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娥
安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南常德 415600
摘要:目的:对一起由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发生食物中毒的现场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相关实验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中毒原因,并分析造成此次中毒事件的原因,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确定此次中毒事件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经及时治疗后3例中毒患者均痊愈。结论:通过加大有关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食品卫生的认识,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可有效预防此类中毒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1-3](ETEC)可引发腹泻、腹痛等中毒现象,而因感染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造成的中毒事件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大肠埃希氏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与人体或动物体内的菌种,只有少数几种可引起人类食用后产生中毒事件。研究表明,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分为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肠道致病性埃希氏菌、肠集聚性粘附性大肠埃希氏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以及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4-6]。有学者通过研究感染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因素以及流行病学调查,为预防中毒事件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分析了2014年11月16日安福乡卫生院报告的一起家庭聚集性病例,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2014年11月16日中午10时,安福乡卫生院接诊了三例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等症状的患者,患者最早发病时间为16日凌晨4时。接到相关报告后,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即赶往患者家中,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集患者的食物、大便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经调查发现,三例患者均为女性且来自安福乡黄湖村的同一家庭,年龄分别为14岁车某、38岁杨某、68岁李某。三例患者发病前一晚均食用了几日来积攒的剩菜剩饭,现场可见剩菜乱放、生食熟食乱放、砧板生熟不分、剩饭不干净等,且发病前7天内未与相类似的患者有过接触。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
2 临床症状表现
三例患者最早出现不适症状的是在16日凌晨4时,最晚出现不适症状的是在16日凌晨6时,潜伏期最短10小时,最长为12小时。三例患者均表现出恶心呕吐、腹痛症状,平均腹泻次数为5~6次。此外,68岁的李某出现头晕、畏寒症状,14岁的车某出现发热症状。患者入院后经对症治疗,采取补液、抗生素治疗后,均在3~5天内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3 实验室检验
本次调查共采集排泄物样品3份,以及现场采集剩菜、剩饭等共5份样品。患者排泄物样品直接接种到SS、EMB平板19-24小时检测,其他样品均采用GB4789检验操作流程进行[7,8]。样品经恒温下培养约8小时后,即可进行分离处理,并转移到SS、EMB、血琼脂板上,继续恒温培养,观察菌落生长变化。检测结果可见EMB平板上菌落生长良好、湿润、圆形紫红色菌落,有点金属光泽,进一步提纯培养,经一系列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经检测证实为大肠埃希氏菌(ETEC)。检测结果表明,患者李某和车某的排泄物中均证实含有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而在患者家中采集的剩菜剩饭样品凉拌黄瓜中则检测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样品及检测详表如下:
备注:试剂生产厂家及有效期
(肠道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诊断血清:宁波天润 20140801-20160217;生化鉴定试剂盒:杭州天和 20140403-20150402;其他培养基均是青岛海博的试剂)
4 讨论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病症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三例患者均因感染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而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发热,米汤样或水样大便等临床表现,生食熟食乱放、可以确定为因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感染剩菜剩饭所导致的家庭聚集性食物中毒事件。ETEC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可致病性细菌,有研究表明,一旦感染ETEC,患者即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米汤样或水样大便等症状,是导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重要因素之一[9]。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进入人体后可产生引起强烈腹泻的肠毒素,出现霍乱样的急性 胃肠炎症状,就会引发患者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米汤样或水样大便等症状。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是常见的导致腹泻、腹痛疾病的病原菌,在日常生活中,若不留意卫生安全,砧板生熟不分,极易感染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在合适的温度、pH环境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就会大量繁殖,人体摄入大量带有病原菌的污染物即可导致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病症[10]。本研究中3例患者是在食用放置多日的剩菜剩饭后,经过短时间的潜伏期后发生腹泻、腹痛、恶心等症状。经过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所致的食物中毒事件。
为避免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结合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提出以下预防措施:1)加大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聚集性较强的饭店、学校等地,以及卫生知识普及度较低的偏远地区、农村等,提高人们对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危害的认识;2)加强卫生知识普及,尤其是家庭日常饮食卫生知识,如生食不与熟食混放、砧板生熟要分开、不吃剩菜剩饭、不吃生或未熟透的肉类牛奶等食物、不吃不干净的水果蔬菜、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好个人卫生等;3)规范饭店、熟食店、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卫生条件,保障生产卫生质量,避免发生食物中毒事件;4)加强疾病预防工作的普及度,提高人们的卫生监督效果,保障人们群众的食品安全卫生。
总之,为了避免因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应该提高人们群众对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食用被病原菌感染的食物,误食感染食物后,一旦出现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入院治疗,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玉娟,刘渠,陈应坚,等.四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6-118.
[2]陈爱平,陈建辉,杨劲松,等.福建省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aEPEC)的发现及某些分子特征的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27(4):275-278.
[3]郭讯枝,何剪太,张阳德,等.聚丁二炔纳米粒对大肠埃希氏菌的免疫检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8):7105-7108.
[4]杨保堂.大肠埃希氏菌临床分布及耐药规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2(3):216-217.
[5]吴苇,李辉,刘明斌,等.一起由桶装水污染引起的学校感染性腹泻暴发调查[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1):77-80.
[6]程徽.一起由2种致病菌混合感染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验[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1):2685-2686.
[7]刘小敏,张勇,莫浩联,等.深圳市福田区2011~2012年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检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4,14(1):62-63,85.
[8]沈志英,高文洁,王恒辉,等.2001~2009年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0-31,33.
[9]黄兆勇,唐振柱,陈兴乐,等.2000-2011年广西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7):1023-1026.
[10]陈玲,徐慧兰,吴公平,等.湖南省食物中毒发生、死亡现状及时间分布[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7(2):126-130.
论文作者:朱红娥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30
标签:大肠论文; 毒性论文; 患者论文; 流行病学论文; 食物中毒论文; 中毒事件论文; 食物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7期供稿论文;