十七年(1891)补授广西按察使。二十年,赴京祝嘏,借机夤缘李鸿藻,派赴小站编练定武军。
(37)(40) 《翁同龢日记》,第5册,第2809、2812页。
(38) 军机处《随手档》,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十七日。
(39) 《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4册,第131~132页。
(41) 《致王六潭书》,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十日,胡珠生编:《宋恕集》,下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567页。
(42) 钟镜芙等编《钟鹤笙徵君年谱》,称:“(光绪二十一年)在天津,公(钟天纬)撰救时百策,贡当道以冀采择,书上不报。后胡芸楣京兆有新政之奏,属稿者王君莞生,摭拾公策成之,不易一字,而在当时不能用也”(《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75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532页)。
(43) 《遵议各处条陈时务就不可开铁路等敬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十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戊戌变法项》,03/108/5612/10。
(44) 孔祥吉先生未详细开列各地将军督抚的复奏名单,在其书中提到者为河南布政使额勒精额、山东巡抚李秉衡、开缺湖南巡抚吴大征(激)、浙江巡抚廖寿丰、广东巡抚马丕瑶5人(《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第103~108页)。佟洵先生则称:“先后复奏的有:江西前任巡抚德馨、继任巡抚德寿、奉天将军裕禄、浙江巡抚廖寿丰、直隶总督王文韶、河南巡抚刘树堂、护理陕西巡抚布政使张汝梅、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李秉衡、湖北巡抚谭继洵……共有17省19人复奏。福建、云南、贵州、吉林、黑龙江5省未见复奏,推其原故,可能因该省大吏认为地处边陲,经济落后,难以推行新政,故而不复;另外,云、贵两省督抚在此期间调动频繁至(致)使无人负责复奏;也可能已有复奏而折片散佚或保留在台湾也未可知”(《甲午战后一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这一说法欠准确。
(45) 廖寿丰第一次议复奏折重在从政策层面进行探讨(《变法有渐正本为先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八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戊戌变法项》,03/108/5612/006);第二次则针对本省情形逐一奏复(《遵议臣工条奏体察浙省情形兼权时局分晰覆奏折》,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九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戊戌变法项》,03/108/5614/10。又,该折还有附单,只是折、单已割裂。笔者新近检出该单,即《遵旨筹议臣工条奏并本省拟办情形分晰清单》,《军机处录副·光绪朝·综合类》,03/151/7439/6)。
标签:普天忠愤集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甲午年论文; 戊戌变法论文; 光绪论文; 翁同龢论文; 康有为论文; 强学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